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全国都出了名,会埠水口有这样一家子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全国都出了名,会埠水口有这样一家子人...

转载 陈秋媛2022/03/14 08:41:2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149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甘显祖的传奇人生

樊明芳
乾隆初年吏部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甘汝来的父亲甘显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何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且听我慢慢道来。
甘显祖(1659-1739),字振文,号岐山。父亲甘应俊,祖籍法城乡(今属会埠镇)水口村,出生在县市乡(今冯川镇)甘家巷,是一名邑庠生,生平见义必为,为人宽厚;母亲熊氏h,勤俭持家,具贤良淑德。顺治十六年(1659),奉新县城来了强盗,为了家人的安全,甘应俊带着母亲、长子象贤和怀孕的妻子熊氏到祖居地法城乡水口村避难。有一天晚上,村里人忽然看见他们住房的屋顶上突现一道耀眼的红光,大家都以为他家着火了,可走近他家一看,并无着火迹象,正当大家纳闷之迹,突然从室内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原来是甘应俊的夫人熊氏又生下了一名男婴,甘应俊看见次子长得浓眉大眼,十分高兴,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光宗耀祖,就给他取名叫显祖。
 

(甘显祖画像)

匪患平息之后,甘应俊携妻儿回到了甘家巷,后来还生了三子甘承烈。甘显祖少年时果然天赋异秉,不仅读书刻苦,成绩优异,而且孝敬父母,知书达理,俨若成人。康熙十年(1671),甘显祖13岁时,父亲突患恶疾,一病不起,抛下妻儿,撒手人寰。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经济上没有来源,三兄弟安葬父亲之后,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过得艰难,但母亲熊氏全靠着辛勤纺织养家,励志守节,誓将三子抚养成人。

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甘显祖捧着父亲的灵位,陪同母亲避难于法城乡仕源外祖父母家,次年十月,乱兵蜂拥而来,副将(奉新人,曾受过甘应俊赈恤之恩)推门而入,见到了甘应俊的灵位,突然下拜说:“此端人正士之节孝妇,奉其老姑弱子避难所居也,扰之不祥!”于是村民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没想到甘英俊生前积下的恩德此时却庇佑了全村和一家妻儿老小。战乱平息之后,一家人又回到了甘家巷。

甘显祖孝敬母亲,读书刻苦,受知于学使高渭师先生,被补为博士弟子员,在全县秀才中很有名气。成年之后,娶柏溪徐良仕之女为妻。康熙二十三年(1684),甘显祖26岁时,长子甘汝来出生。同年参加甲子科乡试,本来已入选举人正榜,但放榜时却被人调包,结果只中副榜,但他并不灰心,先后15次参加南、北乡试,但均名落孙山,甘显祖徒叹造化弄人。此间,夫妇俩又生了次子甘汝逢和6个女儿,家庭负担虽重,但他仍执着于举子业,且特别注重对儿女的教育。《奉新甘氏家谱》载《甘岐山公传》云:“公之训子也一以严,辞色不少假,庄恪公(甘汝来)自幼依乡塾,从学舍垂二十年,别无师授,惟公教以文章经术,爰克自振立,为世名臣。”由此可见,甘汝来一生唯一的老师便是父亲。

康熙四十三年(1704),为生计所迫,甘显祖46岁出任余干县学教谕,他教导诸生“必以穷理窒欲,主敬存诚为务”。余干县学左边的“敬一亭”倒塌了,甘显祖捐俸修复,并自撰记文,向诸生阐明修亭的意义和“敬一”的主旨。他在县学中恢复了失传已久的以荐贤尊老为主题的“乡饮酒礼”,尤以整饬风化,锄强扶弱为己任。有一位武秀才章某淫横不法,地方没人敢惹,甘显祖揭其恶行,依法剥夺了他武秀才的资格。有一位姓王的女子答应嫁给张某为妻,尚未行嫁娶之礼,张某却意外死亡。王氏自己前往张家,替张某孝敬公婆数十年,因为家中贫穷,无人表扬她的事迹。甘显祖知道后,亲自具文极力向上级请求,节孝王氏才受到朝廷的旌表。

康熙五十年(1711),长子甘汝来中了举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复登恩科王敬铭榜进士第。甘显祖没想到,自己的仕途一生坎坷,出生之时的所谓天降祥瑞和自己一生的愿望却会应在长子身上,他因此而倍感欣慰。一介秀才竟然教出了品学兼优的举人、进士,足见甘显祖内功深厚!

