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夏宗荃:当年奉新的“县城少年”,他的人生很精彩
---龙江河
前些天,我与县城一位朋友闲聊时,惊悉夏宗荃先生已于前年作古,霎那间,数把小提琴融为一体的激越旋律,犹如一江春潮,由远而近,漫过耳际,拍打着我的心…
夏宗荃先生祖籍浙江,1941年农历9月出生于江西赣州,三岁丧母,后迁居南昌;读小学四年级时,随调入奉新人民银行工作的父亲来到奉新定居,在奉新城镇小学插班就读。他在回忆录《撕去的日历》中称自己为奉新的“县城少年”,写道:“奉新,是我不可忘却的地方。我在这里度过了至为关键的少年时代。我的求知,我的成长,一切都在感知中开始,在岁月的陪伴下滋生并渐渐初塑成形。”
他还这样描写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奉新县城:“城里只有一条东西贯通的大街,与大街串联交织的是由石板铺成的小街小巷。小巷两边,理发店、小吃铺、手工小作坊上的屋檐几乎将天空遮蔽,只剩‘一线天’了。而大街上,则布满政府机关、银行、百货商店、饭馆肉铺等。日出日落,都呈现出熙熙攘攘的市井氛围。”我相信,大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奉新县城人,看到这段文字一定会倍感亲切。没有艺术家敏锐的触觉,对奉新没有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夏宗荃的小学同学,奉新一中的退休教师金家坤先生告诉过我这样一件趣事:每逢下雨天夏宗荃一般都是不去学校上课的,因为他没有套靴,只能在布鞋上面再穿一双钉鞋(即脚跟上钉了铁钉、鞋带上打了桐油的木履);没有雨伞,只能戴斗笠。可能是自小追求美的原因,他不喜欢穿套着布鞋的木履,也不喜欢戴斗笠。奇怪的是,尽管他雨天经常旷课,学习成绩却出奇地好,令全班同学都对这个“南昌崽哩”刮目相看。
夏宗荃在《撕去的日历》中回忆,他的艺术爱好得益于奉新中学教音乐、美术的罗平仙老师和奉新县文化馆的美术干部周显迪老师,他还经常到文化馆去练琴,拉得了一手好手风琴,为日后在音乐事业上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夏宗荃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安中学,当时正值“大跃进”年代,后来因学校经常停课,他觉得实在无趣,只念了一年半高中,便卷起铺盖回家了。上学这道门被他自己关闭了,另一扇窗户却在悄然打开。不久西山垦殖场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他会拉手风琴,便请他去为他们的男声小合唱担任伴奏。在江西省农垦文艺汇演中一炮打响荣获一等奖。其间,他被正缺手风琴乐手的井冈山文工团相中,1959年3月他成为了井冈山文工团的正式一员。在文工团工作期间,他开始按教材进行系统的小提琴练习,并为小歌剧画布景,他的处女作歌词《杨梅酒香过重山》还被空政作曲家、革命历史歌曲《十送红军》的改编者朱正本谱曲和录成唱片发行,那年他刚满十八岁。
一年后,夏宗荃被抽调到江西农垦文工团。在赴新疆慰问期间,被留下随新疆军区文工团进行业务培训,师从大师级的小提琴演奏家林志杰。就是在这次培训中,他的小提琴技艺有了质的飞跃。农垦文工团并入江西省歌舞团后,他的小提琴演奏和小提琴曲创作达到了事业的巅峰。1974年,他创作的小提琴曲《公社春光好》和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井冈山上太阳红》,在首都北京的国庆调演中引起了空前反响,中央乐团和兄弟省属乐团争相演奏;中央电视台还专门为这两首乐曲录了像,其中《公社春光好》在很长的时间里作为午间新闻的片头曲播出,被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入建国三十周年《小提琴曲集》;《井冈山上太阳红》则另作单行本刊印,近年来又被选入“中国百年经典小提琴曲”。
写到这里我突发感慨,上世纪50年代初,奉新中学每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而在夏宗荃所在的小小班级里,不但出了他这样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还出了国家一级编剧张光烈先生,而他们的上一届,又出了国家一级导演赵曰祥先生。我惊叹:奉新中学真是一所神奇的学校!
夏宗荃从艺几十年,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则是与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近距离接触。那是1961年8月,夏宗荃所在的文工团上庐山,为党中央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演出和为会议期间的交谊舞会提供伴奏和伴舞人员。他在回忆录中这样生动地记述:“记得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进入舞厅时,的确有一种非同凡人的气场,一种说不出的莫名状,让人心潮起伏,毕竟人们对他感到神秘得太深太久了。其实主席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随便极了,连跳舞,都是推动舞伴,很规范地踏着《浏阳河》的拍子,转上两圈舞池,到座位边就结束,然后坐下吸烟,有时还会整理一下皮鞋里溜出的鞋垫,那一刻,他就是凡人了。”
农垦文工团水性好的演职员还有幸陪同毛主席在庐山人工湖游泳,就是在这个人工湖边,毛主席与文工团全体人员拍了一张合影,夏宗荃将这张珍贵的合影放大后,一直挂在他的书桌旁。
我第一次见到夏老师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省歌舞团到奉新慰问演出,他在舞台上与另一位同仁重奏《公社春光好》,美妙的旋律从他灵巧的手指下面流淌出来,令我如痴似醉,此后这首乐曲成为了我一生中把玩小提琴的最爱之一;还有一次是在江西省小提琴学会(后更名为“江西省小提琴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上,他是学会的副会长,我利用会议的休息时间与他交谈,他得知我来自奉新,非常高兴,饶有兴致地向我了解奉新的旧貌新颜。回到奉新后,我几次给他打电话,向他求教在辅导学生练习小提琴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每次他都非常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他的敦厚长者之风,很是暖心。
虽然我与夏老师仅见过两次面,却隔断不了我对他的仰慕。他多才多艺,会做木工、钣金工;会制作小提琴;善画,书法更是了得,向他求字者甚多;国家森林公园宜春明月山风景区多处景点都留下了他的墨宝;滕王阁房梁上镌刻的“翰墨”两个字便是出自他的手笔,能在千年名楼留下墨宝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许多人都说他的字很好看。我以为,“好看”是对书法造诣的最大肯定。
夏老师在《撕去的日历中》的前言中写道,他一介草民,怎么会突发奇想拿起笔写起淡如清水的往事?只是因为“这个世界我来过”。我却想说:这个世界夏老师不但来过,而且他的人生很精彩!
前些年,我曾向奉新信息网推荐过夏宗荃先生的传世之作小提琴曲《井冈山上太阳红》,今天我愿意与读者再次聆听这首百年经典,以表达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缅怀之情。我相信,苍穹驾鹤的夏老师定能听到,因为他没有走,永远活在音乐里。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