微信扫一扫
距今1250余年(唐玄宗开元时期)前的一天,一位小孩跟着妈妈去庙里拜佛。看到眼前许许多多的佛菩萨,小孩高兴异常。他牵着妈妈的手,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俯着身子对他说:“这是佛菩萨。”小孩子听后大声嚷嚷道:“妈妈,佛怎么和人一样,我长大了也要做佛。”大约60年后,这位从小立志成佛的小孩果然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中一位经天纬地的人物,他就是奉新百丈寺开山之祖怀海大师。
怀海大师俗姓王,祖籍山西太原。西晋“永嘉之乱”时,其先祖迁居福建长乐。怀海年少时就在潮阳西山寺(今龙泉寺)落发为僧,后又到衡山法朗师父处受具足戒。离开衡山后,怀海云游天下,来到庐江(今属安徽)浮槎寺,翻阅经藏,在青灯黄卷中,一过就是几年。此时,禅宗高僧马祖道一正在江西宏扬禅法,怀海知道后,投拜到马祖门下,成为马祖的入室弟子。马祖圆寂后,怀海来到靖安宝峰寺,在马祖墓塔旁结庐而居。在靖安住了一段时间,怀海来到奉新,住在小雄山普化院。小雄山又名长岭,在今罗市镇境内。在小雄山的西边,还有座大雄山。大雄山又名百丈山,坐落在西塔乡境内。此山雄杰葱秀,清溪潺潺。早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09年),奉新人甘贞就在此建庵。怀海入住小雄山普化院后,甘贞听说他禅法精深,于是自当乡导,将怀海迎入百丈山所建庵中,并将庵改名“百丈寺”。百丈寺经过怀海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成为一处弘扬禅法的大道场。当时,四方学子闻风而至,从学僧从达千人。人们称这里的禅法为“百丈禅”,称怀海为“百丈禅师”。
当年的大雄山,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常有青猿等野兽出没,因此,在怀海说法的故事里,常常有人与兽和谐共处,共听禅法的传说。
奉新旧志载:百丈山古时藏猿甚多,其中有一种青猿,经常到百丈寺后听经,听完就长啸而去。历代名臣公卿为此写下了不少诗篇,奉新古代“八景”也因此有了“百丈猿声”一景;百丈山有一座“黄犬墓”,相传怀海说法时有一只黄犬经常在堂前窃听,黄犬死后,僧人礼葬它于百丈寺西边。
在人、兽和谐共处的传说里,最有名的自然是“野狐听禅”的故事了。相传,怀海每次登场讲经时,常有一老者混在众僧中听讲。一天,怀海讲经完毕,僧众们先后退出法堂,惟有老者迟迟不肯离去。怀海问他原由,老者回答道:“我今并非人类,乃是野狐化身。我前生就在此山说法,有学人问我:‘一个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我答曰:‘不落因果。'就因这次错误解答,竟然使我五百生堕为野狐之身。但我至今不悟,还请大师指点!”怀海答道:“应答‘不昧因果'。”老者大悟,向怀海深深施礼感谢道:“如今我可以解脱野狐之身了!明晨时分,还望大师为弟子收尸于山后!”第二天早饭后,怀海带众僧到后山寻找,果然发现一野狐死在岩下,便以僧礼将它火葬了。此后,野狐死处被人称为“野狐岩”。佛家也由此引申不懂禅法者为“野狐禅”。在百丈山,今天仍可以看到“野狐岩”遗迹。 怀海教弟子时,常常采用提醒学生反省的方法。每当僧众返身将要离开时,怀海常常大喝一声,把大家叫回。当众僧回转身后,他又只问一句:“是什么?”怀海的这种做法,就是让弟子在蓦然回首中,莸得“道”在空空廓廓处的意境。这种教学方法,禅林中称做“百丈下堂句”。
怀海在百丈山宏扬的是“农禅”,即要求禅僧们自食其力,不要沿袭印度的僧侣乞食制,而是一边劳作,一边坐禅。风靡全国禅林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就出自百丈寺,出自怀海。
怀海倡导僧众劳作,自然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直至90多岁,他还是和年轻人一起下地劳作。百丈寺的主管看怀海如此高龄,依然下地,心里大为不忍,就在一天晚上偷偷把怀海用的锄头藏了起来。第二天,大家下地劳动,怀海四下搜寻找不到自己的锄头。等到中午大家劳动回来,怀海坚持不吃饭,饿了一顿。主管和僧众们跪请老师进食,怀海说道:“一天不作,一天不吃,我怎么能让别人代替我的那份劳动呢?”众僧拗他不过,只好把锄头还给了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训词成为怀海倡导“农禅并重”思想的一段佳话。
