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原县食品厂一带有座宝云寺,存续近1500年,中有宝物,苏轼亦到游,可惜···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原县食品厂一带有座宝云寺,存续近1500年,中有宝物,苏轼亦到游,可惜···

转载 陈秋媛2020/08/02 08:34:0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343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宝云寺的陈年往事
樊明芳

宝云寺位于奉新县城北门外,即原县食品厂一带,是奉新县城风景最美、名气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全县寺院僧侣进城唯一能够挂单落脚的地方。关于宝云寺的历史,同治版《奉新县志》卷4第66页有载:“宝云寺在北门外,梁太清元年(547)建,旧名信诚寺。后马祖讲经于此,致紫云之祥,改今名。”


由上可知,宝云寺原名信诚寺,始建于梁太清元年,即公元547年,迄今已有1470多年。因唐代马祖道一在此讲经时“致紫云之祥”,故更名宝云寺。



宝云寺中佛像之前原有一块七宝石。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第24页载:“七宝石在宝云寺佛座前,五色烂然,温润可爱。有胡贾见之,夜入寺窃取,掘地深三尺,石根未尽,天明遂弃去。”这块七宝石五彩斑斓,摸起来温润可爱,无疑系镇寺之宝,一位姓胡的商人想据为己有,夜间潜入寺中,挖了三尺深也未能挖到石根,只好作罢。可见七宝石的体积很大,重量不轻,绝非寻常窃贼所能觊觎。


宝云寺共有七座别院,其中一座叫大悲院,院中种满了竹子,院僧可蟾在竹林之中建了一个亭子,还没取好名字。北宋元丰四年(1081),适逢李平(字至中,号龙江子,左宣德郎)任奉新县令,院僧可蟾听说李平是个才子,便请他赐名。李平见亭建于竹林之中,想起了东晋名士王子猷“何可一日无此君”的话,便将亭命名为“此君亭”。李平游过宝云寺后,写下了《游宝云寺》诗云:

松阴午吏散,夏日何其长。寻云陟东方,幽径逼禅房。老僧八十余,气爽精力强。是非口不道,贞妄心两忘。凿池收野水,锄棘植新篁。雨来修竹响,风过芰荷香。客至何殷勤,不斟醴酒尝。旋酌山下泉,烹茶炼苏汤。数饮心不醉,独醒过江湘。寄语濯缨客,不必向沧浪。


院僧可蟾见县令这么有才,又请他为此亭作一篇记文,李平欣然答应,写下了著名的《此君亭记》,其文曰:

新吴县之东北,有寺曰宝云。寺之西北,有院曰大悲。地最高旷,林木阴翳,院僧可蟾僝工抡材,结亭于林下。龙江子一日登亭,僧前乞亭额。龙江子徘徊良久,爱其竹青茂,因感东晋王子猷之言,曰不可一日无此君,遂以此君名之。


有客诘之曰:“甚哉!子好古人之言,而不思其实也。世谓上则君之公之,次则侯之子之,以其有是德故。子之以是名,苟无是德,或名分相辽,则尔汝之彼物类耳。子爱之,又取子猷之言,目以此君之名,不知此君不掩其实者。吾将语子以此君之德熟愈?”


因代此君曰:“予生而柔,长而刚,深根固本,虚心直节,耸其枝干,不为尘染,郁为平材,足以庇物。若夫花芳木秀,红紫错杂,予则守东方正色,不为奇巧艳媚之容矣;赤日流空,烁金石焦土,高阁峻宇,不能逃炎酷蒸郁之气,予则来清风以濯热,生凉而去暑;露白霜凝,岩峦叶落,原野草黄,予则猗猗而美,青青而藏;风凛雪冻,巨木干枯,予则岁寒其心,不改其操。”


言未终,客曰:“语其德则美矣,然则何时获用也?”


此君曰:“苟有用我者,覆之栋梁之上,则足以庇风雨;立之柱石之间,则足以御穿窬;工采为器,则物无不容;凤采其实,则世无不治;制之为笔,则可以书天下之善恶;执之为钓,则可以取北海之巨鱼;列为笾,则贵为宗庙之器;截为管,则和应箫韶之笙;削为简,则可纪君臣之功过。方圣君贤相选用贤才,内则美教化政事,以迪道斯民;外则鼓良将勇士,以震慑戎虏;英声骏实,丰功茂烈,蔼然巳轶乎唐虞、成周之世,将欲备笙箫以合韶乐,列简编以纪功勋,吾将获用矣,此君之名实孰愈哉?”


