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宋应升想在百丈山跳崖自尽,未果,后服毒殉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宋应升想在百丈山跳崖自尽,未果,后服毒殉职…

转载 梁红玉2022/05/22 08:45:4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奉新信息网 作者:奉新信息网 2102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宋应升以身殉国



樊明芳

宋应升(1578-1645),字元孔,行超四,宋景曾孙、宋承庆长孙、宋国霖长子,奉新县北乡(今宋埠镇)牌楼村人。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邑庠生,娶甘氏、魏氏、王氏,生应升(魏出)、应鼎(甘出)、应星(魏出)、应晶(王出)四子,因家遭火灾,遂致家道中落。应升与三弟应星同为魏夫人所生,长应星9岁。兄弟二人形影不离,且在叔祖父宋和庆所设私塾读书,先后师事族叔宋国祚和新建邓良知两位先生。后考入县学,成为邑庠生。


宋应升“自幼颖异绝伦,又兼力学勤苦,故得博极群书,淹贯经史,自唐虞、三代、伊周、孔孟之秘,两汉、唐宋、关闽、濂洛之旨,靡不探微抉奥,接其薪传;即至诸子百家以及方言、地理、山农播种之书,亦各原原本本,洞彻无遗。”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他与弟应星同赴江西省乡试,他中第六名举人,弟弟应星中第三名举人,本届奉新只有他们兄弟二人中举,时有“奉新二宋”之誉。


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起,至崇祯四年辛未(1631)止,兄弟二人“六上公车”,从此绝意科举。宋应升为生计所迫,便于当年(1631)秋,选授浙江桐乡知县(正七品)。本想上任后接母亲魏氏到任所奉养,但母亲因年迈多病,不愿意前往。宋应升无奈,只得只身前往桐乡上任。上任之后,因为在途中不幸感染风寒,又惦念家中77岁的老母,一直无法安心理政。上任还不到一年,崇祯五年(1632)五月,接到家中母亲去世的噩耗,他只得离任返乡守制。


崇祯八年(1635),宋应升守制期满之后,改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知县。据康熙版《恩平县志》载:“宋应升,江西奉新人。崇祯八年知县事。寇盗充斥,饥馑洊臻。应升经营捍御,不惜劳苦。念建邑百余年,志乘未备,手辑成书,于兵防、田赋尤三致意焉。其他缮城池、修学校、葺廨宇,有废必兴,而不以工役扰民,民至今称之。”他上任以后,打击寇盗,赈济灾民,修缮城池,兴修学校,修葺廨宇,在很短时间内就把恩平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崇祯九年(1636),他主持编纂《恩平县志》11卷,在志书中特别注重兵防建设和田赋保障工作,是恩平县独立建县一百年多来的第一部县志。


崇祯十年(1637),宋应升因治县有功,被朝廷赐为封文林郎,赠其父宋国霖为文林郎,封母魏氏为孺人,封妻余氏亦为孺人。宋应升在政务之余,开始将自己从前撰写的诗文编辑整理成《方玉堂全集》,并于崇祯十一年(1638)正式刊行出版,有赵士锦、舒性、陈金章等朋友为之作序。

 

崇祯十二年(1639),宋应升在恩平县任内政绩考核列优等,被擢升为广东省高凉府同知(正五品),是府一级行政机构的第二号长官。他在高凉同知任内的政绩十分显著,我们从他当时的属下赵士锦撰写的《方玉堂全集序》中可以窥见一斑,其中有云:

“公自令桐乡,再迁南恩,所至著廉干声,而擢佐高凉也。余幸备员为属,得挹公之仪度,真如修竹高梧,鸾停鹄峙,披云雾而对玉山,期月之内美政不能更仆数,而大者如巡海而波不惊,算舟而囊无剩,凡四方游客至者,俱人人欣获所归,而寸长片善,录之弗置,大率酝酿于经籍者,浚学海之源,结同流之契,故身无俗韵,口无俗言,见之施行者,政绝无纰漏。”


赵士锦是江苏无锡人,是名臣赵用贤之孙。他于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八日从高凉奉调赴京,经工部尚书范景文推荐,任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从赵士锦的文章中看宋应升的外貌:“公之仪度真如修竹高梧,鸾停鹄峙,披云雾而对玉山。”可见宋应升身材高大,仪表堂堂。

从赵士锦的文章中看宋应升的政绩:“巡海而波不惊,算舟而囊无剩”,“四方游客”“人人欣获”,大概是说他施政不扰民、助贫乐施与等方面的事迹,就连到高凉游览的游客人人都能收获满满,足见他是一位很受人欢迎的好官。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赵士锦认为是因为他饱读诗书,洞察世事,“浚学海之源,结同流之契,故身无俗韵,口无俗言,见之施行者政绝无纰漏”。可见他还是一位言行高雅而又十分严谨的人。

