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曾多次闹饥荒,县城有一家人慷慨赈灾,得到明朝皇帝的嘉奖...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曾多次闹饥荒,县城有一家人慷慨赈灾,得到明朝皇帝的嘉奖...

转载 陈霞2020/05/17 09:31:0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606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4、廖氏父子捐粟赈饥


廖择十世裔孙廖永年,号乐山,系廖汝楫长子,县市乡(今冯川镇)上坊(沙溪村)人。铭记乃祖事迹,秉承家学渊源,自幼知书达理,娶易里王氏,生了子彤、子焕、子辉、子美、子炎、子飚6个儿子和2个女儿。夫妇俩夙兴夜寐,辛勤劳作,广置产业,家财渐丰。
明正统五年(1440)春夏之交,奉新连月大雨,南潦河洪水暴涨,刚种下的早禾全部被洪水冲得干干净净。为了自救,全县百姓只得赶紧种下了晚稻。但没想到六月以后,大水之后复大旱,几个月滴雨未下,稻田开裂,种下的晚禾全部因缺水而枯死。真可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春荒早已不堪,秋荒煎熬更甚。全省饥荒初现,奉新灾情尤为严重。

眼看着无数乡亲因乏食而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廖永年心急如焚。怎么办?自己家中虽然稍有积蓄,但8个子女的抚养和一大家子的开支也挺大。在与妻子商量之后,他们毅然决定省吃俭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也要帮助乡亲们度过饥荒的难关。于是他捐出了1600石稻谷,用来赈灾,救活了无数的饥民。明英宗朱祁镇知道了他的事迹后,特下诏旌表,授予他七品散官和文林郎,还赐封他夫人王氏为孺人。虽然是个虚衔,但在当时来说也是个国家级的荣誉称号。
都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廖永年的第二个儿子廖子焕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廖子焕,号乐庵,邑庠生。他娶江氏,生了文耕、兴耕、承耕、溥耕、象耕5个儿子和3个女儿,跟他父亲一样,也有8个子女,可谓人丁兴旺。景泰六年(1455),江西全省又出现了因水灾之后连旱灾而造成的大饥荒,奉新也不例外。想到父亲在15年前曾有过捐粟1600石赈灾的义举,如今又遇上了相似的情形,做儿子的应该继承父亲的遗志,尽力帮助乡亲们度过难关。夫妻俩一拍即合,当即决定也捐出稻谷1600石,用以赈济饥民,无数因饥饿而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百姓得救了,无不感恩其再生之德。
当时的奉新县令刘让知道他们父子履仁崇义的事迹后,十分感动,把他的事迹写成材料向上司报告,江西巡抚韩雍又将事迹上奏朝廷,明代宗朱祁钰敕封他为“义宰”,并且在表彰他父亲的牌坊上加上了“父子踵美”4个大字。他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奉新县宰,但他出粟赈饥,用义举挽救了无数奉新百姓的生命,真不啻于奉新百姓的再生父母官。

父子两代人都有急公好义之心,都做了同样一项善行义举,父率子行,上行下效,朝廷旌表,官府倡议,既能补朝廷之不足,又能救百姓于水火,窃以为像廖永年、廖子焕这样履仁崇义的百姓,这种急公好义的精神,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无愧当时楷模,堪称后世榜样!


 未完待续  

  ...  

篇一:大公无私!奉新有这么一对兄弟为了百姓舍小家为大家...

篇二:千古传颂!潦河有座通化桥,县城一个家族在762年间里,先后重修8次!

篇三:奉新县城曾有座通济桥,你知道在哪不?有人在416年里三次修建它!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