客闻之,赧然变容,愧谢而退。龙江子因书于壁,以告来者。


 

文章以对话方式和拟人的手法备述竹子的功用特点,借用“此君”的口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趣:要像竹子那样“虚心直节”“不为尘染”,“岁寒其心,不改其操”,无论将自己置于何地,都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何止是一篇记文,简直是情文并茂的散文!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弟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但没被准许,反而遭受牵连,由河南推官贬为监筠州(今高安)盐酒税。苏轼坐牢103天后出狱,由原来的湖州知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书李志中文后》载:“元丰七年,舟行赴汝,自富川陆走高安,别弟子由。五月九日过新吴,见县令李君志中,同谒刘真君祠,酌丹井饮之,明日夏至游宝云寺此君亭,观李君之文,求其本而去。眉阳苏轼书。”


元丰七年(1084),苏轼从黄州移汝州,特地弃舟取道富川,从陆路到筠州来看望苏辙,4月29日到达筠州,5月8日离开,兄弟相聚了整整10天。苏轼告别弟弟之后,5月9日到达奉新。在奉新期间,苏轼会见了县令李平,李平陪同苏轼游览了昭德观,品尝了昭德观中的丹井井水,第二天夏至日,又游览了本地名胜宝云寺,在宝云寺的此君亭欣赏了李平写的《此君亭记》,并向李平索取了文本。


宝云寺中原有一把石剑,也不知产自何时,来自何方,人们一向都把它当作神物来供奉。元丰八年(1085),张景修(字敏叔,常州人,治平四年进士)到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任县令,


听说奉新有这么一把神剑,特地找机会前来瞻仰,看过神剑之后,惊叹不已,写下了《宝云观石剑》诗云:“翠崖谁凿莫耶锋,神物移来镇梵宫。恐后延平飞跃去,翠藤交干锁虬龙。”


元大德三年(1299),宝云寺的大殿坍塌了,住持绍卢与其弟子继万昌进行重修,特请当时的佛界泰斗大欣法师撰《龙兴路奉新县宝云寺记》云:

佛之宫遍天下,皆因俗以为教。吾行四方,所见僧趣习各异,独吾乡为稍近古,以其俗文而俭,又有马祖、百丈之遗规在焉。而新吴之宝云寺,当泐潭、雄峰间,创于萧梁时,始名信诚寺,废于唐之会昌,复于大中。至吴大和四年,克修其殿。宋雍熙四年又修之,刻石俱存。


大德三年,殿圮。住山绍卢与其徒继万昌遁撤而新焉,自门庑、殿台、楼阁、庖廪,凡居室之宜有者悉更作之,像设华鬘丹垩,剧其华好。复增田山,以裕众食。而寓书以记为托,且曰:“由梁及今,八百年矣,故家遗物,如飘风聚沫,不可把玩。而吾始更新其殿,不以佛之教人以善、而人心之良因善以存其教乎?然自吾祖之始构始筑,幸缵其绪,以至于吾不知其几世矣。故吾不能不惕然而惧,以蕲吾后之人继继于无穷也。”


予谓物囿于化而成坏相寻,虽天地不能久。佛言由一心生万物,而天地依之以成立。然则无古今成坏者,其惟心法之妙乎?使卢训徒如马祖、百丈,传佛之心为心,则天人异类咸资道力而蒙休光,繄吾宗是赖。人岂以一殿之劳,欲后人保之勿隳,为可世其业哉!


宝云代多耆德,而别院为七。卢所居者曰观音院,尤号整肃。院旧多竹,熙宁间,僧可蟾作此君亭,县令李平记之,东坡苏公题名其上。亭久废,而人至今传诵。予少时数造焉,别且三十年,拘于官寺不能去。安得操几杖,从里中耆年,想其秀者,桥项可画也。卢与先师游,年今七十三,愈益键。予得请于朝而归,当拜而受教,姑记其略云。


这篇记文对宝云寺的历史兴废作了最为全面的介绍,无疑是宝云寺历史上最为重要一篇文献。


自住持绍卢重修之后,宝云寺屡经兴废。同治版《奉新县志》卷4第67页载:“(宝云寺)元季毁。洪武初,僧性空海重建。万历年间,僧智达募化添建不二门于正殿,年久复倾。国朝嘉庆己卯,僧隆彻、兴仁募化重建。僧体荣置买平桶租五十七石有零,僧晓能、同登、会善信置买早晚租四十石大。咸丰五年毁于兵。同治年间,住持僧德本德修后,重并续置田租二十四石零。”


元朝末年,奉新经历了16年兵燹之乱,宝云寺在劫难逃。明朝洪武和万历间各修葺一次,清朝嘉庆己卯(1819)重修了一次,寺僧不断添购寺产,说明该寺仍能正常运转。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二十八日,粤逆石达开遣其党由瑞州窜奉新”,太平军所经之地所有寺院、宫观都被焚烧殆尽,奉新宝云寺也未能幸免。同治年间,住持德本进行了重修,并添置了田租24石,足见宝云寺在清朝末年仍然存在。民国十八年(1929),宝云寺已无僧人居住,曾经一度作为奉新县第一区署的办公地点和学校使用。


宝云寺最终毁于何时?未见史料记载。寺中的镇寺之宝七宝石和石剑,千百年来都被人当作神物来供奉和瞻仰,最终亦不知所踪。昔日的宝云寺虽早已荡然无存,但作为奉新人应该知其曾经的辉煌,故撰此文,聊以志其陈年往事。


篇一:长知识!今天说说奉新县城的古城墙...

篇二:旧貌新颜!狮山公园的前前后后,几度春秋几多风雨...

篇三:西门有一个建筑,创建时间最早、存续时间最长,现在成了四小操场...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点下【在看】给小编加鸡腿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