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正红旗人在干洲创办了董侯书院后,这个家族出了9名举人,4名进士…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正红旗人在干洲创办了董侯书院后,这个家族出了9名举人,4名进士…

转载 周芸2022/09/19 08:52:4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2221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邹玉鬯(chàng)倡修董侯书院便民仓
樊明芳

顾溪(蓝塘)邹氏是从善乡(今干洲镇)北溪村最著名的家族,这个家族自邹瀛徙居顾溪以后,历宋、元、明、清四朝,先后中举人者有邹兰孙、邹立夫、邹珣、邹玉泰、邹玉藻、邹玉章、邹二南、邹嵩南、邹展鹏共9人,再登进士者有邹兰孙、邹立夫、邹玉藻、邹嵩南4人。家族如此辉煌绝非偶然,与顾溪办有一所董侯书院定然有莫大关系。同治版《奉新县志》卷2书院第62页载:

“董侯书位在从善乡顾溪便民仓后,祀知县董宏毅,增祀知县黄虞再、赵知希,置有田租一百四十二石七斗及庄屋一所。”

由此可见,董侯书院就在从善乡顾溪便民仓后,它是从善乡学子读书的地方之一,最初也是供奉知县董宏毅地方,故名董侯书院。后来增祀黄虞再、赵知希两位知县,仍用旧名。书院就在顾溪蓝塘邹家旁边,对邹氏子弟而言,这无疑是近水楼台。便民仓是县衙储存国家漕米的军政重地,至于田租、庄屋之类,乃是书院运转的经费来源。

书院由何人创于何时?县志未载,但同治版《奉新县志》卷2书院第62页收录了一篇清代邹玉鬯撰写的《重修董侯书院记》,其中有云:

“我一都故有书院,建于康熙初年时。盖邑侯董公乐育人材,择良师,令乡之秀颖肄业其中,乡先生月加考课,奖勤抑惰,俾不伪于所学。此不独吾乡为然,而吾乡董侯书院之名为最著。”

据此可知,书院始创于康熙初年,由奉新知县董宏毅捐俸所创,他“择良师,令乡之秀颖肄业其中,乡先生月加考课,奖勤抑惰”,因办学业绩最为显著,乡人为铭记董公恩德,遂命名为董侯书院,并于书院内祀之。董宏毅如此重视教育,必然是一位好知县。同治版《奉新县志》卷7知县第21页载:

“董宏毅,(康熙)十二年任,字士超,号任庵,奉天正红旗人。以监督出知奉新县事,时耿逆倡乱闽中,新昌、宁州所在盗蜂起。”

由此可知,董宏毅,字士超,号任庵,奉天(今沈阳)正红旗(今三韩)人。他于康熙十二年(1673)他以监督出知奉新县事,可见书院始创的准确时间是康熙十二年(1673),即到任的第一年。适值“三藩之乱”,正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4祠庙第54页“董公祠”条下收录饶宇拭《邑侯董公生祠碑记》,其中有云:

“甲寅十一月,新昌贼薄城,侯身率守军战城西,斩获无算,贼奔散。既而靖安兵变,合贼势甚张。侯约束守要地,贼不敢犯。侯益捐俸募义勇,亲授战法。各乡择有才略者为团练长,居则各为守,出则檄以飙征,民气益厚,有隐然定势。乙卯十月,贼万余踞狮山,瞰城滚石雨下。侯亲率守兵,歼其前锋,贼溃走,俘馘甚众。巡宪李公提师进剿,侯领义勇导,遇贼澡下,捣其穴。贼积愤,思欲一陷城为快。丙辰三月,数邑贼阴绚环攻,侯牒军门请兵至,问所向,侯曰:“贼乌合易耳,击一股可尽散。”侯以义勇导战磐山,斩级数千,俘百余人,诸贼果瓦解。自是不敢复肆,城赖以全。”

这段文字以十分简练的笔法,记录了自康熙甲寅(1674)十一月起,至丙辰(1676)三月止,董宏毅亲率官民,力战贼寇,捍卫乡邑的英勇事迹。同治版《奉新县志》卷7知县第24页文末还写道:

“三年,以循良擢陕西庄浪同知,去之日,民间号泣,声震数十里,绘《董公杀贼图》以献。后宏毅历官中外四十余年,仕至左都御史,八十二卒于家,邑人立祠祀之,乾隆中祀名宦。”

