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坚守如初!彭加伦的原配夫人邹德秀...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坚守如初!彭加伦的原配夫人邹德秀...

转载 方璜2022/11/06 09:14:3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268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彭加伦为革命出生入死,邹德秀为爱情坚守如初;侄孙走进展览馆,追寻爷爷的革命斗争经历。


2022年10月30日上午,罗市镇罗市社区村民彭修湖、彭修进两兄弟来到港下村“红军年代的宣传鼓动家,飞夺泸定桥记录人”彭加伦生平事迹展览馆,去追寻爷爷的革命斗争经历。

这两兄弟的祖父彭声玉与彭加伦(原名彭声传)是堂兄弟,所以他们叫彭加伦爷爷,属侄孙关系。走进展览馆主厅,映入彭氏兄弟眼帘是“飞夺泸定桥”巨幅照片,两兄弟肃然起敬,久久凝眸。老大彭修湖说:“1992年12月份,我得到一本由奉新县政协编的《彭加伦文集》,如获至宝。文中爷爷的《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每看一遍心灵都受到震撼。” 我接过彭修湖的话说:“这幅画就是当年22位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真实的战斗场面。” 彭加伦在文章中这样记录:“全团号兵集中在桥头附近,夺桥的激战开始了。冲锋号音响了,机关枪迫击炮声手榴弹声口号声震动山谷,战士们的热血沸腾起来,战斗情绪也紧张万分。廖连长领导的22个英雄,在团政委鼓动的口号声中,冒着浓密的弹雨,一手扶着铁栏,踏着铁索,冲锋过去……。”
(飞夺泸定桥)
在第二个展厅,用图文翔实地介绍了彭加伦“在奉新参加革命”、“参与创建第一个中共奉新县支部”以及“彭加伦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开展兵运工作”、“在江西创建党的宣传网一段经历”等内容,反映了彭加伦在长期卓绝的革命岁月里,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英勇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斗争经历。彭氏兄弟看的严肃认真,随着图文在眼前闪过,对爷爷彭加伦崇拜的心情更加浓烈,高大的形象在心中巍峨矗立。
 我们三人走进第三展厅,彭加伦在长征途中创作的《别》、《追》、《渡金沙江胜利歌》、《大王山上路难》等一篇篇红色作品,读来让人心潮澎湃,追思无限。彭加伦笔下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革命意志如磐石立于巅峰,天崩地裂也矢志不渝。在看到《到陕北去》这首歌时,我告诉彭氏兄弟,彭加伦的夫人华炎有文字记述:这首歌是毛主席要彭加伦写的。1935年张国焘要分裂党中央的时候,毛主席要把队伍带到陕北去。毛主席对身边的彭加伦说:“加伦将军,你写个歌:到陕北去。”于是他马上就写出了《到陕北去》这首歌,一路上组织大家歌唱,鼓舞着红军战士们到达陕北。从此,“加伦将军”这个名字,也就在红军中流传起来。彭氏兄弟听完这个故事后,对爷爷彭加伦更加心存敬重。在参观留言册上,欣然写下:“彭加伦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留言。
(彭加伦的侄孙在展览馆参观)

参观后,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特地去拜谒了彭加伦原配夫人邹德秀的墓地。墓地在罗坊村的“凉伞坝”山顶,是彭加伦的女儿彭男英于2017年清明在原墓址上重修的。石碑上刻着“合墓”的字样,是女儿彭男英寓意父母生为革命分离,死后灵魂相依的心愿。邹德秀解放后一直在罗坊任教,我是她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对着坟墓我非常虔诚地三个鞠躬,以表达对老师的深深怀念。墓地坐北朝南方向,视野开阔,一望无垠,远山苍翠含黛,近处松柏长青,一条高速公路在前方横跨广袤的田野,再往前看便是缓缓流淌的潦河之水。此刻,邹德秀老师那清秀而又慈祥的脸庞在我脑海浮现,还是那样的和蔼亲善,彭氏兄弟讲述婆婆邹德秀那些岁月往事在眼帘一幕幕舒展开来……
(邹德秀老师的坟墓)
邹德秀,生于1903年,祖籍会埠镇。1921年与彭加伦结婚,在1927年11月生下女儿彭男英前,曾生育两个孩子,都因生活条件艰苦相继夭折。据彭加伦《我的自传》中记述:他的父亲在他出生不久就去世了,后来全家依靠五叔父彭大德过日子。当他参加革命后不久,叔父去世,他母亲和妻子邹德秀因无法生活,均各自回到娘家。1924年彭加伦考入南昌一家私立银行讲习所学习,1925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9月,他在罗坊参与创建了中共奉新第一个支部。1930年春,彭加伦在大余的新城找到了红军第六纵队,被六纵介绍到南康龙回中国共产党西河行动委员会,并留在行委工作。从此,彭加伦与妻子邹德秀失去联系。

