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塔是佛教的产物,俗称“宝塔”。它起源于印度,主要建于寺院,用于藏舍利和经卷。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宝塔的建造之风也传入中国。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宝塔建造不再为寺院所独有,不再是用于藏舍利和经卷,而是多在江河边,用于关锁水口以昌文事和镇压河妖以防水灾,以保佑一方太平。
奉新地域水系发达,河流纵横,因而也多宝塔。奉新历史上曾建造过冯川的岐山路、回澜路,罗市的石塔,上富的青云塔、文峰塔、文明塔、中洲塔,澡下的新安塔,甘坊的青云塔,干洲的龙山塔等十座宝塔。它们或由当时的地方官筹资建造,或由当地 的乡绅集资建造。
由于历经战火烽烟,其中的六座宝塔遭到毁坏,遗迹荡然无存。只有岐山塔、回澜塔、新安塔、甘坊青云塔仍屹立奉新大地。
岐山塔,又名文峰塔,位于奉新县城东1.5公里处的南潦河南岸岐山上,为实心楼阁式砖石结构,共5级6面,高20米。岐山塔是奉新境内建成年代最早的塔。原为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1年)奉新知县陈隽所建,后毁于兵灾,但塔墓仍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乡绅集资重建。
回澜塔,位于奉新县城东面1公里处,南潦河北岸,与岐山塔遥相对应,为实心楼阁式砖石结构,共7级6面,约高42.5米,是奉新现存四塔中最高的。由于当时此地水深流激,洪水经常从这里决口,造成水灾,因此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奉新乡绅在集资重建岐山塔的同时,又着手建回澜塔,后因资金不够,只建成塔基。道光三年(1823年),知县邹山立倡议29位乡绅集资,回澜塔才正式建成。
青云塔
甘坊的青云塔建成于道光元年(1826年),为实心檐式砖石结构,共7级6面,约高35米。该塔位于甘坊乡南潦河上游的青云桥头,镇南潦河上游水患。
新安塔是奉新现存四塔中唯一的空心楼阁式砖塔,共5级8面,约高21米。塔的正西、西北、西南三方都有门,门高226米,宽0.7米,门顶成半圆形。从门入塔,有楼梯上到各层。每层墙面均有壁画和题诗,并有供游人眺望塔外景物的栏杆。新安塔坐落于澡下乡龙溪村西面1公里处的龙溪河边。龙溪河是南潦河最大的支流之一,经常闹洪灾,为锁龙溪水脉,镇龙溪河妖,道光十八年(1838年),乡宦罗焕奎在此建新安塔,以祈龙溪河今后太平无事,不再侵扰乡民。
在各具特色的奉新宝塔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岐山塔和回澜塔。这两塔的特色并不在它的建筑风格和造型,而是两塔位于一河两岸,遥相对应。一河两岸同时建塔,从目前古塔的记载看,除奉新外,全国其他地方这种情况也不多见。
当时为什么要在南潦河两对岸同时建塔?人们建西塔除祈求关镇水脉、镇压河妖,以保南潦水不再为患奉新百姓外,还有没有其它更深层的文化原因?翻天同治版《奉新县志》,所有的疑问都迎刃而解。
发源于百丈山的南潦河自西向东纵贯奉新全境。南潦水经奉新县城到达岐山后,由于岐山的阻碍,折向东北方向,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弯道。从水利学的角度来讲,这里是水深流激之地。在岐山塔和回澜塔之间的南潦水中有块“游鱼石”,原先是和岐山连为一体的,由于南潦水从这里拐弯,河水常年累月的冲涮岐山,加上洪峰的冲击,导致水土流失,使游鱼石逐渐脱离岐山,最终成为南潦河中间的一个小孤岛。为遏制洪魔的侵蚀,镇压河妖,明代知县陈隽倡议在岐上建起了岐山塔。
按理说,一个岐山塔镇水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还要建回澜塔呢?的确,如果仅仅是为了镇河妖,回澜塔是建不起来的。回澜塔的建造,与古代风水学有关。
中国人自古崇尚风水,建房修墓,都要请教风水先生。奉新自古人才辈出,与邻县相比,中进士做官的明显要多,宋、元以来就出过好几个尚书。当时的人们都说这是奉新风水好,风水好就好在岐山塔方向的南潦河口,如能锁住这个口子,不让风水外溢,奉新更会人才辈出。于是到了康熙初期,在当时奉新县令黄虞再的倡议下,奉新乡绅又在游鱼石上建起了九天阁,在奉新老东门建起了文昌阁,与岐山塔三点一线,一塔二阁遥遥相望,既锁水脉、镇河娇,又保奉新人的官禄风水不外泄,岐山塔也因此得名文峰塔。
到了清明中期,文昌阁移到县城西门学宫的左边,原文昌阁废弃。而岐山塔又在明末清初被毁。这样一塔二阁、三点一线锁南潦的格局被打破。
历史总是与巧合为缘。就在文昌阁废弃后,奉新人那段时间科举不顺。一位风水先生说:奉新这几年科举不顺,官运稍差,就是因为岐山这个位置关锁空虚,风水外溢,官禄之风不能凝聚。于是奉新乡绅开始筹划重建岐山塔,并在对岸建回澜塔,以代替原来的文昌阁。可惜因资金不够,岐山塔虽建成,回澜塔只建了塔基。直至30年后,知县邹山立倡议再修,回澜塔才正式建成。从而形成了奉新今天一河两塔遥相对应的景观。
其实,再多的宝塔,也不能阻挡洪峰的肆虐;再多的宝塔,也不能保证一个地方人才辈出,一个地方人才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和环境的影响。但从探究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奉新一河两塔遥相对应的独特景观,不仅为今天的奉新人留下了一处胜迹,也为我们剖析古老的中华文明提供了一个佐证、一些线索。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