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客
家
迁坟习俗
迁坟,又叫“捡骨葬”、“捡坟”等,是流行于奉新山区客家人中的奇异而特殊的葬法。客家人本为中原居民,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乱而被迫不断南迁。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位于福建、广东和赣南地区的客家人,为躲避战乱或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辗转迁入奉新山区的甘坊、百丈、柳溪、石溪、澡溪、仰山等地搭棚而居,故称“棚民”。雍正十三年(1735年),官府始将其纳入统一管理,是为归德乡之由来。
迁葬先人
客家人特别注重尊祖敬宗,为了能够与先人不离不弃,他们不论迁往何处,必挖出先人的骸骨用陶罐装着, 由男子背着祖先同行,待定居后再择地安葬,以免远徙他乡,无法返回故里祭扫而留下遗憾。这是客家人之所以将先人迁葬的最直接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定居于某地后,若家庭人丁不旺,或家人多灾多难,人们多会归咎于先人的葬地风水不佳,于是便会在三五年后,择日将先人的遗骨一根根捡起,另择风水宝地重新安葬。
讲究风水
客家人安葬先人,特别讲究风水。选择阴宅葬地,必请“地仙”依风水而行。晋代郭璞所著《葬书》提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即将藏风得水能获得生气作为选择阴宅的标准。客家人之所以如此重视阴宅的选择,与传统的祖先崇拜有关。厚葬祖先,是为了表达子孙的孝心。郭璞在《葬书》中指出:“人受体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进一步道出了重阴宅的根本原因,祖先遗骸得到生气,子孙就能受到荫佑,厚葬死人原是为了活人。
什么地方能够避风聚水,这就形成了风水学中选择环境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正是这套理论与方法,构成了风水学的主要内容。形派风水学选择葬地可以归纳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这五大步骤。下面以奉新山区客家人的迁葬为例,简述其步骤:
捡金
①捡金:俗称“捡坟”,程序如下:主家选定黄道吉日,一般是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或农历八月初一日这几天,再请专门的捡坟师傅,把备好的红包送上,捡坟师傅如收了红包,必如期进行。当天上午,在焚香祭拜后,便掘墓开棺,并在油纸伞的遮盖下,将骸骨一根根拾起,再用毛刷醮米酒或茶油将骨头一根根刷拭干净,手足骨较小,须事先备一小红布袋装着,龙骨用红线穿起,并置一旁晾干,这叫“牵起”;然后再按照蹲着的姿势,双手在前,将骨头按人体的结构,自下而上,屈肢叠放装入“金盎”(陶罐,直径一尺许,高度不一)内,叫“捡金”;最后,将写有先人姓名、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圆盖,反扣在“金盎”上,捡金即算结束。
觅龙
②觅龙:风水学将山脉喻为龙,土为龙肉,石为龙骨,草木为龙鳞。山之延绵走向即为龙脉,故龙在风水学中有大、小干龙,大、小支龙之分;同时按区域分为山野之龙、平野之龙、平地之龙。根据山脉的起伏形态又可分为回龙、腾龙、降龙、生龙、飞龙、卧龙、隐龙、出洋龙、颌群龙九种,故觅龙是对山脉的观察和选择。要选择来龙深远、奔腾远赴的山脉,即龙脉要真。具体来说,觅龙要分辨五势九龙,分清走向,确定阴阳向背,论定吉凶宜忌,以选定具体位置。
察砂
③察砂:在风水格局中,砂指的是主山脉四周的小山。地理学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风水学中将砂喻为龙的环护山丘,龙的帐幕,龙的仆从。察砂要求主山脉的前后左右均有环护山,砂山的形态以端庄、秀丽为吉,即所谓“砂要秀”。察砂实际是寻找能“聚气藏气”的地理环境。