一位奉天正红旗籍的贵族,以监督的身份出知奉新县事,在敌军兵临城下的生死关头,他本可以置身事外或一走了之,但他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身先士卒,以庇护全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与全城百姓官兵“冒矢石”,“共生死”,在靖安、安义县城全部沦陷的情形下,独保奉新县城“安堵如故”。当其离任之时,无怪乎奉新百姓会“号泣声震数十里”了,这哭声充满了奉新百姓对一位知县的难舍、信任和感激之情。由此总算明白从善乡民在书院供奉董公之缘由,乃是他们感恩之情发自内心的深处的一种表现形式。

十几年以后,从善乡河北的便民漕仓被洪水冲毁了,只得改建在董侯书院东、西两边的空地上。便民仓建好后,前面是厅堂,后面是书院,那些敬业的教师和好学的子弟济济一堂,存放的漕米也有专人看管,县里的父母官到顾溪来查验漕米时,这里便是县衙的行署,吃住都十分方便。后来,由于长年的风侵雨蚀,又未能及时加以修缮,这里的垣墙倒了三面,厅堂也仅剩几根椽子。县里父母官前来公干,只能到附近的寺庙里借住,低洼狭小,实在不方便。附近三个图(村)的学生也因书院倒塌而无处读书了。

乾隆己酉年(1789),适逢顾溪蓝塘邹玉鬯从南安府学训导任上致仕回家,他目睹董侯书院及便民仓的颓败之状后,趁着各甲都到顾溪交纳漕米的机会,他捐资首倡重修董侯书院和便民仓,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据1994年重修《蓝塘邹氏支谱》第77页载熊如洵《邹公秬畲先生传》载:

“里中有董侯书院,栋宇崩颓百余年,公倡议修整,复兴课规,里中人士步趋恐后,争自濯磨,书香蔚起,皆公之力也。”

由此可知,本次首倡重修董侯书院和便民仓,复兴书院课规,让里中士子“争自濯磨,书香蔚起”的有功之臣是邹玉鬯。综合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1应例第59页内容和《邹公秬畲先生传》可知:

邹玉鬯(1737-1798),字卤偕,别字酉街,号秬畲,从善乡顾溪蓝塘邹家人。以廪贡官南安府学训导加二级,敕授修职郎。学优品粹,士林仰如山斗。府有东山书院,府宪王公亲试诸生,且谕玉鬯曰:“尔为人师,宜构一篇以为诸生倡!”玉鬯就宪案头,挥洒立就,不加点窜,淹博古雅。王公击节叹赏曰:“此倚马才也,可惜大才小就了!”自后各宪咸器重之。时府学黉宫倾圮,合府议修葺,府宪命玉鬯董其事,洁已奉公,悉心经理,合府公赠冠盖以旌之。会六年俸满,府宪欲保举卓异,公固辞。居乡恬退,训课子弟,讨论艺文,工水墨画及指头书。著有《消夏诙谈》、《酉街诗赋》等。

由上简介让我们知道了邹玉鬯的才华、人品和能力。有他主持本次重修,工程进展自然十分顺利,前后只用了一年时间,整个工程大功告竣,邹玉鬯亲自撰写了《重修董侯书院记》,其中有云:

“乾隆己酉,各甲纳米之际,会议重修墙垣栋宇,悉用新材,又添盖横亭及东西厅舍,既坚既好,阅一寒暑而竣工。顾昔者斯宇,乡学也,非仓也,不得已而以仓归焉。今斯宇之葺为仓也,亦为学也,仍其旧而以讲堂名焉。”

在记文中,邹玉鬯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德,更未述及捐银数量,唯一念念不忘的是董宏毅的首创之功,为此他在记文末尾议论说:

“夫兴衰成败之故系于人,前之剃草莱以创建,则居然乡学。后之人任倾颓而废学,则还为草莱。乃者更而新之,无愧前人。学者能无旷课,董事者能不因循,继继绳绳,行之无怠,将见簪绅光里党,文物甲冯川,讵非盛事?董侯有灵,亦当降临而色喜也已!”

作者在盛赞董侯创首之功的同时,更寄希望于同乡士子用“簪绅光里党,文物甲冯川”的实际行动来报答董侯首创书院的恩泽,方可谓“无愧前人”,自己亦当十分欣慰!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