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烽火传奇!奉新走出过一位新四军,亲历“皖南事变”而幸存,之后…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烽火传奇!奉新走出过一位新四军,亲历“皖南事变”而幸存,之后…

转载 梁红玉2022/05/18 08:31:5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奉新信息网 作者:奉新信息网 1601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涂明新,奉新一位失散红军的

烽火岁月

01


涂明新(原名涂以新)生于1920年12月26日,父亲涂家良、母亲蔡菊芳(均已去世),祖籍奉新县赤岸镇洪塘涂家。抗战初期举家逃难至仰山乡东岭,后又定居罗坊镇街上,父亲和胞兄涂以进(已逝)以做棕绳为业。其胞妹涂以爱(已逝)从小在罗坊读书,成年后一直从事教师工作。
    1937年端午节前后,涂明新按父亲的吩咐挑上一担李子到上富镇集市去卖。这天,恰逢湘鄂赣红军途经奉新罗坊、上富前往湖南平江进行改编,街上的百姓都欢声雀跃地夹道欢迎红军的到来。他一眼望去,儿时的朋友严成志、严修水、严良钰正在随队伍一路前行。当他询问得知几个朋友是去当兵时,转身挑着一担李子直奔上富街的龙神巷“同年爷”彭先生家中。一进门,放下担子冲同年爷高声叫道:“同年爷,告诉我家里人,我去当兵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却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瞒着家庭参加了红军,跟随部队开拔到湖南平江驻扎,参加湖南平江的整编。从此,涂明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当年才17岁。

02


 
(时年84岁的涂明新老人)
1937年9月,涂明新在湖南平江参加整编时把原名涂以新改为涂明新,接着随部队开赴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抗日战场,历经了三年多的抗日作战……涂明新生前曾对儿女们讲述过许多他在抗战中的战斗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地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有一次,他接受任务去团部送情报,路过一个村庄时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队日军骑兵朝他奔袭而来。眼看这个被日军烧毁的村庄已无处躲藏,但幸好不远处有一池塘,他迅速卧倒隐避身形,连续几个翻滚沉入池塘,把枪藏好,接着摘一片荷叶遮盖在头上。就这样,他机智地躲过了日军的骑兵,又安全地把情报送到了团部。还有一次夜晚,他和几个战士要过河到对岸去摸清日军驻扎的情况,结果刚上岸就相遇了日本鬼子的巡逻队,他心明眼快,示意战友立即占领有利地形,接着一阵交火,速战速决就击毙了几个鬼子兵,还捡回几根枪支,等日本鬼子驻地集结兵力反扑时,他和几个战士凭着熟悉的地形早已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由于涂明新在担任通讯员时灵活机智,完成任务出色,战场上作战勇猛,奋力杀敌,不久火线入党,并先后任班长、副排长。
    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教导团、特务团以及三个纵队的各两个团9000余人,从安徽泾县云岭镇驻地出发向茂林前进。1月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的拦击,此时,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当年,涂明新所属的战斗序列为第一纵队,司令傅秋涛、副司令赵凌波、参谋长赵希仲、政治部主任江渭清。8日,新四军陷入重围,全体将士在叶挺军长的指挥下进行抗击。当时,第一纵队在司令员傅秋涛和政治部主任江渭清的率领下完全有能力向东线突围,却遭遇副司令赵凌波的叛变,他强令第一纵队折回往西线走,结果延误时间,错失最佳突围时机,不幸进入茂林国民党的包围圈。
    涂明新此时已在第一纵队担任副排长。他们所处的茂林地区在国民党的重兵包围之下,要想突围,只有背水一战。战斗打得十分惨烈,二、三纵队遭受重创,基本打散已不成建制,并且伤亡惨重。一纵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傅秋涛和江渭清两位军政指挥官果断下达自行组织突围的命令。战士们迅速组成小分队顽强反击,边打边撤,战斗中涂明新所在排的排长不幸牺牲,按战例要求他果断替补排长的位置靠前指挥,带领剩下的战士浴血奋战。密集的子弹从头顶“嗖嗖”而过,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新四军9000余人血战七昼夜,终于敌不过众寡悬殊,弹尽粮绝,大部分士兵牺牲或被俘。只有一纵队率领2000余战士冲出重围……军长叶挺与国民党顽军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不幸被叛徒杀害。

    涂明新在这次战斗中受伤被俘,随即押往江西上饶集中营看守。在关押时没有暴露他共产党员和新四军副排长的真实身份,才免遭敌人杀害。1942年春节后,他作为普通士兵被编入国民党部队重返安徽驻防。

