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千古传颂!潦河有座通化桥,县城一个家族在762年间里,先后重修8次!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千古传颂!潦河有座通化桥,县城一个家族在762年间里,先后重修8次!

转载 陈秋媛2020/05/10 08:36:0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499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廖氏后裔修桥利济

 

通化桥是每一位县城廖氏后裔心目中崇高而伟大的精神丰碑,因为它由历代祖先的心血叠砌而成,曾经是家族对子孙进行道德教育的典型教材。如今,通化桥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通化桥的故事已经写进了县志和族谱,无疑是令廖氏子孙十分自豪的善行义举。


哪么这座到底是谁建的?有何历史故事和特定的意义呢?同治版《奉新县志》卷5·津梁第2页载县令吴彦弘所撰《通化桥记》一文中有云:

是桥也,由宋元祐间有姓廖氏名择字从善者,衡州南岳人也,授左宣德郎,领兹邑令,居职三年,考最复任,每公余往来于溪之滨,见民有徒涉之患,故意有所适,乃曰:是可桥也。遂捐己俸,备石梁,创而新之。元祐八年,桥成,以屋覆其上。秩满将去,民怀其惠,愿挽留而不可得,令遂命其幼子于桥之西津南畔家焉。于是里邑之士咸悦而称之为宣德小三郎,显白当世,光照于今。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如下信息:廖择,字从善,湖南衡州南岳人。他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中进士后,被朝廷敕授左宣德郎,并任奉新县令。任职三年期满后,因政绩考核优秀而获得再任一届的机会。每当公务之余经过县衙南面小河边时,常见百姓打着赤脚趟水过河,有时还会有溺水的危险。他就想:这里可以修一座啊!于是就下定决心,捐出了三年来积攒的俸禄,购买了石梁等材料,请来了工匠,很快就动工了。

元祐八年(1093),新桥竣工了,桥上建有风雨长廊,晴晒不着,雨淋不着,不仅坚固耐用,而且美观新颖,不仅是联通小河两岸的捷径,还是县城商贩云集的地方,成为了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过往百姓感到十分便利,对这位湖南来的县令赞不绝口。廖择说:“修桥补路是行善积德的好事,我只是带个头而已,更多的好事还要靠大家去做。我看就把这座桥命名为通化桥吧。”县城百姓却根据“通化”的谐音,把它简称为“化桥”或“花桥”。



眼看第二届任期将满时,他又因为考绩优异而提拔到福建汀州府任职。县城百姓知道了这个消息,在他离开的那一天,全城百姓都来为他送行,有的拉住他的车子,有的拦住了他的道路,说什么也不让他离开。廖择这才对大家说:“奉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一定会回到这里来养老的!”他把第三个儿子廖诚(字崇道)留在了奉新,就定居在通化桥西津南岸,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宣德小三郎”,他就是奉新县城廖氏的第二代祖先,这个通化桥西津南岸也成为廖氏在奉新的最早祖居地。


吴彦弘《通化桥记》还说:“南昌之属邑,惟新吴为最,冯川敌其阳。其地有高山峻岭,嘉树美箭环列乎左右。邑之西数十步有溪焉,上有桥曰通化桥也。桥上有亭,商贾咸集,奇葩异果,南金珠玑,鱼盐屠贩,纷然杂出乎其间。日中为市,以济上下之民,以达百里之道,以通一邑之化也,故曰通化桥”。


这段文字不仅交待了通化桥所在位置,而且描述了通化桥上“商贾咸集,奇葩异果,南金珠玑,鱼盐屠贩,纷然杂出乎其间”的热闹非凡商贸的情景,然后点明通化桥除了“日中为市”的功用外,还可“以济上下之民,以达百里之道,以通一邑之化”,从而说明通化桥得名的原因。桥记接着说:

“厥后桥宇累因兵燹,化为灰烬。其八世孙有字贤叔者,乃于洪武庚午之岁,命长嗣鹏用捐金佣匠,桥宇一新。永乐戊子时,又风雨损焉。九世孙野翁复命十世孙永龄、永孚复葺而新之,美哉轮奂,是可记也。”


记文紧接着写到通化桥“累因兵燹,化为灰烬”的情形,看到先祖的功业毁于兵燹,明洪武庚午年(1390),廖择八世孙廖宗贤(字贤叔)命长子廖汝翼(字鹏用)捐金重修了通化桥。永乐戊子年(1408),通化桥又因一次特大风雨而被损坏,廖择九世孙廖汝楫(字济用,号野航)又命子永龄(出继汝翼为嗣)、侄永孚(汝翼子)重修通化桥。这是第3次重修通化桥,也是修得最好的一次。因此特请县令吴彦弘作记。记文最后以感叹的笔调评论说:

“噫!斯桥也,微宣德不能成斯桥;利济之盛,微斯桥又岂能著宣德政绩之嘉哉?今其子孙又能以宣德之心为心,而继美成事于悠久,吾知其惠泽之及于人者深矣,则廖氏之子孙又岂有不昌大者哉?”


没有宣德郎廖择,就不能成就这座通化桥;没有通化桥极大的便民之功,也成就不了廖择的优秀政绩;而其后世子孙又能以祖先的愿望为愿望,将一件好事长久地做下去,他们的恩德惠及奉新县城历代无数百姓,这样的家族能不兴旺发达么?


其实通化桥第3次重修后,后来还有多次重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5·津梁第1页记载了通化桥此后的命运:

“天顺二年,择十一世孙子美再鼎建,成化五年毁于火。择十二世孙大耕重新建之。嘉靖己未复毁。择十五世孙本畿重新修葺,覆石列肆通市。国朝乾隆乙酉,监生廖涢重修。嘉庆乙亥,廖氏裔又建遗爱亭于上。咸丰五年毁,支裔重修。”


天顺二年(1458),廖择11世孙廖子美再次重建,可惜本次维系的时间仅11年,成化五年(1469),通化桥却意外地毁于一场大火。12世孙廖大耕再次重新兴建。嘉靖己未年(1559),通化桥再次被毁,原因不详。15世孙廖本畿重修了一次,并且在整个桥面铺上了石板。此后清朝乾隆乙酉年(1765)由监生廖涢重修了一次。嘉庆乙亥年(1815),廖氏后裔在通化桥上增建了遗爱亭。咸丰五年(1855),桥亭应该是毁于太平军,但不久又被廖氏支裔修复。

(廖氏宗祠)


从上述文字可知,通化桥由廖择始创于元祐八年(1093)以来,廖氏后裔先后重修了8次,历代子孙在762年间同做一件善事,真可谓“克绳祖武”!


明成化六年(1470),福建闽县人林淳,字廷实,他以举人任奉新教谕,了解通化桥的兴修原委之后,特地写了一首《咏通化桥》诗云:

鞭石为梁济不通,连甍叠栋若浮空。

云开小涧悬飞蝀,日落层波隐卧龙。

尘世几更新岁月,桥名不改旧家风。

知君此惠垂千古,陋彼乘舆载涉功。

林淳的诗赞扬的正是廖氏家族“惠垂千古”而不改的“旧家风”。


 未完待续  

  ...  

篇一:大公无私!奉新有这么一对兄弟为了百姓舍小家为大家...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