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有人花六年时间,四次建桥,县令来见他却避而不见 ...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有人花六年时间,四次建桥,县令来见他却避而不见 ...

转载 周芸2022/10/14 09:19:3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233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彭秀才历时六载修桥
佟知县写记赞扬善举
樊明芳   甘道友

罗市镇的冶城,自古以来就是名门望族彭氏的聚居地。冶城地处罗市、上富两镇的交界处,以潦河为界,北岸为冶城,属罗市镇管辖;南岸为定兴,属上富镇管辖。历史有文字记载潦河上曾有一座永济桥,是通往修水、武宁、新昌、湖广等地的要道。


(2015年正式通行的冶城大桥,全长127米)

康熙四十二年(1703),奉新山区洪水泛滥,汹涌澎湃,永济桥被无情的洪水冲毁,两岸群众望河兴叹,往来一度中断。一天,冶城的秀才彭良京伫立在被毁的永济桥岸,看见行人欲渡无桥,欲哭无泪的无奈情景,心急如焚。


这时,他想起孔圣人说的话:“见义不为,无勇也。”是呀,自己虽然是个读书人,家境也不富裕,但危难之时不能袖手旁观,老祖宗的教悔不能忘记,于是他决定重修永济桥。就这样,他早起晚归,用河边的石块砌成桥墩,又购买木材,终于架起了一座简易的桥梁。看见过往行人从自己修的桥上顺利通过,彭良京心里涌起一阵欣慰。

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夏天,他辛苦建起的桥梁,被一场洪水冲得无影无踪,群众往返又受阻,生活也极不便捷。彭良京虽然是个文弱的秀才,但他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个性,他心想男人做事岂能半途而废,有始无终,日后怎有脸见父老乡亲,世上无难事,铁杵磨成针,只有横下一条心把桥建成,来回报父老乡亲多年的关心和疼爱,来感恩脚下这块沃土对自己的润泽和滋养。就这样,彭秀才不辞辛劳地连续三年重建桥梁,不幸的是每年洪水肆虐,最终也未能成功。


(远眺南岸上富定兴村)

时隔五年后的彭良京总结前三次建桥失败的教训,意识到只有从长远考虑,才能把桥建成真正的“永济”。他决定采取在河床上砌石墩、桥面上铺长石条的技术来重建永济桥。笔者在冶城寻访永济桥旧址时,听百姓讲述了一段历史过往。


他们说,秀才彭良京修桥时当地无石可取,便请民工到奉化乡(现上富镇)的石芽岭去采石,这些铺桥面的石条长有丈余,重达千斤,运输十分艰难,匠工便采取传统的圆木作车轮载重推行的方法搬运,可一天走不几步,影响工期的进度,民工顿生怨气。


(河床中清晰可见的石条、石块)

彭良京得知,对民工说:“不管一天能运多远,离冶城总越来越近,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建成永济桥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由此可见,彭良京修桥的决心之大,当年他修桥不仅投入了数量可观的银两,且人力也相当的庞大。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一座“势若长虹,偃卧水上”的崭新石桥建成了。新桥坚固美观,宽阔平坦,彭良京看到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行人脸上再无忧虑,这回他真的开心笑了。


这年,奉新到了一位新任知县,名叫佟世俊。有一天他下乡体察民情来到冶城,听说有一秀才锲而不舍、独力修桥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很想去见上一面,不料,彭良言却故意避而不见。佟知县便问村民说:“彭秀才建桥的事迹我当上奏朝廷予以褒奖,但他修桥是否有人出资助他一臂之力?”村民听后纷纷告诉知县:“彭秀才是一个人独力修桥四次,却被洪水冲毁三次,前后费时六年,耗资三千两白银。他是诚心诚意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佟知县虽未能见到其本人,但却知道了真实情况,心里更加对这位秀才肃然起敬,钦佩有加。


(历史上冶城广袤的良田)

佟知县离开冶城后。村民们转达了知县的意图,彭秀才只好书信一封让儿子送达至佟知县。信中写道:“冶城百姓的事就是我分内的事,建一座区区小桥,那敢邀功受誉,只要无愧于百姓,我便三生有幸了。”佟知县看完信后,这才明白彭秀才不想见他的原因所在,他采纳了彭良京的意见,将已写好的奏章收藏了起来。


但事后总觉得这么一位志向远大、品行高洁的秀才,其热心公益、履仁尚义的善举不正是本官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的么?佟知县便写下一篇《永济桥记》(见樊明芳《罗市文史钩沉》162页)。文章介绍了永济桥建造的历史以及它存在意义和作用,概述了彭良言秀才几番修桥越挫越勇,坚持不懈的经过,对其热心公益的善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前不久,我在老同学彭嗣万的帮助下,找到了永济桥的旧址。站在桥岸上清晰地可以看到那些巨大的石条横卧在河床之中,桥墩基、松木桩以及各种形状的石块堆积成一个小石坡,潦水缓缓流淌,形成一处独特的遗址风景,让人心中震撼,对先人的敬畏油然而生。

(彭嗣万在永济桥旧址讲述过往的故事)

这眼前的一切似乎告诉我们,314年前的永济桥虽荡然无存,但彭秀才的精神尚存,永济桥的灵魂还在。彭嗣万同学还告诉我,永济桥的北岸桥头叫“下马洲”,而南岸桥头叫“罗围里”。南岸的定兴村现归属上富镇管辖,历史上也有不少的彭氏族人居住,耕作着数百亩良田。

一座永济桥的兴衰让我们记住了祖先的善心义举,领略了祖先的执着信念,感悟了祖先的低调无私,透彻了祖先的品行作为。永济桥是彭氏后裔的骄傲,永济桥在彭氏子孙心中永不磨灭……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