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有一人在外地为官,曾受到皇帝的召见,并赐给他珍贵的书籍...
转载
梁红玉于 2022/05/30 08:36:0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奉新信息网
作者:奉新信息网
2756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11
奉新有一人在外地为官,曾受到皇帝的召见,并赐给他珍贵的书籍...
显示
周鉴(1394-1451),字仲伦,号云湖,从善乡湖西村(今干洲镇长青村)人。其父周元贞,号雪筠,明景泰年间曾任乡饮介宾,在天顺年间曾受朝廷赏赐绵帛米肉,是一位名扬全县的乡绅贤达,周鉴便是他的长子。周鉴天资英敏,少年读书便出类拔萃。永乐十一年(1413),他因为成绩优异被选拔为县学秀才。刚进入县学读书没过几个月,参加县学秀才考试,轻而易举就考了第一名,教谕、训导都称他为奇异之才,将他列为一名廪膳生,每月由县学发给伙食费。虽然学业成绩很优秀,但他在同学中从不骄傲自满,同学中有不懂的地方向他请教,他也不厌其烦,因此同学多用对待教师的礼节对待他。知县璩镇海知道他才能超群,处理政事时也经常征求他的意见。宣德十年(1435),按照惯例,奉新有向国子监推荐一名贡生的名额。周鉴是秀才中最优秀的,无疑是不二人选。当时浙江天台人周文盛任奉新教谕,知道周鉴志向远大,就想他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同学,便动员他说:“子抱奇已久,即当颖脱!子生年稍迈,子盍让贡焉?”周鉴回答说:“吾志也!”于是便把这推荐贡生的名额让给了同学。同年(1435)秋,周鉴参加全省乡试,果然中了举人。人们在称赞周文盛有知人之明的同时,更加佩服周鉴轻功名而重友情的雅量。正统元年(1436)春,周鉴参加了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一上公车未中,便放弃了再考的机会。他认为真要有心报效国家,就不要在乎学历、职务的高低。当年便以举人的资格选授四川成都府石泉县(今北川县)教谕。刚刚到任,他便以孟子“正己而物正”的道理来要求自己,在县学中讲授“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要学生明白读书不能只是为了科举做官的道理。他曾经对学生说:“圣贤之道不在简册,具在吾心。心苟有得,圣贤在我矣。若徒说圣贤事,何益哉?”他强调学习圣贤之道要重在修养自心,只要自心高尚,自己便是圣贤。这让大家听了都惕然有省,耳目一新。至于在如何对待义和利的问题上,他有自己的分辨标准,一丝一毫都不会苟取。对于有些因为贫穷而无力葬亲、娶妻的读书人,他甚至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禄去帮助他们。正是因为教谕的榜样示范作用,小小的石泉县读书人都显得彬彬有礼,风气一点都不比大县差,大家都认为这与教谕周鉴的教化之功密不可分。在石泉教谕任上刚满四月,适逢明英宗下了“求贤诏”,四川的好几位官员都听说了他在石泉教谕任上的事迹,都具文向吏部推荐他,其中有“学冠吴英,教扬蜀郡”的话,吏部主管选拔官员的长官看了推荐文章说:“为明师,必为良吏矣!”于是特别提拔他担任四川叙州府长宁县知县。长宁虽属四川南部偏僻小县,但从前至此任知县的人多不受当地百姓欢迎。周鉴到任后,根据当地习俗引导士民,坚持以高尚廉洁的节操示人,绝不允许任何人私自造访,因此当地士民都敬服他,长宁的风俗一时为之大变。当朝礼部尚书周洪谟正是叙州府长宁县人,他自然会关注家乡的父母官,他在文章中评价周鉴说:“能教民养民。”又赞扬周鉴说:“清忠律己,正气逼人,真吾父母矣!”受到当朝礼部尚书如此嘉许,周鉴自己也倍感欣慰。