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这个姓氏,位居县城四大姓氏之首,千年历史名门望族...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这个姓氏,位居县城四大姓氏之首,千年历史名门望族...

转载 陈秋媛2020/04/30 08:34: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12560 阅读 0 评论 6 点赞


卷一  名门望族

    

县市乡系奉新县治所在地,整个县城内居住着许多名门望族,最著名的在清朝时有徐、廖、甘、帅之说。徐氏居西门一条街,长于经商,店铺林立,财大气粗,名列第一;廖氏居化桥、凌空、上堨三地,人多势众,名列第二;甘氏居甘家巷,擅长读书,人才辈出,甘汝来官居冢宰,名列第三;帅氏居东门城内之水心园,帅我于康熙戊申(1668)秋购得此园,其四子名气虽大,但人口太少,其根基仍在北乡锁石,虽列第四,然本书不录。此外,北门赵氏、南门邓氏在历史上也曾人才辈出,各领风骚,限于篇幅,其他家族无法逐一列举。下文就编者所掌握的材料,仅述数例,亦系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而已。

1、西门徐氏源流考述

 

县城西门徐氏是名列县城徐、廖、甘、帅四大家族之首的名门望族,因为从通化桥往西经昭德观直到齐霞门,这条西门街上的居民和商铺绝大多数都姓徐,故有“西门徐氏一条街”之说。追本溯源,西门徐氏素称“东海家声远,南州世泽长”,其受姓始祖与全国徐氏同宗同源——都是若木的后裔。
唐乾宁元年(894),侍御史徐韬在《徐氏源流序》开篇云:“吾徐氏为伯益之后,伯益为禹司空,掌山泽,有大功,封于徐,其地下邳童阝,生若木,袭子爵。”黄帝生少昊,少昊生皋陶,皋陶生伯益,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姓嬴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为妻。姚氏生二子,次子若木被舜帝分封到徐城,即后来的下邳童阝县一带,建立了子爵徐国。
徐韬在《徐氏源流序》中还说:“传三十二代至偃,周穆王时,丁淮夷乱,偃避国亡。至厉王时,淮夷复寇,而其四代孙宗德征战有功,复旧爵土。传九代至章禹,国并入吴,子孙因以国为氏,而散居四方。”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朝,到周穆王时,徐国第32世国君徐偃王遭遇“淮夷之乱”,他率领数以万计的百姓弃国而逃,徐国也因此而亡。他们逃到了彭城定居,周厉王时,淮夷再次搔扰,徐偃王第四代孙宗德率兵征战,因平定淮夷有功,周厉王恢复了徐国的国土和封爵。再传九代到章禹时,周敬王八年(前512),徐国终被吴国吞并。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1649年,共有44代君王,彭城也因徐国而改名徐州。徐国灭亡后,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裔便以国为姓,若木便成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徐氏是我国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为何要从发达的徐州千里迢迢迁徙到当时仍十分落后的南州(今南昌)来定居呢?三国时徐庶在《南州徐谱》中给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
徐仲公为徐偃王二十六裔孙,仲生二子,长讳长,次为延,延即尚也。长生猛,猛生咨与福,福率祖人入东海祖洲,尚知福将反,遂令其曾孙隐居洪都,该不及避,令其子坚隐居南州,自此寄居南州,八代至稚。
章禹下传十三代叫徐诜,曾任秦国庄襄王的丞相,居齐之琅琊郡,生子徐仲;徐仲生徐长、徐延(尚)二子;长子徐长生徐猛,徐猛生徐咨、徐福二子;徐福又名徐市,字君房,从鬼谷子学辟谷、气功、修仙之术,受秦始皇派遣,率祖洲(今属日本)人及数千童男童女往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至祖洲后再也没有回来。徐延(尚)深知徐福不归将对家族不利,为避秦始皇灭门之祸,他先让曾孙隐居到洪都(今南昌),孙子徐该躲避不及,后又让他的儿子徐坚也隐居到南州(指南昌),从此便以南州为家,下传八代到徐稚。事实证明徐尚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徐福最终都没有回来,而是在日本祖洲定居,今传日本祖洲一带均为徐福后裔。
徐稚(97-168),字孺子,自幼聪慧。《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岂不极明耶?’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徐庶《南州徐谱》说:“南州高士徐稚,字孺子,祖籍东海,于战国末年其祖先该公奉祖命隐南州,永不仕,耕读传家,淡泊名利,自食其力。”范晔《后汉书·徐稚传》载:徐稚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徐稚才高而屡辟不仕,此即时人赞其为“南州高士”之因。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徐稚卒葬于今南昌市进贤门外东潭巷铁树坡旧城壕沟边,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著名的高士,曾在南昌市内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高士桥均是以徐稚的字号命名的,徐亭烟柳系素享盛名的“豫章十景”之一。

