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新年伊始,五位古稀老人专程来到奉新,温暖了一个美丽的亡灵
龙江河
50年前,“老愚公”水电站修建工地知识青年尖刀班战士,年仅21岁的王凤鸣在基建工程中劳动时不幸罹难。这次前来奉新参加王凤鸣罹难五十周年祭奠活动的五位老人,是王凤鸣生前尖刀班的战友和一同到奉新来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
元月3日早晨,笔者在奉新县城建设南路一家花店门口见到这几位老人时,他们个个一袭黑衣,正手捧白色鲜花从花店里走出来。
坐上他们的汽车,我发现老人们的神情一直很凝重。也许他们都想起了50年前那个黑色的日子:1971年元月2日,本来王凤鸣已经踏上了回上海探亲的旅途,却因其它生产队的民工没赶回来上工,她主动推迟自己的假期,继续顶班。没料想上午在一个山坡上为修建职工食堂挖“神仙土”时,山体突然塌方,她整个身躯被砸下来的大块泥土埋没,待战友们哭喊着将她从泥土中刨出来时,已经七窍流血奄奄一息,工程指挥部和县领导对这一重大事故非常重视,亲自联系省城医院的名医前来抢救,但因交通不便,待省城大夫赶到时,已经为时过晚,一个鲜活的生命便定格在了元月3日的凌晨2时。
王凤鸣的罹难,让这些远离故土朝夕相处情如手足的知青战友悲痛万分。上面这张老知青的合影中,左起第3位名叫唐燕,当年是她流着泪将王凤鸣的遗体洗抹得干干净净,为她换上崭新的衣裤鞋袜。
这位手捧鲜花的老人名叫陈伟民,是这次到奉新来的5位老人中的其中一位,也是尖刀班的成员,当年为了让王凤鸣走得体面有尊严,他亲自将棺木漆得铮亮,和其他战友一起,肃穆地将王凤鸣的遗体轻轻抬起放入棺中,陪着亲属将她送进了莽莽青山。
王凤鸣罹难几年后,与她一同插队的上海知青都按照政策陆续返沪。往日的战友仍然没有忘记她。只要有机会都会相约前来祭扫她的墓地。在她罹难四十、四十五周年之际,都专程前来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为她修葺了坟茔。
上面这张照片,是纪念王凤鸣罹难四十五周年时尖刀班首任班长陈福生在她墓前念祭文。
王凤鸣在劳动中从不挑肥拣廋,重活累活抢着干。工余时间还主动为男知青浆洗缝补。陈福生告诉笔者,王凤鸣曾经帮她补过一条长裤,密密麻麻的针脚像缝纫机扎的一样整齐。
2019年3月,下放在澡溪石溪的上海知青在九仙举行了一次上山下乡5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活动结束后,他们又前往澡下祭奠了王凤鸣,照片中的女士是王凤鸣的胞妹王玲鸣,她泪流满面地为墓碑上姐姐的照片擦去灰尘。
照片上这位儒雅的长者名叫居朝强,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的资深大夫。也是这次来奉新五位老人中的一位,当笔者问他,他既不是尖刀班的成员,也不是与王凤鸣在一个地方插队落户,却为什么每次祭奠活动都来参加?“因为我是上海知青呀!”朴实无华的回答令人动容,令人暖心。
王凤鸣的墓地坐落在澡下镇澡下村一个小村庄的后山上。墓地显得有点萧瑟。尖刀班班长陆林发用从老乡家借来的田铲除去墓地的杂草和枯藤。他想起当年总是吃不饱肚子,王凤鸣经常省下自己的饭票接济他,又忍不住掉眼泪。
五位老人和陪同前来的奉新县人大老领导、澡下镇政府领导和澡下村领导依次献上鲜花。
众人向王凤鸣深深鞠躬。
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王凤鸣若泉下有知,心里一定很暖。
离开墓地,县里老领导、镇领导陪同几位老人前往王凤鸣罹难时的事发地点凭吊。照片上走在队伍最前面的老人名叫高志坤,也是与王凤鸣一同在石溪大源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
上海老知青与老房东(中)在王凤鸣与尖刀班住过的老屋门前合影。
王凤鸣罹难时,老房东只有20来岁,他是事故发生的目击者,在事故遗址前,老人向我们追述了当时的惨景,他十分感慨地说:“一个红花水色的漂亮女子,突然间说没就没了,真是可惜!”
镇领导还领着老人们来到观下村参观,观下村的老礼堂,正在改建为旨在弘扬老愚公精神的陈列馆,笔者希望,陈列馆建成后,王凤鸣的名字和照片会出现在展板上。
最后,老人们来到了当年他们挥洒青春的水栏关大坝。当他们得知现在的老愚公水电站不仅还在发电,而且这个没有任何污染的大水库已经成为了县城居民的日常饮用水源,都十分欣慰,说他们的汗没有白淌,王凤鸣的血没有白流。
笔者最近看到过一篇讨论人生意义的网文,文章里说,一般说来,普通人死后50年,就再没有人会记得他了。而王凤鸣虽然只是个普通的劳动者,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她的知青战友却依然记得她;我相信:即便时间流逝再久,雄伟的水栏关大坝会记得她,长虹般的引水渡槽会记得她,这一大片奉新人民的福祉之水会记得她!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