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美德千秋!奉新一女子要男方挖两口水井作聘礼...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美德千秋!奉新一女子要男方挖两口水井作聘礼...

转载 方璜2022/10/21 09:03: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282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姑娘出嫁要聘礼

挖好水井再来娶

罗坊历史上有冶城黄佛山、港下马路口、罗坊黄冈上等几处很多人熟悉的方型水井。这些方井没有井围,打井的人找到一水源就地挖掘,然后四方砌墙,再在墙面铺上石块,这样不仅美观,井的四方也干净、平稳。


这种四方的水井通常两口相连,一口作饮用,一口作洗涮而备。上述这三处方井,与我人生中的三个阶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经常怀念。


我7岁时因罗坊街上闹“武斗”,母亲怕我这根独苗被人“踩蹋”,便把我送到港下大队马路口的小学,母亲的干女儿翟清秀在那里教书,这也是我非同胞、似同胞的第二个姐姐。所以我八岁报名前就进了学堂,正是这个原因让我与马路口的方井有了近一年的相处。幼年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港下村马路口这口方井因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已不复存在。


1972年我去上富中学读高中,罗坊的同学每周都要走冶城黄佛山经过,而那口方井就在马路边,也是历史上黄佛山这个偏僻的小古村,唯一的一口生活用水井。同学们暑期路过这口方井时,都会停下脚步,趴在井边喝上几口井水,以解暑热,清凉心境。这口井因多年管理不善,也面临消失的可能。


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罗坊黄上的那口方井伴我走过了非常艰苦,但依旧怀念的八年农耕生活。所以这口方井我印象最深,喝的井水也多,农友们干活累了都会来井边休息、聊天,树荫遮日,丝丝微风吹过,好不惬意。

(罗坊黄上树木成荫,是居家休闲的好地方)

上的这口方井,其历史悠久。居住在黄上的邹盛枚老人,在70年代后期,我在罗坊村务农的时候,听他讲述过这口方井的故事。


清乾隆年间,黄上居住着几户罗姓人家,耕种着几十亩农田,房前屋后栽种有板栗、桔子、梨、枣树,成熟季节硕果累累,呈现一派农家丰收的景象。因黄上地势较高,罗姓人家在生活上都是用农田灌溉的水,碰上久旱不雨,用水极不方便,几户人家苦于收入微薄,挖井成本高,一时无法改善用水条件。

罗坊历史上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是传统的墟日。这一天,罗姓一姑娘来到街上购物,走进一家严姓的店铺,恰遇店内严家公子坐店,见姑娘长的如花似玉,心里顿生欢喜,一时手忙脚乱,竟打翻了柜台上的茶杯,茶水溅在姑娘的衣服上,不料那衣服上的两朵桃花暗纹被水一溅却显得栩栩如生,这一下把姑娘羞的两脸通红,如衣服上的两朵桃花娇滴鲜艳。严家公子急忙走出柜台陪个不是,姑娘矜持地欠了欠身子以作回礼,东西没买成,转身走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这一夜,严家公子难以入睡,天亮后就瞒着父母托人打听到这姑娘是黄上一罗姓之女,便开门见山与父母谈起了这桩心事。父母在罗坊做生意多年,结交了不少的好友,家中虽不是书香门第,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听儿子相中罗姓之女,满脸的高兴,开明的父母便委托媒人前去求亲。

隔日,媒婆回来告知严家,姑娘父母欣然同意了这门亲事,但姑娘提出一个要求,出嫁前,要严家公子为其娘家挖一口水井以此作为聘礼,水井完工之日就是姑娘出嫁之时。这严家人一听,觉得新颖别致,又为罗姓姑娘如此孝顺达理感到欣慰。

就这样,严家公子请来匠工在黄上寻找到了水源,在离罗姓姑娘居住不远处挖掘成两口水井,一口用于生活饮用,一口用于洗涮杂物,从此解决了居住在黄岗上罗姓的用水困难。

(保存非常完整的“甘泉井”)

严家公子为了纪念这段美好的姻缘,从姑娘家门口修了一条石径小道直通井边,在井边立上一块石碑,碑刻“甘泉井”三字。寓意他和罗姓女子的婚姻如井中之水清澈舒心、幸福甘饴。可惜这石碑在50年代遗失,至今没有下落。

据传,这对少男少女嫁娶的形式也特别与众不同。甘泉井完工之日,严公子的迎亲队伍抬着花轿来到井边,当匠工铺完最后一块井面石块,顿时喜炮炸响,唢呐声声,新娘没有刻意的打扮,只见她略施粉黛,一袭红绸披身显得楚楚动人。

她来到井边,双手捧起一口井中之水一饮而尽,那清泉沁入心扉,爱的甜蜜久久回味。新娘由媒婆扶入花轿,轿起乐奏,一路喜庆连连,好不热闹,当姑娘掀开轿帘回眸望去,黄上居住的罗姓人群伫立在一个小坡上,几乎抹着泪为其出阁送行……

(这条通往“甘泉井”的石径,依旧通透幽深,不知留下作者多少脚印)

前几日,我去了一次黄上,一是去寻找当年曾劳作留下一些过往,二是去看一看黄上的这口井,再饮一次这清澈之泉。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甘泉井依旧存在,且保存非常完好,只是那井面上铺的麻石块磨薄了一些,这无疑是黄上居住的人们,在过往的日子里用那双勤劳的手写下了岁月匆匆流逝的迹痕。


我独自一人站立于井边,想起近50年前的那段务农经历,多少往事如烟,多少故友已逝,心中泛起阵阵酸楚和怜悯。如今几多老井皆已涸,此泉不绝碧如蓝,饮吮犹思掘井人,情到深处自然浓。回路时有一位女士告诉我,这井水常有县内和外地人开车带着储器来取,据说我县有几家茶社长年饮用的是这口甘泉井之水。

(樊名芳老师提供的罗坊古镇基址图)

我县文史专家樊明芳老师提供我一张罗坊镇历史上的基址图,图中左上角有清晰的标注:黄牧笛,甘泉井。这“黄牧笛”是罗坊历史上梧桐书院、大觉钟声、龙泉仙宇、潭头夕照、下埠渔歌、长滩古桥、南源晴岚八景之一,而“甘泉井”却是“黄牧笛”之景中景。


罗坊黄上这口方井,到底有多老,我想谁也说不清楚。但这个姑娘出嫁以打井为聘礼的民间传说,即充满着爱情的浪漫,又蕴涵着孝道和善良可贵的品行。

(罗坊历史上的八景之一“黄岗牧笛”已被数百亩苗木所取代)

我们可以断定,家乡的古井,像无数已破落的村庄一样,在不久的将来,完成其使命,终会湮没在岁月更迭的时光里。水井作为人类进程中一个不可磨灭的文明符号,将永远留在文字的记载中,留在故事的讲述中,留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之中。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