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何事?历富村的邹家、张家、谌家曾为一件事打起了“官司”...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何事?历富村的邹家、张家、谌家曾为一件事打起了“官司”...

转载 陈秋媛10-29 08:3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239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历富聋哑大王庙传说

樊明芳

土地是农民的命脉,赖以生存的五谷杂粮都是从土地中生长的,因此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自然就有一份与生俱来的敬畏之情,表现在具体的生活中,那就是在各个村庄都会在村头设立一座土地庙,庙中供奉神的叫社神,每到春节期间,各村农民都要立社祭祀,以酬报社神一年来的风调雨顺,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 

(祭社神剪纸)

社,是古代地方最小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一个行政村或一个村民小组。《汉书·五行志》载:“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清康熙年间,奉新乡(今赤岸镇)历富村的邹家、张家、谌家都各自设有自己的社公庙,各姓村民每年到了春节期间,都会十分虔诚地用三牲祭品和收获的农作物去祭祀社公。雍正年间,一场特大洪水把这一带的房屋和庄稼全部冲毁,张家的社公庙也被冲毁了,社公的花身被大水冲到了历富下邹旁边的谌家坟地。

洪水退去后,邹家、张家、谌家三姓村民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为社公的花身洗尘,准备让社公重新归位,再享香火。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任由多少人抱或抬,花身就是一动不动。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莫非是社公不想走啊?”一时间众人都说:“社公显灵啦!”齐刷刷跪倒一大片,都许愿说:“社公既然喜欢这里,我们就在这里给您建庙吧!”

谌家一听,不对呀,这里可是我们谌家祖坟地呀,破坏了风水谁负责啊!于是表示坚决不同意。邹家和张家坚持要在此地建庙,谌家死活不让,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三姓本来一向和睦共处,没料到就因择地立庙一事,谌家一纸诉状告到了县衙。据说社公为此深感不安,就化身为一老汉,与邹、张二姓同赴县衙应诉,知县老爷询问完原、被告,最后再问老汉:“你姓甚名谁?立庙之事有何话说?”只见那老汉置若罔闻,一言不发。知县老爷一连问三遍,最后生气地说:“莫非你是聋子或是哑巴?”话音刚落,那老汉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大概是因为知县大人无意之间说中了他的名号,所以才故意隐身的吧。正当人们惊愕之时,有人忽然说:“是聋哑神!”“是聋哑大王!”于是“聋哑大王”在县衙现身显灵的消息一下子就传遍了县城和全乡各地。

既然是聋哑大王现身显灵,三姓关系又一向很好,官司也不用打了,谌家也不再反对了,三姓共同商量,就在谌家祖坟地兴建起一座聋哑大王庙。竣工之日,三姓村民共同祭拜之后,两人将社公的花身扶起,请神归位,一点都不废力,好像是他自己走上去的一样,人们都感叹地说:“聋哑大王还是喜欢在此安家啊!”据说自从此庙兴建之后,历富一带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这聋哑大王不但管农业,而且有求必应,十分灵验。 

(聋哑大王庙素描)

据《邹氏族谱》记载,聋哑大王庙始建于清乾隆戊寅年(1758),清式建筑,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庙门正中悬挂着“聋哑大王庙”的匾额,黑底金字,光彩夺目。庙门楹柱有联云:

保障一方,千载威名有赫;

匡扶三社,万年血食无疆。

正厅两侧楹柱有联云:

日皎灯辉,昨晚不如今夜好;

风调雨顺,新年还胜旧年强。

神龛两旁有联云:

灯明月朗元宵夜;

人欢神乐大有年。

从这些对联不难看出,聋哑大王庙的庙貌庄严,场面热闹。自从社公庙改名“聋哑大王庙”后,每年春节从正月初十日到十五日,这里都会举办庙会,人们张灯结彩,鼓乐喧天,人声鼎沸,商贩的叫卖声和祭祀的鞭响声响成一片,俨然成为历富三姓村民赶集的场所。每逢此时,庙中的楹联也会更换一新,庙门前的木屋上写着:

三社重欢美景;

万民共庆元宵。

庙内厅堂上贴着的对联是:

耳岂诚聋哉?任我辈默祝虔祈,无烦侧耳重听;

口非真哑矣!念吾王签灵告准,俨然启口宣言。

门首立着两盏牌灯,牌灯上写着对联云:

愿岁丰斗粟十钱,天子乐民民乐业;

庆春宵一刻千金,灯火留月月留人。

元宵十五日这一晚,众人先进入庙中,首事口念祭文,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三社村民边喊边划着彩船,一时鞭炮声、鼓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时届子夜,再由族长举着一个由106个小红圈组成的大红花球灯(俗名鹅婆灯),踱着方步进入庙中,献灯酬神之后,此时久候在外的众子弟便可蜂拥而上,抢夺灯上红圈(俗称蛇里),据说谁抢到红圈,置于枕下,神灵便会为他祈福消灾,求财得子。有位名叫涂谨孚的乡绅抢得头彩,次年果然生了个孙子,为了酬谢神灵,他备了一箱祭品和一对十斤重的红烛到庙里还愿。

聋哑大王庙曾经是历富三姓村民联络情感的纽带与和睦共处的象征,游神赛社也成为当地的一种风俗,但世事变幻莫测,在上世纪“十年浩劫”中,寺观庙坛首当其冲,聋哑大王庙自然也在劫难逃。迄今为止,聋哑大王庙也只是镌刻在历富村民骨子里的一种记忆或子孙后代口耳相传的故事罢了。(资料来源于邹盛安《聋哑大王庙史说》)

上一篇:在奉新通往高安的一条古道上,有人做出感人的善举...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点击展开全文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