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岐山塔附近,原有一座岐峰书院,现在去哪了?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岐山塔附近,原有一座岐峰书院,现在去哪了?

转载 陈秋媛2021/07/13 08:29:3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263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岐峰书院的陈年往事

樊明芳


岐峰书院在哪?同治版《奉新县志》卷2第48页说:“岐峰书院在二何书院西,道光三年,知县邹山立捐建,并重修二何先生讲堂,自为记。”由此可知,岐峰书院位于冯水之南二何书院的西边。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的二何书院,历经150余年之后仍然存在,缘岁月频侵,风雨剥蚀,书院有些破败不堪了。道光三年(1823),知县邹山立捐俸在二何书院的西边新建了这所岐峰书院。邹山立是谁?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7知县第28页载:

“邹山立,(嘉庆)二十四年任,字希武,号松崖,山东荏平人。监生。勤政爱民,培植士类,倡建岐峰书院,重修二何讲堂,诸生膏火视冯川书院有加。邑人为立松崖讲堂于院内。缮城垣,葺青云楼于水门上,建新塔于冯川东,修养济院。去后,民恒思之。”


由此可知,邹山立,字希武,号松崖,山东荏平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他以监生的身份出任奉新知县。他的事迹主要是 “勤政爱民,培植士类”。道光三年(1823),在他出任奉新知县的第五年,他个人捐俸新建了岐峰书院,重修了二何讲堂,筹措的办学经费比当时全县著名的冯川书院还要多。此外,他还修筑了城墙,在学宫前新建了青云楼,在仓前洲修建了回澜塔,在县城创办了养济院。由此可见,这是一位想干事、能干事的好知县。为了纪念这位知县的事迹,奉新百姓就在岐山书院内,用邹山立知县的号设立了一个“松崖讲堂”,以表达对这位好知县的缅怀之情。 



当年的岐山书院到底是个怎样的?欲知详情,我们还要感谢邹知县,正是有他留下的一篇《岐峰书院记》,才让我们得观其大概。他在开篇就写到这里的环境十分美丽:

“岐山之侧,冯水之滨,古木参天,修篁掩映。中有数椽,颜曰讲堂,盖昔贤令二何先生遗迹也。其地环山带河,风清景丽。城阁如虹,逶迤河北;奇峰似笔,对峙堤南。”


然后作者再写到自己履任奉新知县的经历和到此观景时的感受,从而引出之所以要新建岐峰书的缘由:

“余风尘下吏,承乏于兹有年矣。每尝登临于斯,览其风景人物,吊先贤之伟烈,以时憩两碑之旁,辄低徊弗忍去,欲求神主,盖不可复睹矣。夫先贤有盛迹,而栖息不求其安,非所以妥灵爽也;后起有英才,而藏修未得其地,非所以广陶成也。予蓄此念久之。”


观景之余,自然会想起“吊先贤之伟烈”,除了能看到两块去思碑外,何嘉祐、何缙两位先贤的“神主”却“不可复睹”,供奉两位先贤“灵爽”的祠庙已经破败不堪;再想到奉新有那么多的后起之秀,却没有读书的地方,这对培养人才脱颖而出十分不利。他早就想在此新建一所书院,形成这个想法已经很久了,只是因时机未到,尚未下定决心而已。是什么机缘促使他下定决心的呢?记文中写道:

“且夫新吴本人材渊薮之地,科甲蝉联,甲于诸邑,而皆自冯川书院毓之。第其所定规条,诸生额以十,童生额以二十,不免格于成数,未能萃一邑之人材而陶铸之也。”


奉新本是人文大县,从前每届都是“科甲蝉联,甲于诸邑”,位于冯水之北的冯川书院功不可没。可惜冯川书院受上级招生名额的限制,每年招收的童生只有20名,招收的诸生(秀才)只有10名。受此限制,奉新许多优秀学子失去了接受优秀教育、继续深造的机会。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作者认为新建一所书院势在必行,但兴建一所书院至少要几千两白银,经费从何而来?有人向邹山立建议说:“若劝邑人而共输之,庶众擎易举。”邹山立说:

