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一位名人4岁还不会说话,一说话就让母亲大吃一惊...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一位名人4岁还不会说话,一说话就让母亲大吃一惊...

转载 陈秋媛2022/04/18 08:35:5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148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百丈怀海的童年时代
樊明芳
关于怀海的童年,古籍文献说的都十分简单。赞宁《宋高僧传》载:“释怀海,闽人也。少离朽宅,长游顿门。”据此可知,怀海出身于贫寒之家,年龄很小就出家了。陈诩《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并序》载:


“大师太原王氏,福州长乐县人。远祖以永嘉丧乱徙于闽隅。大师以大事因缘生于像季,托孕而薰羶自去,将诞而神异聿来,成童而灵圣表识。”


据此可知,怀海大概出身于信佛的家庭,母亲怀孕后就开始吃斋,分娩时产房中出现了一些神异现象,怀海童年时脸上长了一些与佛有关的胎记,被认为是圣灵作的标记。


道原《景德传灯录》说怀海:“丱岁离尘,三学该练。”表明怀海在幼年时即已出家,通过艰苦的学习和修行,在戒﹑定﹑慧三方面都具备了较高的佛学素养。成书于五代时的《祖堂集》有如下一段关于怀海童年时记录:


“童年之时,随母亲入寺礼佛,指尊像问母:‘此是何物?’母云:‘此是佛。’子云:‘形容似人,不异于我,后亦当作焉。’”


明代瞿汝稷《水月斋指月录》亦有类似的记载:


“儿时随母入寺拜佛,指佛像问母曰:‘此为谁?’母曰:‘佛也。’师曰:‘形容与人无异,我后亦当作佛!’。” 



童年怀海的口吻恰似项羽少年时看秦始皇出行,大言曰:“彼可取而代之!”不同的是少年项羽的志愿是长大后要做皇帝,而少年怀海的志愿是长大后要成佛作祖。这个故事表明怀海日后之所以能够成为禅宗九祖、万世师表,乃是缘于童年时的宏伟志向,其心胸和气度在童年时即已初现端倪。


以上说法虽然简单,但均见诸古代典籍文献,可谓言之有据。但怀海成为一代大师之后,在其家乡总会有不同版本的传说,下文即其中之一:


大师的故里是福建福州长乐县鹤上镇沙径(京)村,父亲名叫王大山,早孤,靠种地、打柴、讨海供养老母。因家境贫寒,到30岁才娶三娘为妻。为求早日抱孙子,老母亲常到附近的龙泉寺烧香礼佛,三娘本人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吃斋。


有一天,三娘梦见观音菩萨叫侍女用托盘捧着一男婴送进家门,三娘喜出望外,抱入怀中,醒来后便有了身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临盆那天三娘难产,危苦万状,全家人跪着向观音菩萨祷告,请求她保佑。恍惚之间,只见观音菩萨用手一指,三娘便顺利分娩了,村里人还看见王家屋顶有红光环绕,且听见有悠扬的梵呗之声从屋内传出。


相传怀海出生后4岁了都不会说话,大家都以为生了个哑巴。父母请算命先生为他算命取名,算命先生认为他五行缺木,就给他取名“木尊”。有一天,母亲带他到长乐龙泉寺礼佛,小木尊突然指着大殿上的佛像问母亲:“娘亲,您跪拜的是什么人啊?”三娘见哑巴儿子开口说话,又惊又喜地说:“儿呀,娘拜的可是佛祖啊!”小木尊又问:“佛祖是干什么的呀?”娘说:“佛祖在天上保佑受苦受难的穷人呀!”小木尊又说:“这佛祖的样子跟人也没什么两样啊,我长大后也要做像他一样的人!”


据说就在小木尊开口说话的这一年,小木尊的哥哥带着弟弟到海边玩,拾了好多漂亮的贝壳带回家,被父亲一顿打骂之后离家出走了,母亲三娘因此而积忧成疾,无钱医治而殁。小木尊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外出干活时,便委托龙泉寺大悲和尚照看。木尊12岁那年,便正式开始侍奉佛祖,成为一名俗家弟子,常为龙泉寺洒水扫地,劈柴生火,做些力所能及的杂务。


木尊18岁那年,父亲王大山病逝。大悲和尚见木尊自幼便有佛缘,且一直虔心向佛,便有意引导他正式出家,但龙泉寺规格太低,自己的学养又有限,唯恐误了木尊的前程。他想到了年轻时的同门师兄弟,于是便写了一封信交给木尊,介绍他去广东潮阳西山寺找慧照禅师。慧照见信之后,果然将木尊纳为弟子,并亲为剃度,赐法名“怀海”。


以上传说故事情节生动,合乎情理,除4岁时随母拜佛时开口说话的情节有出处之外,其余多系文人的主观想象。当然,青少年时期的怀海本身并无多少事迹可记录,在古代典籍文献中找不到依据也很正常。


上一篇:百丈怀海禅师的生年,有两种说法,你听过吗?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