康熙五十七年(1718),甘显祖擢任赣州府学教授。康熙六十年(1721),老母熊夫人病逝,享年81岁。已经62岁的甘显祖丁忧回家,哀毁骨立,见者皆为流涕,他为母守孝,三年不饮酒茹荤。康熙六十一年(1722)四月,甘汝来正式调任新安知县,父亲不放心儿子,亲自到新安县观察其吏治情况,教导他如何理政爱民。一个多月后,父亲准备回家,儿子仓促之间未能给父亲备下盘缠,下属说县库刚好有300两养廉银可以取用,儿子便请父亲装入行囊之中,甘显祖却说:“汝家世清白,安用此?吾适见城且圮,宜亟修!”儿子果然遵父所嘱,捐300两为倡,共得银1000余两,经过四个月的奋战,将新安县城修筑一新。甘汝来清廉一生,与父亲的表率和教导密不可分。

雍正元年(1723),甘显祖守孝期满之后,补任广信府学教授。刚刚上任,他发现广信府学宫倒塌了,千方百计地请求知府佟公优先拨款,终于得到了一笔案犯赎罪上交的银两,使学宫得以修复。知府佟公对诸生过于严峻,甘显祖便调护其中,使矛盾得以化解。有诸生携礼品上门致谢,甘显祖坚决不受。

雍正四年(1726)秋,甘显祖与次子甘汝逢、长孙甘禾(甘汝来长子)、孙女婿魏映渊(甘汝来二女婿)同榜中举人,一门四中,本是难能可贵的好事;三代同榜,更是百年不遇的奇事。68岁的甘显祖喜不自禁,刚刚有生曾孙之喜,又闻三代四人同榜,乃作《丙午与次儿长孙同与鹿鸣宴赋此志喜》诗云:“甲子于今四十三,寒毡立雪后人贤。一门分荐三门下,三喜偏逢一喜先。敢道诒谋添燕翼,原从画粥广书田。老来何幸叨康健,天为孙子作同年。”

首联后自注云:“余甲子中副车,至兹四十三年。余三任广,儿孙皆随任读书”颔联后自注云:“余中县令王价人先生房,次儿中永丰令胡拙庵先生房,长孙中湖口令姚和修先生房。揭晓前三日得喜,先是豫梦人持报章生曾孙,因名三上,书‘一门四喜’四字。”

 


正在广西巡抚任上的甘汝来听说父亲、弟弟、儿子和二女婿参加乡试,三代四人同榜同领乡荐,想到自己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13年后,家里又出了这么大的喜事,喜不自胜,作《丙午秋九月二十九日,粤西抚署得家君舍弟及禾儿乡试捷音,三世同榜,喜而赋之》诗云:“当年壮气负雄图,健举如何驻副车。欲为科名增盛事,故迟孙子共贤书。碧梧秀发孙枝早,丹桂香分老干余。莫羡前驱执舆者,簸扬糠粃独惭予。”

雍正五年(1727)和八年(1730),甘显祖公孙父子公车再上,然均无结果。雍正八年(1730),广信府学教授任满之后,甘显祖被提拔为山东新泰知县,72岁的他以年纪大为由推辞了。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甘汝来擢兵部尚书,儿子念及父亲年寿已高,打算把父亲接到京城养老,父亲却写信给儿子说:“汝受上恩深矣,宜图报在勿懈,尽忠即所以尽孝也。若怀一念以事君,又分一念以事亲,即非纯臣之道。吾虽老,尚健,明年当北行视汝。”乾隆元年(1736)冬,他果然打点行装上京,在京城住了几个月再回家,表面上是去看儿子,实际上是为了让儿子无后顾之忧,以便于全身心尽忠报国。

甘显祖晚年筑室岐峰之下(即今宫保地),乐道著书,出不骑马,行不假杖。乾隆四年(1738)夏五月,奉新大旱,甘显祖冒着酷暑,和奉新知县赵知希等人一起早晚步行到郊外求雨,不幸因中暑而一病不起,七月中旬病情加重,至十六日戌时端坐凝神而逝,享年81岁。甘显祖以长子甘汝来贵累封至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祀乡贤祠。著有《岐山语录》、《三余诗草》等。父亲死后的第五天,即七月二十一日,时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的甘汝来尚未收到父亲逝世的噩耗,为了遴选河南省赈济人员,一大早来到吏部官署,因突发疾病而溘然长逝,年仅56岁。堪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亲科场不利,屡踬棘闱;儿子仕途坦荡,青云直上。父亲的遗憾却在儿子身上得到了加倍的回报,这难道就是《圣经》中所说的上帝“关门”“开窗”的道理?父子俩一生以忠孝为本,忠君报国,勤政清廉,且于同年同月去世,让人顿生“心心相印”、“不约而同”之叹!他们在满清王朝的“康乾盛世”演绎了一个个精彩感人的清廉故事,为后世读书人和从政者树立的光辉的榜样!如果您还想进一步了解甘显祖的儿子甘汝来的事迹,不妨到会埠镇水口村一游,我在那里的布展的“甘汝来纪念馆”将为您展示甘汝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上一篇:奉新出了一个高官,一生升迁18次,辞官也达8次之多,死后惊动了北京...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