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在奉新县干洲镇溪泮村水头组,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并非新闻。
曾几何时,红白喜事场面的大小、收到礼金的多寡,关系着东家脸面,也是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上世纪80年代初,水头组村民早早地进行“自我革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将“倡导文明节俭”写进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很快“刻”进了大家心里,村民理事会也“理”出了新风。“那时候的溪泮村远未到富足的地步。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陋习早改早好。”余达庆曾是溪泮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记忆里,“倡导文明节俭”迅速得到村民响应。东家简办酒席,份子钱也大多是1元、2元,家家户户一个样。少了人情债、金钱债,大家心里都轻松不少。
随着时代变迁,在外从事汽车运输、门窗制作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的钱袋子也随之“鼓”起来。“经济条件好起来了,手上的钱多起来了,但倡导文明节俭、反对大操大办的好传统没有丢掉。”溪泮村党支部书记余小刚说,“无论婚丧嫁娶、小孩满月,还是乔迁新居、子女升学等红白喜事,村民们统一随礼,礼金从几元钱仅仅涨到20元。”
村民余克谋是奉新县干洲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但凡红白喜事需要办酒席,他就是溪泮村水头组“内定”的“账房先生”,每一张礼单都由他记录、誊写。“你看,除了少数至亲外,村民们都是统一随礼20元。”余克谋拿出一张红彤彤的礼单对记者说。
齐刷刷的20元礼金背后,是喜事简办观念在溪泮村水头组的蔚然成风。拿“账房先生”自己来说,儿子考取西南交通大学没有办酒席,就连自己过60岁生日,也仅仅是遵循着村里传统习俗——“下面条”,并挨家挨户送上1斤挂面和2个鸡蛋。
酒席简办、礼金不多,但村民们都说,能在办酒席的过程中感受到邻里乡亲互帮互助的浓浓情谊。做了近20年村宴大厨的余达兴深有感触:“无论谁家办酒席,即便没打招呼,村民们都会主动上门、出人出力。”洗菜、切菜、端菜、刷碗,每个环节都有人“打下手”,让掌勺的余达兴越干越暖心、越干越有劲。
“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对我们村来说,就是要把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好风俗好习惯传承下去、传播开来。”余克谋说。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