在高凉府同知任内,他想到自己家族的族谱虽然修过两次,但均为书写稿本,且极不完善,于是开始着手族谱的修撰,“凡先贤名辈,嘉言懿行,独力阐杨,传述无遗蕴,亦无溢词。后之留心家乘者,得有所据,以信今而传后者,皆公力也”。他撰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赞,并将其先祖世系、改姓缘由等首次作了全面的考证和补正校讹工作,在三弟宋应星等人的帮助下,他主修的三修《雅溪宋氏宗谱》终于崇祯十三年(1640)正式刊刻出版,是奉新雅溪宋氏首次正式刊刻的族谱。

崇祯十六年(1643),宋应升再度擢升为广州知府(正四品)。同治版《奉新县志》载:“广州故羶地,升独以廉著,邑墨吏望风解绶。”因为广州是一个与外族通商的口岸,官场的风气不好,而宋应升却坚持清廉自守,有些贪官污吏见捞不到好处,一个个都辞职不干了。“所至多惠政,有乃祖庄靖风”。“生平学术以忠孝为本,其行事及发为文章,大率不外于此”。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清军攻破皇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明朝覆亡,是为“甲申之变”。宋应升惊闻国变,“杜门守丧,拊心啮齿。时按粤刘公逵募兵勤王,升尽括妻孥妆饰以助兵”。国难当头,宋应升做了一介书生唯一能做的事:他把妻子和儿女的首饰悉数捐出以助军饷。可惜明朝气数已尽,宋应升也回天乏力。他心力交瘁,并且得了眩晕症。次年,他向上司辞官告归,跪在佛祖前忏悔自己的罪孽,并吟诗一首云:

朝汉台前海水流,千年洗净赵陀羞。
如何今日光天德,偏入黄巾半壁秋。
岭表衰臣惭禄仕,佛前血疏告君雠。
誓同戮力询方去,追恨当时水火谋。

他与妻儿回到奉新,隐居在北乡牌楼村家中,觉得自己是一位亡国之臣,无脸见人,于是“足迹不入城市”。有朋友想邀他外出,他也笑而不答。本想与几位志趣相同的好友相约一同到本县百丈山跳崖自尽,但因为大雪封山,未能如愿。他觉得自己如行尸走肉般地活着,万念俱灰,写下了两首七言绝句云:
撒手悬崖谁未休,归山正欲唤同游。
如今开落知何似?一夜六出散九州。 
千里江山带雪看,无君此日亦无官。
一生忠孝归何处?惟有冰魂念岁寒。

这两首七言绝句是宋应升人生的最后诗作,无疑是他的绝笔。前一首交待了相约到百丈山跳崖自尽,因下雪而未能如愿的遗憾;后一首表达了“无君”“无官”的残酷现实和忠君报国的愿望无处寄托的痛苦。

此后几天,他早晚在祖宗牌位前呢呢默诉,自言自语,别人问他说什么,他也不回答。有一天,他忽然痛哭流涕说:“我还是死了吧!”家里人大为惊愕。第二天,他坐在厅堂中的椅子上无疾而逝,家人把他扶到床上,鼻中口中突然喷出几把紫黑色的鲜血,一代忠臣循吏,原来是服毒殉国了,享年68岁,崇祀南昌府、奉新县乡贤祠。宋应升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亡了,自己断无苟且偷生之理,他用服毒的方式践行了自己决不做亡国奴的誓言!

宋应升娶余氏、肖氏、鹿氏,生士颖、士璜、士頵、士琐、士融五子,宋士颖(1623-1672),字茂挺,母南昌肖氏。幼淹贯群籍,承家学之渊源,弱冠隶诸生,以优等食饩。丙戌(1646)父报国恩之日,长子士颖欲以身殉之,家人防密而不克偕尽。自是于科举仕宦淡如,以文学居家自娱。性至孝,自父卒后,终生不服色衣。临终时语子曰:“读圣贤书以明义理,孝悌为先,利禄非所期也。”享年50岁,著《芄园诗集》行世。宋士頵(1634-1707),字茂韫,号寓园,与士颖同母肖氏所生,娶新建布政公涂绍煃女,读书后与其余兄弟一样,均不于清代科举入仕。


宋应升的诗文作品均收入了《方玉堂全集》,赵士锦在序文中引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话说:“语丽词赡,此应世之文也;识高志远,议论卓绝,此名世之文也;编之于诗书而不愧,质之于天地而不疑,则传世之文也。”紧接着评价宋应升计诗文说:“若公之铸秦汉而为典,琢晋唐而为华,以吏事若彼以文章,若此,即谓是集为公之政谱可也,而何得勿传?”

赵士锦认为,宋应升的《方玉堂全集》即是“公之政谱”,他的为人、为政、为文、为诗是完全统一的,他的诗文即是“编之于诗书而不愧,质之于天地而不疑”的“传世之文”。足见宋应升的《方玉堂全集》定有过人之处,倘有机会得见,不妨一读。


上一篇:详解奉新客家人一种古老特殊的习俗,有顾忌者慎看...

历经千年,人文不息!奉新的这个工艺特别繁复,但从古沿用至今…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