观水
④观水:风水学认为,山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能养万物。“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觅龙点穴,全赖水证。龙非水送,无以明其来;穴非水界,无以观其止”。观水要求水质清明、味甘为吉,水浊味涩为凶。水形呈随龙(贵有分支)、拱揖(贵在前)、绕城(贵有情)、腰带(贵有环湾)。观水实际上是考察地上地下水源水流的形态和水质。
点穴
⑤点穴:穴为龙脉止聚、砂山缠护、川溆萦回、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之核点。俗话说:“三年相地,十年点穴。”穴的选择关键在于“内气萌生(穴暖而生万物),外气成型(山川融解而成形象),内外相乘,风水自成”。点穴要求“穴要的”,就是要选中最佳位置。
取向
⑥取向:即对位置的选定及布局,方向按八卦四正四隅并与人的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判定吉凶。
开庚
⑦开庚:所谓“开庚”,就是在选好墓地的山头之后,由“地仙”摆开“罗庚”以测定葬穴位置。开庚前,一般要用三支不点燃的香插穿三张草纸,再插在山上,表示告知当地的土地神将在此兴工动土。“三”只表明单数,不是绝对的。一、三、五各数均可。这种不点燃的“香”、“纸”俗称“干拜”,只是向神问候、打招呼之意。开庚后,按测定方位钉立三根“先师竹”。上面一根表示墓顶,中间一根表示墓门,下面一根表示墓之下端。先师竹三点成一直线,实际上标明了墓之“来龙”、方向以及左右“两砂”。
动土
⑧动土:开庚结束,“八仙”即可破土开挖。开挖时,“八仙”以中间“先师竹”为圆心,以上端“先师竹”的距离为半径,划一个大圆圈,借以表明墓之范围,进而确定墓的外形,然后拔起中间的“先师竹”(不能丢掉,应放在墓的周围),以中间“先师竹”之点开工,开挖的无论是竖洞或横洞都称“金井”。奉新山区客家人开挖的洞系横洞,多在山坡或路旁。无论洞开在哪,“八仙”都不能拔出上下两端的“先师竹”,更不能随意移动。洞挖好后,“八仙”将装盛先人骸骨的“金盎”埋入土中,叫“安金”。“安金”前,要用罗盘格,牵好线,画好方向,定好内分金等,然后使用炭火,并在炭火中加入少量盐、茶叶,将穴烤暖。筑墓过程中,有几个场合必须请“地仙”到场“格庚”,并按其指点办理。一是“安金”墓地的“进金”时;二是“夹碑”(竖立墓碑)时;三是“放水”(开辟墓堂排水沟)时。
圆坟
⑨圆坟:整个墓地筑好后,最后一道仪式是“谢土”,俗称“圆坟”。圆坟必须隆重举行。福主家必先备办“三牲”果酌、香纸烛宝等祭品和各种植物种子如稻种、麻种、蔬菜种等,同时还要邀请“地仙”和“八仙”参与。家庭富裕的人家圆坟,除家中祭祀人员参与外,有的还杀猪宰羊,请吹鼓手吹吹打打抬去墓地,同时邀请“地仙”以及当地有名望的人物参与谢土,以示其新墓是风水宝地而礼仪隆重。圆坟的礼仪大体是:由“地仙”司仪,拔下墓地上下两端的“先师竹”,再把放于墓侧的原中间的“先师竹”一齐汇于墓左侧的“后土神”前(实为墓界址),然后摆上三牲、果酌等祭品,点燃香烛,由“地仙”念“谢神”口诀,主家随之叩拜。此时,放鞭炮,烧纸宝,并把“先师竹”一齐火化。
流传至今的“捡骨葬”已成为奉新山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也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客家人来说,捡骨葬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丧葬习俗,他们选择捡骨葬也是继承了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同时,客家人认为风风光光地为先人迁一次坟,给逝者选一块安息的吉地,也是一种尽孝的方式,所以,尽管如今实行火葬之后,人们还是要将骨灰择地安葬。
E
N
D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