“新吴士大夫通于义者多矣,志乘所编,已合十三乡而成之。此外,自城楼、回澜塔以迄东岳庙,或一人独建,或一姓两姓合建,或二十余人并力共建,好义之举频矣!是役也,唯余任之,毋再以累人也。”



邹山立不同意这个办法,他认为前面修县志、建城楼、修回澜塔、建东岳庙等工程,奉新的士大夫和百姓捐出的钱已经够多的了,他不想再增加百姓负担,因此他决定,新建书院这项工程的全部经费由他一人承担!我们最终也不知道邹山立个人捐出了多少俸银,因为记文是他自己写的,但我们知道,书院很快就动工并竣工了:

“今得卜吉鸠工,因废址而增崇之,仍颜曰“二何先生讲堂”,从其旧也。即于其旁新构堂宇院落,甃以砖石,绕以崇垣,横舍数十间,以次而庀。凡门庑、户牖、甬道、阶级,犁然毕备。邑人士捐租以助膏火者,络绎不绝,于戏盛矣。”


此项工程既修葺了原来的二何先生书院,又在其西边新建了一所书院,新构了堂宇院落,横列讲舍(教室)有数十间之多,诸如门庑、户牖、甬道、阶级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在书院的周边还砌了围墙。看见一位外地人捐款为奉新人创办书院,奉新人十分感动,纷纷捐出田租作为书院的办学经费,一时之间竟然比冯川书院的经费还要充足得多。


一个大的土建项目往往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光有经费不行,光靠一个人不行,还需要设计、施工、调度、监督、验收等许多方面的人员参与,协同工作,方可顺利进行并如期完工。于是作者又写道:

“董其事者,时则公举邓子兆椿、徐子良淮、邓生敏修、赖生作梅、廖生养恬、张生映南、赵生殿甲,功于是而告成,则余事竟,余愿毕,而余之所期望于后贤者为无穷矣!”


书院建成后怎么命名呢?奉新的士大夫们自然不会忘记邹知县的恩德,一致联名上书请于上官,要求把邹知县的名字加到何嘉祐、何缙两位先贤的后面一同命名,邹山立却坚决不同意,说:“是诚丛余咎而增余汗颊也,岂余兴复之心哉?唯是二何之额已仍其旧,而此书院之名,何妨别取其新?”


做了功德无量的好事,却不愿留名,这便是邹知县的高风亮节!新建的书院因位于冯水之南的岐山附近,故命名为“岐峰书院”。尽管邹知县坚决不同意留名,他当他离开以后,奉新人为了铭记其恩德,还是在岐山书院内设立了“松崖讲堂”。


岐山书院兴建之后,减轻了潦水北岸冯川书院的压力,扩大了奉新县的招生名额,增加了奉新学子的就学机会,无疑为奉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治初年,奉新知县刘士清捐俸进行过一次修葺。历光绪、宣统至民国以后,岐山书院早已荡然无存,但三位知县的事迹仍名垂史册,书院的名称也和书院社区一并长存于永久。





序言:近三千字!赤岸镇党委书记这样说赤岸...

第一篇:感怀一代名将,他曾驰骋奉新葬于赤田,留下千古佳话,千年绝景!

第二篇奉新曾有个新吴洞主,筑五步城,转战南北成就一代霸主,后封余侯...

第三篇:人才辈出,皇恩备至!详解华林书院的鼎盛荣光,奉新人都应引以为傲...

第四篇:溯源!奉新有座浮云宫,原来大有来历...

第五篇:说说奉新的一座宝塔,看完令人泪奔…

第六篇:奉新之憾!潦河有座消失的九天阁,它是那么的令人神往...

第七篇:奉新曾有所“二何书院”,你可知它的兴建缘由...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