正统四年(1439),周鉴因考绩优秀,受到英宗皇帝的召见,皇上赐给他珍贵的书籍以示奖励,这对他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回任以后,他更加勤于职守,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来报效国家的养士之恩。他曾经说过:“吾平生读书,哀民穷疚,思得轸救艰苦,惟守令近之。今吾两叨令职,凡可膏沐苍生者,即欲旦暮及之,庶可尽吾心一二。然覆盆难照,幽谷多寒,尤愧窃禄,居常念此,未尝不婴心也。”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读书的目的正是为了“哀民穷疚,思得轸救艰苦”,可是“覆盆难照,幽谷多寒”,仅凭一己之力,也难有多大作为。正因为他把百姓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所以他的事迹才能够传到朝廷。大学士杨士奇闻听他的事迹后,感叹地说:“有令如此,苍生之福也!”杨士奇是江西泰和人,能受到家乡前辈如此评价,足见周鉴其人其事定有过人之处。当周鉴回到长宁继任知县时,突然接到家中母亲去世的噩耗,他“匍匐去任,哀毁骨立”。他回家安葬好母亲,严格遵守守孝礼仪,三年不吃荦,不喝酒,不理发,没有任何违规的行为,人们无不赞扬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孝子。正统七年(1442),守孝三年期满之后,他回到吏部报到。吏部主管选拔官员的长官认为周鉴熟悉四川的情况,又任命他为四川丰都知县。丰都县位于四通八达的长江水路交通要道上,每天都要处理诸如“趋谒、迎候、授馆、致饩”等繁琐公务,没有一天得以清闲,一般人根本无法应付,但周鉴却能从容处置,做到“庭无滞事,馆无停客”,那些过往的达官贵人都赞扬他为“能吏”。他在任上采取了“锄强梗,疏冤抑,布仁惠,恤孤弱,广储蓄”等一系列施政措施,使丰都县达到了“诸废焕然咸新”的效果。
丰都县从前时有盗贼出没,劫掠当地官民。前任知县虽曾究治,但终未能捕获,成为丰都官民的一块心病。周鉴到任后,加强缉捕力度,将县衙所有捕快分成几个组,设下天罗地网,竟然没有凭借外部兵力,很快将大部分盗贼依法缉杀。贼盗之患稍稍平息之后,周鉴却十分后悔地说:“吾左!吾左!杀无道以就有道,圣人所不与也。”于是专务以德治县,约己率人,那些盗贼的党羽在知县的感召之下,全部弃恶从善,丰都县里一时竟然出现了“卖剑买牛之风”。为了彻底改变丰都县的民风,他重修了圮废多年学宫文庙,倡导百姓子弟入学读书,每月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他都会到文庙率领诸生祭拜孔子,与他们一道“穷经问业,讲究精微”,悉心引导他们崇尚礼义,发愤读书,报效国家。他曾经教导诸生说:“士子作养黉宫,身心之所益者,道也;朝夕之所习者,文也。心学先明,理道充足,吐之而蔚然成章,不期文而自文者,圣贤之文也。文之至也,淹贯经籍,旁通子史,书之犁然,诵之铿然,而因以见道者,文人之文也;文之次也,标题强记,模傲剽窃,以猎取青紫,文斯下矣。”他教导诸生要作好“圣贤之文”,就必须“心学先明,理道充足”,这样才能“吐之而蔚然成章,不期文而自文”。他还教导诸生说:“唐虞三代之文,浑浑噩噩,不可尚矣。汉唐去古未远,气有余而理多未纯;宋时儒先根探道,原得其理,而气不病其不足。诸生先得其理,而徐养其气,则不必求拟古人,而文自我出矣。不然纵文矣,亦周子之所谓虚车不载者也。”他的这些话远胜于一般儒师的说教,让学宫的秀才们心悦诚服,人人刻苦自励,争自濯磨,丰都县的文风一时大盛,考取的举人、进士每届都有,在外出仕为官者渐多。周鉴看人慧眼独具,诸生中凡是被周鉴认可的人,全都学业有成,后来都功成名就,时有“周公真水鉴”的歌谣传唱,因为周公的名讳就是“鉴”字,赞扬他像镜子一般,能明澈如水,清楚地反映物体的本质。