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因为她,奉新一家庭,走出大学生15名,研究或博士生在读6名...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因为她,奉新一家庭,走出大学生15名,研究或博士生在读6名...

转载 周芸2022/10/10 08:59:0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2490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王金莲老人照顾瘫痪的丈夫十年,晚辈孝顺贤良,家园飘逸书香

在奉新罗坊集镇的一条街上,只要说起81岁的老人王金莲,那可是人人皆知,在她身上发生的故事着实让人感动不已。


(作者现场采访王金莲老人)


王金莲是1942年6月出生在罗坊的坪上村郭家,祖籍是奉新宋埠锁石帅家,她是解放前和哥哥随父母逃难来到罗坊的。小时候吃尽了苦头的她在1949年7月的一天,亲眼目睹了我县早期共产党人彭加伦带着解放军来罗坊上街头和群众一起扭秧歌庆祝解放,那时她7岁不久她进入罗坊小学读书至四年级,后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1955年6月罗坊公社成立棕绳篾业厂,13岁的她成为最小的学徒,每月能挣到20多元来维持家中的生活。1956年底,14岁的她与自己大五岁的工人金洪生结婚,次年生有一子,当时要算是罗坊生小孩最的女人了。1958年7月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西山分校招生,她毅然支持丈夫报名上学,尽管襁褓里的儿子才刚满一岁,但她深知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文化,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


1959年6月间,在罗坊集镇上发生一件“反动标语”刑事案,当时已在罗坊街居委会担任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的王金莲,按组织安排参与了此案的整个侦破工作。


由于她工作成绩显著,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到奉新党校学习,1960年2月光荣入党,至今在党62年,如此长的党龄在罗坊现有党员中,应该是为数不多的了。


(王金莲老人在党六十二年)


1965年4月随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全家四口下放到刚建场不久的罗坊坪上青年场,王金莲担任场妇女主任,她丈夫担任场副业队队长。


在知青15年的岁月中,王金莲和丈夫把最宝贵青春献给了这块热土,岁月的沉淀更加丰富了她的人生色彩,生活的磨砺让她有着更加沉稳的人生态度,作为第一批下放到青年场的老知青,却在1980年最后一批回城,分配在县劳动局竹筷厂工作,由于工资较低,夫妻考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便放弃了工作,回到罗坊街上开了一个小卖部,以维持生计。


这时候夫妻俩已生育5男2女,只有大儿子和大女儿成家立业,剩下的5个儿女仍然在校读书,家中仅有的经济收入无法支撑基本生活开支和对儿女教育的投入,夫妻只有勤俭持家,节衣缩食,自己种菜、养禽,甚至做些打棕绳、削竹筷的零工来补贴生活费用。


夫妻俩就这样同心协心,艰苦创业,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硬生生地把5个儿女养大成人,并完成了学业。

时间来到2012年冬天,她的丈夫金洪生因劳累过度至使脚关节和腰椎出现问题,到2014年丈夫下身完全瘫痪,大小便失禁,整个家庭的一切事务瞬间压在她的身上,命运的折磨严峻地考验着王金莲的坚强意志和风雨同舟几十年过来的夫妻感情能否患难与共。


(王金莲老人正在为瘫痪的丈夫喂药)


就这样,王金莲在儿女之间不但没有表露任何负面情绪,而且没有拖累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照顾丈夫的艰巨任务。为丈夫解决大小便,洗脸洗脚,擦洗身子,喂饭,吃药,晚上抱丈夫上床睡觉,天亮又抱下床坐轮椅,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丈夫上医院检查、打针,上街理发等等一切需要完成的事情,她全部扛在自己的肩上。


(王金莲老人推着轮椅陪丈夫在县城游玩)


幸庆的是这个大家庭的儿子、儿媳孙辈们个个孝顺贤良,在儿女们共同商议下,一致同意为父母做好五件事情:

一是在银行由七个儿女凑钱3万元为父母设立基本医疗和生活费用专户,专人保管,专人专用,若余额不足,立即凑齐,确保父母的医疗费用和生活支出有足额保障。

二是花费上万元购买一张病床和一台护理专用吊机,以减轻母亲护理父亲的难度和体力消耗。

三是每逢周六或周日儿女必须有一到二个来看望父母,处理家中一些事情,陪父母拉拉家常,吃顿便饭。

四是在父母身边安排了在罗坊工作的三媳妇辅佐母亲打理家务。

五是在传统节日和父母的生日,除在国外工作和特殊情况不能回来的儿子、媳妇、孙辈外,其余的都要到父母身边一起参与节日的喜庆和生日的祝贺。


十多年来,王金莲照顾瘫痪的丈夫从不嫌麻烦,从不发脾气,从不误时间,把女人那份柔情和德性彰显得尽善尽美。晚辈们的共同承诺雷打不动,风吹不摇,犹如一道亮丽风景,呈现在罗坊的一条街上,是那样熠熠生辉。


正如罗坊人口口相传:金洪生是罗坊最有福气的男人,王金莲是罗坊最受敬佩的女人。


王金莲老人还做了一件让罗坊街群众拍手称赞的事情。2011年7月1日她在罗坊社区参加党员活动时,向党支部书记胡斌提出一个办采茶戏剧团的要求,当即得到胡斌书记的支持。


于是,在当地老人赵家顺的协助下,她前后投入67000多元,购买剧团的服装设备,组建起拥有13人参加的“罗坊社区采茶戏剧团”。这个剧团以她的家为阵地,排练、演出都在她家中用膳,甚至还要住宿。


她几乎兼导演、编剧、演员,甚至厨师、打杂工为一身,把一个民间剧团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到2019年因疫情而暂告段落。近十年这个剧团逢“国庆”、“七一”、“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共演出现代戏《重逢》、《婆与媳》,古装戏《金莲送茶》、《方卿戏姑》等剧目50余场,观众达二万余人次。王金莲老人为了活跃当地的群众文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她的心灵之纯美,行为之高尚在罗坊一直传为佳话。


故事的结尾,让我们来看一看王金莲老人这个拥有46位人口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晚辈们在父母良好的教育和严谨的家风熏陶下,儿子、儿媳、孙辈事业有成就,学业有功名。


(在县城的晚辈们陪伴着老人度过愉快的一天)


其中党员9名,大学以上学历15名,研究生或博士生在读6名。家庭成员个个遵纪守法,人人爱国感恩,家庭呈现一派尊老爱幼、积极向上的和睦气象。


王金莲这位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女人,伴随着庆祝解放时秧歌扭动的欢快,历经岁月的洗礼,铸造出刚柔并济的特有个性,她用瘦弱的身躯推动着整个家庭前行的车轮,一路高歌猛进,她用晚年的余热诠释了对瘫痪的丈夫相濡以沬得忠贞,她用毕生的精力浇灌出家园芬芳流溢的书香。这个女人不简单,一生魅力四射,这个老人不容易,一生让人敬重……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