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大义千秋几人知!黄氏一门祖孙数代捐修的干洲桥,原来就在这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大义千秋几人知!黄氏一门祖孙数代捐修的干洲桥,原来就在这里!

转载 梁红玉2022/06/28 08:37:4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奉新信息网 作者:奉新信息网 346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黄氏后裔修桥利济

樊明芳

奉新县从善乡(今干洲镇)境内有一条河,它发源于九岭山脉,流经靖安县后,自西而东横贯干洲全境,在境内长约8公里。此河古代叫长溪,也叫干洲河,今称北潦南支。长溪流经干洲集镇时,将集镇自然分隔为河北、河南两大片区。宋朝以前河上无桥,两岸村民须涉水以渡,十分不便,且不安全。是谁首先在长溪河上修桥呢?那还得从洪川村郑洲黄氏的迁徙源流说起。据黄岳《成化己丑始修宗谱序》载:

“吾从善郑洲之祖,本义宁双井分也。因宋末楚兵乱宁,宁人四散,忠盛祖同兄避居奉新竹冈山。传至隆淳祖,虑远思深,欲为久长计,遂抱婴孩,挟族谱,游览郑溪,见其形势平坦,秀气凝结,羝羊朝于文献,虬龙隐于碧潭,灵鹊喧于乔木,良农歌于孟田,三山拥出而环抱,四水聚流而绕回,此诚胜地可居也。将儿万化赘郑绍之女爱珍而为家焉。”

由此可知,郑洲黄氏实系义宁(今修水)双井村黄氏之后裔,南宋末年,因“楚兵乱宁”,黄庭坚第六世裔孙黄忠盛同兄避居于奉新冯川竹冈山(今狮子山)下,黄忠盛兄弟系徙居奉新一世祖。黄忠盛下传四世黄隆淳,字永盛,“苦其岭峻石粗”,不利子孙发展,遂怀抱着尚未成年的儿子黄万化来到了洪川郑洲,见此地风水极佳,遂将儿子黄万化送给郑绍作了上门女婿。郑家衰落后,黄万化继承了郑家的产业,并尊父亲黄隆淳为郑溪黄氏一世祖。此即郑洲黄氏之由来。

(洪川村郑洲黄家路牌)

黄隆淳第四世曾孙黄朴隐,字素静,号绍拙,元朝时人。“性好善,于世味淡然”,娶吴氏,夫妻恩爱,可惜妻子都49岁了,尚未生得一男半女。他家境丰饶,于是便捐款重修了县城的昭德观,还捐修了佛堂,新装了佛象,为县城的城隍祠捐修了条石,为县城的街道铺上了石板。正当他施与不倦,乐此不疲时,没想到妻子吴氏却有了身孕,并且一胎为他生下了三个大胖小子。黄朴隐喜不自胜,认为是上天对他多年行善积德的眷顾,他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黄载、黄存、黄有,并多次到佛道场所烧香还愿,深信行善积德必获好报。

(郑洲黄氏重修门楼)

长溪河病涉由来已久,黄朴隐自河北至河南必经此地,他不可能没看到,只是由于工程巨大,他尚未下定决心,故不敢轻易动手。上天赐给他三个儿子后,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他想:无论多难,一定要把桥修好。他先拿出100两白银,到靖安山区采买了足够的杉料、栗木,然后聘请了手艺最好的木匠和石匠,通过半年时间的紧张施工,桥梁终于高耸于长溪河上。从善乡民感其恩德,将新桥命名为“义济桥”。

黄朴隐捐修的义济桥规模如何?我们已无从得见,但据明隆庆五年(1571),本乡进士余良翰撰写的《重修义济桥记》记录载:

“度高低长广,为石墩三十有六,计墩分厢三十有五,因厢架衡梁者七,阔五尺,高一丈二尺,东西延袤四十有九丈,南创碑亭、石塔、梵舍,材巨工殷,用期永固。”

据此可知,黄朴隐在元朝捐修的义济桥工程有多么浩大,除义济桥之外,还在桥头创修了碑亭、石塔和梵舍,碑亭是用来记录修桥缘由和功德的,石塔是用来镇锁河妖的,梵舍即佛庵,是由僧人居住并兼负护桥之责的。记文中并未载明总共捐资数量,但工程规模如此巨大,窃计其耗银当在1500两以上。

(义济桥遗址重修的干洲桥)

桥梁修得再好,也经不起岁月的考验和洪流的侵蚀。明景泰年间,义济桥经历百年风雨后,终被洪水冲开了一个缺口。黄隆淳第六世裔孙、黄朴隐之孙黄仲名(字郑洲)、黄仲礼(字仲溪)兄弟二人继承祖父之志,又捐银修复。弘治七年(1494),一场罕见的山洪暴发,将义济桥“荡毁无寸木存”。正德六年(1511),华林农民起义军再次“焚亭碎碑”,此时,黄朴隐捐修的义济桥总归是一点痕迹都不曾留下。嘉靖五年(1526),从善乡绅余葛(号草亭)、周模二人曾尝试“以木墩架竹梁”,暂作权宜之计,但“风雨多蚀之”,终不能长久。

隆庆五年(1571),黄隆淳第十世裔孙黄卷,号双川,曾任楚府通山王府教授,他“慨念先猷,领合族捐金五十两,命守桥庵僧仁旺题缘,重鼎舆梁、碑亭、石塔如朴隐之旧”。黄卷想起了先祖的丰功伟绩,很想继承先祖之志,独力修桥,可惜自己乃是一名教书匠,收入十分有限,无法独力支持,只得率领全族共捐银50两,然后再请在守桥庵中居住的僧人仁旺法师化缘募捐,力争把被洪水冲毁的义济桥和被人为毁坏的碑亭、石塔重修得像先祖黄朴隐创修的一样。

本次重修的义济桥总算竣工了,但是否与黄朴隐创修的一样,我们无从知晓。黄卷同乡好友余良翰深知做一件善举并不难,难的是一门数代做同样一件善举的道理。为了记录这项善举以告之将来,他撰写了《重修义济桥记》,他在文末说:

“翰于其成,因念自元迄今几何世?生斯聚斯几何姓?南来北往几何人?卒赖朴隐创于前,黄卷成于后,黄氏之流泽孔长矣!记之以为后之好善者劝。”

诚然,从善乡民备尝长溪病涉之苦,数百年来,生聚于斯的诸多姓氏和南来北往的无数行人均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独有黄氏一门祖孙数代将病涉之苦眷眷于心,念念不忘,视修桥利济为己任。余良翰在文末提出的良心三问,恰是对黄氏一门世代履仁崇义,力行善举的高度赞扬!

上一篇:宋家蒸风清四野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