稚下39世为徐韬,字丕略,号坦斋,唐大中二年(848)进士。徐敬诚《徐氏历代源流辩正考》载:“韬公字丕略,号坦斋,系唐大中戊辰进士,庚午四月甲申日授建康侍御史,晋阶金紫光禄大夫。”徐韬下传19世为徐十一。《奉新西门徐氏三修宗谱》载徐煦昌撰《十一公传》云:“十一公,汉高士孺子公裔,吾徐氏之始祖也。公高祖思孝公,官洪州司户,居豫章五桂坊,后公过新吴,乐狮山高耸,冯水澄清,乃携属而迁焉,家于靖安门之招贤坊,一时之名士罔不矜式。”徐敬诚《徐氏历代源流辩正考》载:“我十一公初游新吴,爱狮山冯水之胜,遂卜迁焉,是为新吴徐氏始祖,此元至治间时事也。”“吾徐十一公于元至治间由豫章五桂坊迁新吴靖安门,卜招贤坊之门头而居焉。”
从上文可知,徐十一于元至治(1321-1322)间到奉新游玩,因为“爱狮山冯水之胜”,遂从南昌五桂坊迁到了奉新县城靖安门招贤坊门头定居,系奉新西门徐氏始祖。

(徐氏始祖徐十一年轻时第一次到奉新画像)
徐十一原配不详,生庆一、庆二、庆三、庆四、庆五5子,庆一徙居武宁,庆二徙居丰城,庆三、庆四、庆五居奉新。庆三号庆轩,娶胡氏,生仕明、仕登、仕隆、仕甫4子;次子仕登,字均明,号和斋,娶黄氏,生子仲仁;三子仕隆,字均敬,号敬斋,娶罗氏,继娶余氏,生仲秀、仲文2子。
第四世徐仲仁和徐仲文系堂兄弟,是西门徐氏发展史上两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因为现在整个奉新繁衍的西门徐氏子孙均系二人后裔。下文分两支分别介绍如下:
徐仲仁,号仁山,系仕登子,娶黎氏,生闻礼、崇礼、尚礼3子。《奉新西门徐氏三修宗谱》载徐权撰《仁山公传》云:“公讳仲仁,号仁山,……分居城内之东门,以农桑为乐,而好行其善。……子三,长讳闻礼,次讳崇礼,幼讳尚礼,世居东门。今其子孙有分处于乡者,皆务本业,尚朴素,如是庶无憾于祖宗矣。”由上文可知,徐仲仁分居于城内之东门,以农桑为业。虽然分居于东门,但由于前三世祖均发祥于西门,故仍称西门徐氏,以示不忘所自也。其后裔多以务农为业,分迁基址有澡下镇汪家村上湖井、闵家边,冯川镇路口村胡家边3处。

徐仲文(1330-1414),号文山,系仕隆次子。自元至正十二年(1352)起,至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止,他亲身经历了元朝末年16年战乱,在逃难途中一家6口死了5人,他自己也是死里逃生。至正十八年(1358)战乱平息后,他回到奉新门头故基,但只剩下了一片瓦砾。这年冬季,他再到上富湖口等处祭扫原配闵氏等亲人坟墓时,在朋友邓文夫的帮助下,与上富刘妙静结为夫妇。夫妻回到县城后,在县儒学东面擢英坊王家巷另辟新址,筑室定居,号“文山堂”。洪武三年(1370),徐仲文找回了原先的田产,与刘氏过上了太平安定的日子。徐仲文与刘妙静共生育了本原(耕隐)、本中(南隐)、本立(竹隐)3子1女,系3支共祖。