在百丈山,至今仍能寻觅到怀海宏扬“农禅”的证据,这就是“大义石”和“木人冢”。 “大义石”在百丈山西面,据说怀海的弟子法正曾在这块石头上责令众僧开田,并向僧众们讲解佛法大义。“木人冢”在百丈山东南,里面安葬的不是人,而是木头。相传怀海开寺时,曾有木人为之耕田,后葬在这里。明朝奉新籍进士邵彦辉曾为“木人冢”赋诗一首:
昔有人兮字木仙,晓耕寒月晚耕烟。
短梨料得乘云去,荒冢空余在野田。
这是神话?还是原始的机器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怀海倡导的“农禅并重”的思想,却由此让人窥斑见豹。自唐至今千余年,“农禅并重”的思想一直成为天下禅僧的传统,比之全靠施舍过日子,自然增添了许多积极的意义。
由于怀海倡导农禅,所以在百丈山留下了许多充满了田野风味的禅宗法理。
一次,众僧在田里劳动,庙里传来吃饭的鼓声,一位僧人听后即扛起锄头,招呼也不打,回去吃饭了,而其余僧众仍在劳动。怀海见后说道:“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回院后,怀海问那位僧人:“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便就回来?”僧人答道:“我刚才肚子饿了,所以听到鼓声就回来吃饭了。”怀海哈哈大笑,非常满意:因为怀海认为生活里到处充满着禅,真正的禅在于顺应自然,脱掉做作,随运随缘,去除忧虑自在逍遥。于是在怀海的禅法中,也就有了“解脱无碍”的心法。
成语“骑牛觅牛”(即骑驴觅驴)也源出怀海在百丈的禅理。
一天,云游四方的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来到百丈,他问怀海:“人们学佛,不知像什么?”怀海一语破天机:“大似骑牛觅牛。”怀海的意思是生活里到处是佛法,舍弃眼前事物,到处求禅觅佛,岂不是骑牛觅牛?大安又问道:“学到佛法后如何?”怀海道:“那就好比骑牛回家”大安再问:“得法后不知怎样长久保持下去?”怀海答道:“那又好象牧牛人执鞭看牛,不让踏坏田里的庄稼。”大安于是大彻大悟,留在了百丈山,后成为名闻天下的湖南大沩山同庆寺典座。
怀海在百丈山倡导的“农禅并重”的思想使他名满天下,然而,真正使他成为一代宗师的,是他在百丈寺创立的《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清规”即“戒律”,怀海为什么要制定一套“戒律”?原来禅宗发展到怀海时,许多禅僧都以“我心自有佛”为借口,将一切佛教生活规律都抛弃,行为放荡,已危害到禅宗的自身生存,为整理禅宗,怀海根据中国国情,结合禅宗的自身特点,参考印度佛教大、小乘中的戒律,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初,在百丈山另外创立一套“丛林清规”,即《禅门规式》。因创始于百丈山,又名“百丈清规”。后颁行于天下,故又名“天下清规”。
《禅门规式》共十二条,对整治禅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载入了中国通史。禅宗僧侣由此从一般寺院中分离出来,成为佛教宗派中的一个独立宗派,神宗戒律也由此而中国化了。明代诗人毛蕴德的《百丈山》诗云:“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洲。”清规对全国佛坛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百丈清规”诞生后不久,怀海禅师便在百丈寺圆寂。这一天,是唐宪宗和九年(814年)正月十七日。其灵骨安葬在百丈寺西“大宝胜轮”墓塔中,唐穆宗赠谥“大智禅师”。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百丈怀海是彪炳史册的人物:中国禅宗戒律的规定,始于怀海;直至如今,在一般禅寺的祖师殿中,居中的达摩祖师像的右侧,供奉的就是百丈怀海;中国禅宗举世闻名的五大宗派的沩仰宗和临济宗都属百丈怀海法系;临济宗后来又衍生出杨歧、黄龙两宗,并先后传入日本。
奉新的佛教自百丈怀海后也进入大发展时期,明、清达到鼎盛时期。据奉新旧志载:全县先后兴建禅寺42个,禅院51个,佛庵25个。但由于各种因素,这些寺院现在大都荡然无存,仅存的百丈寺大雄宝殿,为清同治年间所建。百丈山孕育了怀海,怀海重塑了百丈山。在百丈祖师长眠1184年后,1998年11月,百丈禅寺主佛开光及天王殿奠基典礼在百丈山隆重举行,这是否昭示着这座千年古刹又将在晨钟暮鼓中绽放异彩、再领风骚?假如真的如此,这将不仅是奉新佛教文化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外佛教界的一件盛事。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