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南门原有座冯川桥,历经两次重修,今天说说它的来龙去脉..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南门原有座冯川桥,历经两次重修,今天说说它的来龙去脉..

转载 陈秋媛2020/05/18 08:29:4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449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徐氏叔侄修桥绍义


同治版《奉新县志》卷5·津梁第4页载:“冯川桥在县南门外,去旧南津桥二百步许,为一邑要路。元末南津桥毁,官为置渡以济。明弘治十七年七月,邑人徐金捐银一千二百余两,伐石甃砌,为梁四十六道,长五十六丈五尺,高六尺五寸,阔三尺。正德元年九月桥成,郡守祝瀚嘉其义,匾曰义济桥。嘉靖初,梁圮,族子道济复捐百金重修,知县来汝贤易名绍义,汝贤记。”

 


邑乘志中的几列文字写到了冯川大桥的两次重修,虽写到捐金者姓名及成桥之规模,然总归失于简单。详考其修桥始末,实质上包含着西门徐氏家族的两次善行义举。行善者未必有青史留名之想,但受其恩惠的后人似乎应该抱一份敬佩之情和感恩之心来看待这段历史。


冯川河上原来只有一座桥,叫南津桥。外地官员从陆路骑马或坐轿到奉新县来任职,必须先过南津桥,下桥就到了水西门;从水路来的官员也要从水西门上岸,先到大成殿拜过孔子之后,再到县衙上任。由此可见,这座桥便是奉新县城与外界联络的咽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元朝末年,南津桥被大水冲毁了,冯川河南北两岸交通断绝了,要重修一座桥梁并非短时间之内能够做到,怎么办?康熙版《奉新县志》卷11第73页载奉新教谕李恕《义济桥记》开篇云:


“冯川自南津桥废,官为之立渡舟往来,舟易坏,民又自为私渡,舟子多顽悖,乘时射利。每春夏间洪水泛溢,奔走争舟者,不无倾覆跳蹑之患。时将寒冱,虽架竹木为桥,民终不免徒涉之病。甚至官府经临是邑,亦且停车问津。前后主是邑者欲用心于此,奈公帑无羡余,民力多苦艰,迁延至今,有由也。”


为解燃眉之急,县衙在冯川河上设置了渡船,但官设的木船也有坏的时候,这时有些机灵的商人就私自设立渡船,有些顽悖的船夫趁机牟利。每当春夏之交洪水暴涨的季节,时常会有因争船而落水的现象发生。眼看冬季来临,即使可以临时架设竹木作桥,但百姓有时还要冬天趟水过河。上级官员来到奉新,常常要停下车来,寻问渡口。前后几任奉新县令都想解决这个难题,但都因公费无余款,百姓多艰难而作罢。以上便是义济桥兴修的背景。《义济桥记》又云:


“是岁,义民徐金目击心摧,不待上命,慨然发财鸠工琢石以造之。具事颠末,上至郡侯,祝公深嘉其侠义轻财,济人利涉,因命匾其名曰义济,帖县重加作兴以成其美,遂于弘治甲子七月起工,迄于正德丙寅九月望落成,为梁四十六道,其长五十六丈五尺,高六尺五寸,阔三尺,大略用工二万有奇,银一千余两。”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弘治甲子年(1504)七月,西门徐氏义士徐金看到这情形,内心觉得很难过,也不待县衙下指令,毅然主动筹措资金,纠集了工匠,开凿了石料,另选新址,在南门迎薰门外动工新建一座石桥,通过两年的紧张施工,正德丙寅年(1506)九月十五日,新桥大功告成,总共设置石梁46道,桥长56丈5尺,宽3尺,用工2万多个,用银1200余两。时任知县王翊率领部下县丞吴佑、主簿薛嶅、教谕赵瑄、税司蒯必銮与本县绅士邓九思、邓希禹,庠生甘霖等人去慰问他,还把他的事迹上报南昌府,知府祝瀚高度赞扬他“侠义轻财,济人利涉”的事迹,并亲自给这座桥命名为“义济桥”。

 

这位义士徐金到底是谁?翻阅《徐氏三修宗谱》竟然遗失了他的传记和世系资料,好在李恕《义济桥记》在结尾有一个交待:

“徐君讳金,字若重,号拙轩,乃逸民与正之孙,寿相学耕之仲子,永乐辛卯举人应奇之侄也。其子曰渊、曰泮,其孙曰植、曰国华、曰杰,皆能克世其家者也,因书以记之。”