徐仲文长子徐本原(1359-1443),字与初,号耕隐,原配江氏,续配闵氏,生玙、琮、璧、珙、璞5子1女,流传后世的有徐玙、徐琮二支。

徐玙(1392-1467),字应清,号玉窗,县市乡(今冯川镇)上坊人。《奉新西门徐氏三修宗谱》卷4列传《玉窗公传》云:“公讳玙,字应清,号玉窗,耕隐公长子也。公承耕隐公之业,世居擢英坊。然性厌市廛而喜山水,遂将其屋基土田悉让与弟玉楼公,而自卜居于越山之麓,读书求道,不慕荣利,杖履往来山巅溪侧,熙熙自乐。又善堪舆术,因建阳塘二桥。见马鞍山山水佳丽,遂卜葬焉;葬涂氏于青山之螺蚌形,葬万氏于丰垅之柏林墩,皆吉地也。子七人,乃令各迁其居:分之厚田,析之会埠,留之小城,归之县中,散之潭窝,移之罗坊,徙之枣木桥。公之子孙繁衍称盛,人文蔚起,要皆公德之所遗者。”徐玙原配青树谌氏,续配涂氏,再配万氏,生铠、镇、镛、钊、锱、鏓、钅咠7子4女,成为7支共祖,现分徙居址有赤岸镇社岗、港下、王家塅、书院里,会埠镇马颈里、斗口里、小星里(小城)、厚田、霞山、桃源、故县、东源、西庄,澡下镇龙溪、上里河,干洲镇下奖坪,宋埠镇十里乡,县城南门、东门,宜丰县棠浦村,靖安县小水楼下里等。
徐琮,字应闰,号玉楼,县市乡(今冯川镇)上坊人。《奉新西门徐氏三修宗谱》卷4列传《玉楼公传》云:“公讳琮,字应闰,呈玉楼,耕隐公之仲子,玉窗公同胞弟也。年壮时,兄居乡,弟居市,从父命也。”“凡在乡沃壤山田悉与兄玉窗公,其余薄产藉供饘粥”。娶桥南赵氏,生子钦、鋑2子。其后裔现分徙基址有冯川镇蒋家堎,澡下镇中石里、刘家边、株树下,赤岸镇严家地、县城西门等。
徐仲文次子徐本中,字与正,号南隐,县市乡(今冯川镇)上坊人。同治版《奉新县志》有传云:“徐本忠,字与正,号南隐,县市乡上坊人。学博行方,不干禄仕,尝受业于吉州端木孝思。永乐间,诏举文行俱优之士堪备史馆者,孝思以本忠荐,本忠笑曰:‘生合与山水烟霞作侣,轩冕非所慕也。’辞以疾,竟不出,孝思愈器重之。子应奇领乡荐。”其后裔分徙基址有赤岸镇岭下村、盘山村、马岭村,县城西门,上富镇上富街、桥头、东岭,会埠镇西庄村,宋埠镇樟树里,罗市镇蓝田村,干洲镇上奖村等。

徐仲文幼子徐本立,字与道,号竹隐,仲文幼子,县市乡(今冯川镇)上坊人。《奉新西门徐氏三修宗谱》卷4列传《竹隐公传》云:“公讳本立,字与道,号竹隐,文山公之幼子也。生而颖异,嗜学不辍三馀。工文,尤能倚马。有劝为应举者,答曰:‘我读君陈居家孝友,是亦为政也。’遂慕南州之亮节,继伯仲而偕隐,谓竹有君子之称,日优游其下,因以为号焉。”原配闵氏,生璜、琉、珩、瑱4子1女,其后裔分徙基址有新建县石岗镇寺塘村、会埠镇乌龟石里、赤岸镇白塔村等。

