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千年遗憾!那年,一声巨响,历经200年的冶城石塔轰然倒下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千年遗憾!那年,一声巨响,历经200年的冶城石塔轰然倒下

转载 周芸2022/09/12 08:55:2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201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那年,一声巨响,历经二百年的冶城石塔轰然倒下


在罗市镇的历史上,具有地标性的古建筑,当属冶城村那座矗立在潦河岸边的石塔了。


据传,罗坊的石塔与甘坊的“青云塔”同一匠工建造,其式样、风格、高度一模一样。图为甘坊“青云塔”,建于道光元年(1826),比罗坊石塔晚建48年。

冶城的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彭姓为主姓,始祖迁徙于此可追溯到南宋后期(1207一1279)。据查阅“冶城基址全图”,历史上的冶城区域属较低洼船形盆地,尽管潦河水绕村而过,给人们带来田沃粮丰的福祉,但时不时的洪水泛滥也让百姓的生计维艰而苦不堪言。


话说乾隆年间有一道人在上富街头叫买“边盘”(意为洪水将至,边盘物品,“盘”即搬的意思),却被人误会道人是装疯买傻,“边盘”也就无人问津了。道人觉得此地无人“识货”又无人“识君”,便顺路走过庄田、定阴来到冶城,依然手拿“边盘”当街叫买,来到一“当铺”前,欲将“边盘”当些银两购得食品充饥,当铺先生接过“边盘”一看,纯属是被人打碎丢弃在地上一分不值的半边盘子,当他用目光直视道人时,只见他仙风道骨,红光满面,天庭饱满,胡须雪白拉长,眉宇间透着一股救世济民之灵气。


当铺先生心想,道人用“边盘”当银两,一定有他的道理和需求,当即走出柜台,询问道人要当多少银两?道人捊了捊胡须回话:就当十两纹银。当铺先生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取出银两交付道人,道人接过纹银转身走出当铺,喃喃吟诗一首:“九龙摆尾泛洪荒,石塔立槁保平安。今夏筹就明春事,绿水绕城庶民康。” 当他目送道人远去时,瞬间想起那半边盘子的含意,原来是道人点拔有洪水泛滥,告知人们提前作好准备,“边盘”(搬)家什。于是他口口相传,冶城的百姓提前作好了防洪灾的准备。这一年,上富街上因无人“识货”,许多店铺遭到洪水的侵袭,损失惨重,而冶城百姓因提前“边盘”,安然无恙。


洪水过后,当铺先生倚于当铺石阶前,心里反复琢磨着那位道人临行前吟出的那首诗,当他远眺九龙(重)山脉,突然眼前一亮,诠释出诗的整个意思:九龙山脉绵延像一条蛟龙,每年要翻身一次,便有洪水泛滥,只有建一座宝塔才能镇住蛟龙,今年筹备银两选好塔址,明春兴师动工,日后可保冶城百姓安居乐业,商贸兴旺。这位当铺先生就是当年冶城的富商彭肇祚(字基万,号恂斋)。


时至乾隆43年春(1778),彭肇祚牵头率冶城众商贾筹集银两,在九龙山对面的潦河岸边,建起一座高约十丈余,六方七级,实心砖石结构,风铃悬翘的石塔(又称“金应塔”)。石塔巍峨矗立,俨然一支船槁将冶城这块船形宝地稳舵,从此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冶城总是太平无事,蒸蒸日上,一度河埠码头船运繁忙,街市商贸人声鼎沸,文风朗朗,荷唱池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祥和繁华之景象……
岁月匆匆,流水花落,转眼到了公元一九七二年秋季,当年罗坊公社在冶城修建“文革”水渠,急需石块砌筑,有人却出一“鬼点子”想到炸毁冶城石塔,取其砖石所用。于是,在这年秋季的一天,罗坊公社革委会的领导们作出决定:以“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的形式炸毁石塔。并指派两名有经验的民工,负责对石塔实施爆破。
笔者找到当年无奈受命执行炸塔“任务”的其中一个当事人,他说,当年对石塔实施爆破前,有数十名民兵和干部在各路口站岗,以防意外,公社革委会有领导在现场指挥实施爆破。其过程很简单,坊间传说什么用箩筐抬炸药,什么请来“爆破专家”,什么用几十米导火索引爆,什么爆破后惊现“一束光亮”等等根本不存在,纯属是扯蛋,瞎编臆造。我们只是搬了一张木梯在石塔的第一层凿了一个洞口,把用化肥袋装好的约5公斤炸药埋入洞中,将约60公分长的导火索插入雷管点燃,迅速撤离至一个土坡后隐蔽,几秒钟过后,随着一声巨响,石塔便轰然倒下,顿时飞沙走石,几十米外都烟尘蒙蒙……


一座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石塔,历经风雨和时代的变迁,却依然屹立在潦水河畔,佑护一方安澜。但谁也不会想到这如此气宏、坚固的石塔,因那个疯狂、喧嚣,愚昧无知的年代而遭劫,擎天一柱轰然倒下,佛光普照化为尘埃。这石塔蕴含着罗市历史的文明被无情撕裂,这石塔积淀着罗市文化的厚重被无序践踏,令人唏嘘不已,常怨于心,历史一旦被野蛮摧毁,将无法复制,留下的只有千古遗憾。石塔遭毁的悲剧在罗市百姓心中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久久作痛,阵阵揪心……








甘道友

1957年10月出生,中专文化,奉新县财政局退休干部。
1980年8月招聘为罗市镇镇政府文化干部,先后任一官半职。几十年勤奋学习,笔耕不辍,有新闻稿件、小小说、诗歌、散文、言论、杂文、故事、箴言语丝等文学作品数千余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曾担任《中国企业家报》、《家庭报》、《妇女之声报》、《法制周报》、《农友报》、《美报》等三十多家报社、杂志特约记者。曾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酒啊,酒》、《尽在语中》、《活在当下》、《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近百万文字。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奉新县作家协会理事。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