由此可知,他便是西门徐氏第6世徐本中(字与正,号南隐)的孙子、第7世徐珪(字学耕,号寿相)的次子和永乐辛卯(1411)举人徐应奇的侄子。第8世徐金生了2个儿子,名叫徐渊、徐泮,有3个孙子,名叫徐植、徐国华、徐杰,都能传承祖父辈的事业,光大家族的门楣。这便是冯川河上第二座大桥义济桥的来历。


义济桥兴修18年后,到嘉靖乙酉年(1524),石桥被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两岸交通又只能暂时靠渡船来维持,无疑给县城官员和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嘉靖十一年(1532)冬,从浙江萧山来了一位高中进士后任奉新知县的人名叫来汝贤,字子禹。他刚到任时的情形是“飞霰侵骨,凛气剥扶,扁舟胶于层冰之间,南北绝渡”。他很想把这座桥修起来,但无奈“苦至县未几,方务息民,不欲以役劳民;且两袖清风,费无所出,故尔难之”。


正在为难之际,忽然有一位名叫徐灏的义士主动前来对新任知县说:“是役也,原家叔金为之,今灏愿修之以绍叔志。”他对新任知县说,这项工程原系叔父徐金所为,如今叔父不在了,我愿意继承叔父的遗志,继续完成修桥这项工程。立即从浮云山开采了石料,每天都亲自在冯川河上监工,到嘉靖十二年(1533)九月初一日,用时不到一年,花钱工料费100多两,再加上车船运输和伙食费用等项约超过工料费一半,总共耗资不到200两。


桥修好后,知县登桥远望,只见新桥“盘盘焉络绎四乡,丽隍廓之要会,持潀流之崄介,行旅宵征,民有忭色”,十分高兴,说:“古者老成之士,保姓定宗,必仗于义。义者,善也。善必贵于积,积者,绍也,故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夫积善之道,莫大乎倡义于前,而绍义于后者。”为“表徐氏之代有仗义者,且以风示千古好义之士”,特将此桥命名为“绍义桥”,并亲自撰写了《绍义桥记》,这便是冯川桥第二个名称的来历。



我们已知徐灏是徐金的侄子,其生平简历如何?《徐氏三修宗谱》卷四四·列传第15页有载有第6世孙徐象复所撰《仁庵公传》云:


“公讳灏,字道济,号仁庵,一斋公之子,兄弟八人,公行第七。复尝得之传闻,公貌不逾中人,而强项山立,声出轰轰如雷然,吐气如云又蔼蔼如也。敬诸兄如其父,故当日有元凯之目。人情之爱幼子,公之抚弟无异也。与静庵公情谊尤笃,岂亚随騧哉!生逢盛明之世,贫富不相耀,贵贱不相形,重廉隅,轻轩冕,应试一不售即握瑜怀瑾,惟庭阶课子,进退揖让,肃若朝堂。稍事积贮之计,不屑屑锱铢,乡党族戚每岁待举火者不下百余家,绝无吝色,且捐赀数百金,重修义济石桥,时邑侯来公讳汝贤者旌之,题其桥曰绍义,事载邑志。迄今里人德之。生子三,俱磊落非常儿比。公寿七十有五,一旦呼儿媳预告以某日诀别,如期怡然而逝,无论世之识与不识,公之惠及与不及者,争以炙鸡絮酒招奠之,如丧考妣云。”


由传可知:徐灏,字道济,号仁庵,系西门徐一斋七子。他相貌平平,但性格刚毅,说话声若宏钟,然平易近人。他友爱兄弟,平等待人。为人重道义,轻名利,稍事积蓄便广施博与,绝无吝色。可见其捐金修桥之举既非为名为利,亦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种见善必为的本性所然。桥名“绍义”,知县崇仁尚义之义显而易见。


 未完待续  

  ...  

篇一:大公无私!奉新有这么一对兄弟为了百姓舍小家为大家...

篇二:千古传颂!潦河有座通化桥,县城一个家族在762年间里,先后重修8次!

篇三:奉新县城曾有座通济桥,你知道在哪不?有人在416年里三次修建它!

篇四:奉新曾多次闹饥荒,县城有一家人慷慨赈灾,得到明朝皇帝的嘉奖...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