综上所述,西门徐氏自徐十一于元至治间从南昌五桂坊徙居奉新县城靖安门招贤坊门头之后,第四世仲仁、仲文两兄弟繁衍了整个奉新西门徐氏后裔,尤以仲文所传本原(耕隐)、本中(南隐)、本立(竹隐)(即“三隐”)三支为盛,近700年来,在奉新县、乡各地及外县,繁衍的人丁数量在数千之众,通过数十代人辛勤努力,人丁渐伙,财产渐丰,人才辈出,声望日隆,早已跻身奉新县城名门望族之列。嘉靖庚戌年(1550)八月初一日,云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安义月坡黄祺书《奉新徐氏族谱原序》载:
“奉新多巨族,而论者每称徐氏。徐之先南昌高士孺子裔也,至韬为福建御史,遂家洛阳桥。韬之孙思孝为洪州司户,追念故土,复居豫章五桂坊。……至元善之孙十一公,乃迁奉新,是谓奉新始祖。四世而仲仁、仲文者出焉。二公当元季之乱,备历诸艰,志节不渝,盖確乎有忠义之守矣。自后演仲仁之派,而三礼者出,演仲文之派,而三本者出,徐之子孙蕃庶,不自兹始哉?是故以言乎仕进,有领荐西江者,有掇魁南省者,其咏歌雍泮,执牒举场,又彬彬乎相望也。以言乎隐遁,有不拜国书者,有纪名邑乘者,其抱贞宝席履素考槃,又济济乎无算也。徐之为族,安得不谓之盛哉!”
西门徐氏素以善于经商著称,曾有“西门徐氏一条街”之誉,其实西门徐氏也是崇儒重教,人才辈出的。黄祺书的谱序说:“有领荐西江者,有掇魁南省者,其咏歌雍泮,执牒举场,又彬彬乎相望也。”这样说难免有失于笼统。笔者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9举人统计,自明永乐九年(1411)后,西门徐氏后裔高中文武举人者有:
徐应奇(永乐9年文举)、徐灿(嘉靖16年文举)、徐亮采(隆庆1年文举)、徐文琏(万历25年文举,四川潼川知州)、徐文光(康熙21年武举,官兴武卫领运千总)、徐启运(康熙56年文举,万安教谕)、徐基(雍正元年武举,河南随帮千总)、徐学(乾隆1年武举)、徐为煊(乾隆17年文举)、徐道熙(乾隆27年武举)、徐在赓(乾隆42年武举,江西省塘务)、徐在贶(乾隆42年文举,铜鼓营把总)、徐大海(乾隆44年文举)、徐淮汉(乾隆45年武举,饶州营千总)、徐丰(嘉庆6年文举,新城训导)、徐廷黻(嘉庆18年文举)、徐树楠(嘉庆24年文举)、徐正晖(道光2年文举)、徐树屏(道光8年文举)、徐桂华(同治9年文举)、徐子弼(光绪8年文举,拣选知县)等共21名文武举人。
举人虽可为官,但多以教职为主,其于家族的光环有限,于是再登进士者有:徐学,字尔昌,号松屿,乾隆四年(1739)登武进士,官福建汀州守备,历署邵武都司、汀州游击;徐树楠,字南生,号让木,道光十五年(1835),由景山官学教习登进士第,历任四川昭化县知县、浙江龙游县知县,调钱塘县知县,署玉环同知,以卓异荐,内升礼部精膳司主事,授东塘海防同知,加知府衔,以身殉职,追赠光禄寺卿衔。
同治版《奉新县志》为西门徐氏立传的除了举人和进士外,著名人物有:徐本忠、徐大铨、徐文琏、徐宗鲁、徐选、徐运景、徐象升、徐芳、徐儒、徐运昌、徐炽烈等,他们或在仕途上政绩显赫,或在文学上造诣超群,或在品德上受人赞颂,总而言之,他们都曾在各个历史时段各领风骚,竞显风流,无愧奉新古代俊彦,西门徐氏脊梁!

(文《冯川文史钩沉》,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