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县城曾有座通济桥,你知道在哪不?有人在416年里三次修建它!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县城曾有座通济桥,你知道在哪不?有人在416年里三次修建它!

转载 陈秋媛2020/05/14 08:47:3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517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3、赵氏后裔急公好义

 

明代正统年间,奉新县城北门拱辰门旁有一个叫淳厚里的地方,是县城一个商贸集市所在地,俗呼为中市。这里是古代由奉新前往靖安、武宁、修水方向的必由之路,“自辰逮酉,负贩者纷纭,徒步者络绎,憧憧往来相属于道,矧达官贵人驾星轺而驰日驿,将使指而树旌旄者,间又由此以达彼焉”。这里有一条护城河自西向东经此地而注入潦河,河上架有一座联通南北两岸的木板桥,名叫通济桥,也叫中市桥。由于桥系木柱支撑,木板铺就,经年累月,因虫蛀而腐败,人畜经行其上,摇晃不已,时有“倾覆之患,人甚病之”

县城北门有一位名继礼,字节文,号存拙的绅士,他当时姓周,后恢复姓赵,《奉新赵氏家谱》有《存拙公传》称他:“性重量宏,读书循礼,彬彬然修士君子之行家。本饶于赀,而济人利物,好施不倦,乡里德之者甚众。宣德间,有司敦请乡宾,一时观者无不称快。先是漕粮微纳必佥举大户公正者为之长,有司廉得公状,亟委公董其事,丝毫无所苟且,群情悦服,历二十年不肯更替。”

就是这位“济人利物,好施不倦”的周节文,当他看见通济桥行将垮塌,无法通行之时,毅然决定独自捐资重建此桥,并且感叹地说:“桥梁所以济不通而利病涉者,此桥实当孔道,又非穷乡下邑之比,吾坐视其废,可乎?”于是他筹集了资金,请来了工匠,从山上开采了麻石,从高安买来了石灰,然后“累石为址,甃为三洞,洞各修一丈二尺,广十丈一尺,两崖实以灰,爰筑爰甃,坚致完固,莫窥鏬隙,坦然由之,无复向时之虞矣”。
这项工程动工于正统九年(1444)十月甲子日,竣工于次年(1445)二月庚申日,共耗时五个月而后成。当时知县是浙江鄞县人袁彰,为表彰周节文的事迹,他特写信给曾在奉新任过教谕、并已擢任监察御史的浙江同乡周文盛,请他为此写一篇碑记以弘扬这项善举。周文盛对这座桥和周节文均十分熟悉,遂欣然写下了《通济桥记》(见康熙版《奉新县志》卷11第81页),他在记文中评论说:
“因忆往岁休沐之暇,其于斯桥经历者屡,未尝不以圮陷为惧。倡有司修之于时,供亿之殷,征召之烦,有未遑也。今节文甫一旦毅然以一家之力而尸利物之功,袁侯乃能不没其善,伻来而征记于予,是亦长人者与人为善,而寓风厉之意也,是皆可书,诚使一邑之人皆能如甫之用心,将见义无不举,事无不成,而齐鲁之俗可臻也。”

周节文是奉新著名的慈善之士,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修了这座桥,《存拙公传》还记载说:“公有子五人:常真、常顺、常敬、常吉、常济,景泰辛未,岁大饥,朝廷下备荒之诏,诸子以公所积粟一千余石入官赈济,有司上其事,敕旌公为义民,劳以羊酒,建碑表门。以此见诸子之克承公志,抑亦公之贻谋远矣。”
通济桥竣工后六年,即景泰辛未年(1451),此时周节文已经去世,奉新发生了大饥荒,朝廷都下了“备荒之诏”。他的五个儿子听说后,毅然将父亲生前为备荒而积攒的1000余石稻谷全部捐给了县衙,用于赈济饥民,受到了朝廷的表彰和慰问,并将其事迹“建碑表门”,足见他对儿子的影响之大和对备荒的预见之远。
周节文重修通济桥338年后,石墩也会倾圮,桥面也会磨损。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此时周节文的后裔早已恢复姓赵180年,北门赵氏已经跻身县城名门望族之列,经济实力远胜于前。时有赵刚、赵纬、赵麟图、赵芳椿、赵上暄、赵真祥等几位后裔找到时任知县刚柱说:“北门通济桥,某等之祖赵节文所建也,事载县志。今岁久,石且泐矣。愿以祭产赢余重修之,敢以告。”
刚柱是满州镶蓝旗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举人身份任奉新知县,刚到任第二年就有百姓表示支持自己的工作,当即大加赞赏并表示大力支持。时过不久,通济桥就修好了,邑绅们特邀知县前往察看,发现重修的石桥跟旧志所载周文盛《通济桥记》内容有点不一样了:原来周节文所修的石桥是三孔,现在怎么变成一孔了呢?经了解才知道,原来修筑奉新北门城墙时,城墙跨桥孔而过,三孔遂变了二孔。风水先生都说桥孔不宜是双数,赵刚等人便将二孔扩为一孔,这样还更有利于桥下通水。
刚柱明白了这些情况,更为赵氏家族以公益为己任,祖孙十余代人共同做一件好事的善行义举所感动,对诸绅士说:“君等能不以后人而愧于前人,余独可以今令而愧于古令乎?然袁之征记于周,犹谓事以文传也,余则谓文以事传也,余不可以不文而不为之记。”于是欣然写下了《重修通济桥记》(见同治版《奉新县志》卷5第10页),他在文中说:
“夫万金之家视千金,犹中人之产之视千金也,因义而费之,未必即贫,而常人吝之以遗子孙,不转瞬而荡然者比比矣。节文甫独能不虞空乏,数兴千金之义举,乃历十余世,而其后裔犹能修复其先绪,即此以彰善人之有后矣!矧其子姓蕃衍,举以文章道义相砥砺,天之所以昌善人之后者,殆方兴而未已耶?此余乐为之记之本意也。”
前文提及的赵刚,字天常,号应亭,县市乡下坊人,乾隆十五年(1750)中武举。此后,通济桥还于清咸丰十年(1860)由北门赵氏后裔赵璧完等捐资重修过一次。一个家族在416年间三次做同一件好事,足见赵氏子孙克绳祖武、急公好义之精神。通济桥曾经为过往商旅服务了千百年,后因城市建设之需而拆除,但北门赵氏世代为此而作出的贡献我们应该铭记,此即作者撰写此文之初衷

 未完待续  

  ...  

篇一:大公无私!奉新有这么一对兄弟为了百姓舍小家为大家...

篇二:千古传颂!潦河有座通化桥,县城一个家族在762年间里,先后重修8次!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