周鉴秉性纯良,一向孝敬父母。母亲去世后,他挂念家中年迈且体弱多病的父亲。为了能够及时知晓父亲的状况,他特地自费造了一艘小船,让侄儿往返丰都和奉新,通报父亲的身体状况。有一次,小船在长江上遭遇了风浪,船破漏水了。据他侄儿说,因为当即跪下向诸神祷告求救,他才得以安然无恙。回到家中后检查船底,船底破洞竟然有二指宽,是因为有一条鱼钻入破洞之中,把水堵住了,小船才得以不漏。人们看后都惊叹不已,认为是周鉴的孝道感动了神灵所致。景泰二年(1451),周鉴任丰都知县九年期满,因考绩优秀应当提拔,丰都县城百姓知道后,一万多人赶来为他送行,他们拦住周鉴的道路,哭着拉住他的马不让走,周鉴只好下马安慰他们说:“自有贤父母来抚尔,汝何忧?汝当善事之耳!”百姓无不感泣,好像自己的父母要离开一样。周鉴离开以后,丰都百姓为他建了生祠,立了去思碑,用他们认为最崇高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父母官的感激和思念。周鉴到了京城,等候吏部通知,忽然又想起了在家的父亲,产生了归隐回乡的念头,感叹地说:“古人不以三公而易一日养,吾何滋滋于利禄哉!”于是向皇上提出了隐退侍亲的请求,代宗皇帝一向很重视他的才华,不同意他辞职,并且开导他说:“若将耳顺未为老,且若有绩无过,将膺敕命而封及父母,何以去为?”皇上调取吏部的考绩报告,周鉴又是优等,于是提拔他任广西梧州府郁林州知州,赠其官阶为从五品奉训大夫。周鉴本想辞职回家侍奉年迈的父亲,以尽人子之孝,但又深知不能辜负皇上的信任,在忠孝势难两全之际,他接到了家中父亲的来信,父亲鼓励他移孝作忠,报效国家,千万勿以他为念,他这才赴广西梧州府郁林州上任。郁林的百姓早就听说过他在丰都的事迹,都庆幸郁林州来了一位好官,而其他州县的读书人都说周鉴的前途恐怕远不止是郁林知州吧,都希望能够成为他的治下之民。周鉴到郁林州上任以后,他“清节自持,初终不渝,爱民一如治蜀时”。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想到上任才几个月,他竟然以疾卒于任所,终年仅58岁。听到这个噩耗的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惜,士大夫们都写了诗来悼念他,有人将诗歌汇编成一本诗集,翰林侍讲学士邢宽还亲自为之作序。周鉴在任时有家书寄诸子云:“拳拳以耕读为谋,以奢侈为戒。”子孙世守焉。著有《居丰杂录》、《云湖遗稿》,祀乡贤。成化三年(1467)仲秋,当年曾在丰都县学读书的治下门生,后来赐进士出身、任江西提刑按察司佥事的杨大荣为之撰《云湖公传》,作者在文末说:“仲伦宽仁慈惠,明练有为,士林啧啧称才,则古之目以良吏而入为公辅者,宜可旦暮待也。竟以一守赍志而殁,其如天道何哉?呜呼!石泉有教铎声,振扬长宁;丰都琴治留芳,惠沾西蜀。何愧循良,福履未竟,后必有庆,无德不报,天道自彰!”杨大荣赞扬他“宽仁慈惠,明练有为”的品德和能力,期待他在仕途上能够以“良吏而入为公辅”,哀叹他“竟以一守赍志而殁”,对周鉴的长才未尽展表现出无限的叹惋!文中的“石泉有教铎声,振扬长宁;丰都琴治留芳,惠沾西蜀”,是对周鉴一生事迹的高度总结;文末“何愧循良,福履未竟,后必有庆,无德不报,天道自彰”,作者认为天道是公平的,周鉴有生之年积下的福德必将彰报于他的后代,是作者对周鉴后裔的一种良好祝愿。我以为周鉴一生是知足的,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愿为人处事,上无愧于朝廷,下无愧于百姓,外无愧于天道,内无愧于自心,仅凭一介举人,由教谕而知县,由知县而知州,由未入流而从五品,宦迹留芳,声闻朝野,人生如此,何憾之有?上一篇:宋应升以身殉国
请联系:13870547288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