03


(94岁高龄的吴腊妹与儿女们的近照)
涂明新生性耿直,为人豪爽,疾恶如仇,爱憎分明。在国民党军队中,他看不惯国民党军官的军阀作风和腐败作为。作为新四军的共产党员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心不甘情不愿地替国民党当兵卖命,便沉着冷静伺机逃离。碰巧,他遇见一位担任司务长的江西老乡,头脑精明的涂明新就动了心计,与这位老乡扯上了关系。1942年9月上旬,这个老乡司务长有意派他外出采购物品,涂明新便借机逃离了国民党军。
    在逃离途中,他身上仅有的几个铜钱用完后,就一路乞讨或采摘野果子充饥,同时还要提防国民党的追兵,更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不久,他在途中打听到新四军突围的部队已过长江的消息,便日夜兼程二十多天,在9月下旬的中秋节后,来到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一个叫宋家桥的地方。
     筋疲力尽又饥饿难忍的涂明新路过一家小饭店去讨要食物,老板吴宝珠见他穿得一身破烂,疲惫不堪,十分可怜,便端了一碗饭菜给他吃,并询问他的情况,涂明新谎称与父母逃难被打仗冲散,乞讨路过此地。此时,涂明新心里暗想,目前兵荒马乱,随时都可能碰上国民党的军队,如果自己再这样盲目的去找部队,一定是凶多吉少,不如先安顿下来,再作打算。于是,涂明新便对饭店老板说,我现在孤身一人,又无去处,恳请老板收留他。老板见他为人诚实,就答应了留他在店里干活,管吃管住。

    一晃几年,涂明新在店里学会了做面点,炒菜。他勤快吃苦的精神深受吴老板一家人的喜欢,也给店里带来了更好的生意。吴老板便有意将三女儿吴腊妹许配给他,得到双方的同意后,于1948年10月缔结良缘,当年,涂明新已28岁。结婚后,岳父资助他在宋家桥开了一个杂货店,夫妻俩开始过着小家庭生活。

(涂明新和妻子吴腊妹(中)及妹妹涂以爱在罗坊镇老街上的合影)

04


1949年4月底,涂明新得知江西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便萌生了回家的念头。于是,他把自己的身世及新四军的身份和在皖南战斗的经历向妻子和岳父全盘托出。吴宝珠一家人首先感到惊讶,想不到走上门的女婿竟然是一位英勇杀敌的新四军战士,然后一家人也理解了他回家的迫切愿望。不久,他便带着已有身孕的妻子吴腊妹离开安徽回到奉新县城。先在奉新县城找到了正在读书的妹妹涂以爱了解家里的情况,兄妹相隔12年未曾见面,又见哥哥携嫂子回乡,妹妹顿时喜泪盈眶……第二天,涂明新和妻子回到了离别12年的家乡罗坊,与父母兄妹团聚。在家近两个月后,6月底他夫妻俩又返回安徽宋家桥,在10月10日生下一个女儿。

    1951年4月,涂明新与妻子告别了岳父一家人,带着一岁半的女儿再次踏上回乡的路,来到了老家罗坊镇。女儿回来时还没有正式取名,受哥哥之托,已成为人民教师的姑姑涂以爱深知哥哥的心愿,帮他的女儿取名为“涂善英”,并取了一个小名叫“江安”,含有江西人和安徽人“结晶”之意。

    之后,夫妻俩与父亲、长兄一起打棕绳为生。直到1954年罗坊成立综合厂才结束以家庭为主体的经营,纳入集体体制,涂明新在综合厂做运输工人,吴腊妹仍然从事打棕绳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大,晚年夫妻在罗坊镇老街上开一小卖部,先后生育七个儿女,孩子们均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后裔枝繁叶茂,已达60余人。其夫人吴腊妹还健在,已94岁高龄,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1985年,根据上级关于落实红军、新四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的精神,涂明新将自己加入新四军参加抗日的整个经历整理成文字材料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奉新县民政部门通过对材料审查、档案核对、派员外调等,查实了涂明新参加红军后改编为新四军参加抗日的历史情况。时年,向他颁发《红军失散人员证书》,充分肯定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所作出的贡献,并每月按规定给他发放抚恤金。

(涂明新老人生前所用过的有关证件)

    2007年1月31日,涂明新这位老人走过人生的第87个春秋,从此离开了我们……

    涂明新老人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毅然从军,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杀敌,屡建功绩,留下了可歌可泣、令人敬畏的英雄事迹。我们在缅怀这位老人的同时,把一段封尘了八十多年的史实用文字记录下来,是为了我们更加感恩先辈在烽火岁月中那英勇激烈的曾经,是为了我们更加牢记国耻家恨那悲怆泣目的过往……

(此文通过与涂明新的儿女涂善英、涂善贵、涂善华、涂善梅、涂冬英和外甥严士胜的座谈,回忆涂明新生前讲述的经历整理成稿。)



甘道友

1957年10月出生,中专文化,奉新县国资局退休干部。
1980年8月招聘为罗市镇镇政府文化干部,先后任一官半职。几十年勤奋学习,笔耕不辍,有新闻稿件、小小说、诗歌、散文、言论、杂文、故事、箴言语丝等文学作品数千余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曾担任《中国企业家报》、《家庭报》、《妇女之声报》、《法制周报》、《农友报》、《美报》等三十多家报社、杂志特约记者。曾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酒啊,酒》、《尽在语中》、《活在当下》、《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近百万文字。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奉新县作家协会理事。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