据彭加伦的外孙钟志军回忆,彭加伦在解放初期应组织的要求回到江西,先后任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首任部长。这时,邹德秀获悉彭加伦回江西的消息,带上女儿赶往南昌与他见面。钟志军说,外公和外婆非常恩爱,外公在1930年失去联系后,外婆仍然坚信他一定会回来,只是因革命的需要,外公在1940年重新组建了家庭,外婆也是在这次见面才得知外公已有家室。
(彭加伦、邹德秀的女儿彭男英年轻时的照片。生于1927年,健在。)
邹德秀深深地理解彭加伦当时革命的艰难困苦,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能生存下来实属不易。她以一个女人无私的境界和豁达的胸怀,为了彭加伦的事业和前途,选择了接受现实,并睿智地对彭加伦说:“我比你大三岁,以后就叫我姐姐。”从此,邹德秀老师以姐姐的身份重新融入彭加伦的生命历程。彭加伦为了邹德秀将来生活有保障,根据她的意愿把其安排在罗坊小学任教,并把长女彭男英送到南昌八一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又送到红色革命根据地兴国县参加土改工作。

 邹德秀老师在罗坊中小、中学任教一直到退休,多次评为县级优秀人民教师。她曾有一个迫切的愿望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只因她的弟弟解放前受中共组织的要求潜入台湾,后一直没有音信,至使政审不能过关,让她终生遗憾。后来,作为无党派人士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连续五届为政府积极进言献策,参政议政。

(一生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邹德秀老人)

1970年1月彭加伦来信要邹德秀去北京一趟,邹德秀在病榻上见到彭加伦。这对一个为革命出生入死,一个为爱情坚守如初的夫妻,尽管最终不能再珠联玉映,相守白头,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他俩比翼双飞,是成功的,是圆满的,也是幸福的。他俩为革命作出的贡献,为爱情作出的牺牲,其意义非凡,可歌可表,让后辈无比崇拜,深深追怀。

彭加伦1970年1月16日在北京与世长辞,而邹德秀正在回家的火车上。这对苦难中相爱,革命中分别的夫妻,在病榻前相见时的一声声叮咛,一句句祝福,恰似烟雨濛濛的奉新回澜塔肃立伤情,犹如潦水悠悠的罗坊潭头山哀婉涕泪。从此天上星河遥相望,别离悲怆;人间怅帘幕低垂,沉痛难诉……
1991年4月12日,邹德秀老师在罗坊上街头侄孙彭修湖家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我怀着对邹德秀老师的敬爱起草了追悼词,罗市镇镇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邹德秀老师的女儿彭男英和钟志军外孙辈们以及亲属、朋友、学生、群众数百人,在极其悲伤的哀乐声中告别了这位品行高洁、为人师表的老人。灵堂上悬挂的挽联 “德懿垂范傲霜苦,秀慧忠贞肝胆知”是邹德秀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
(邹德秀和亲外孙钟志军于1978年合影。)
1998年6月,彭修湖携家人前往北京看望彭加伦的夫人华炎婆婆,受到了华炎和家人非常热情的接待。期间,前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瞻仰彭加伦的公墓,以寄托对爷爷的无限哀思……

作者按:文章采写过程得到了彭加伦的外孙钟志军,侄孙彭修湖、彭修进的大力支持,县人大、县政协办公室工作人员为作者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在此一并致谢!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