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历史解密!罗坊镇是谁受命建筑的,为何命名为罗坊...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奉新新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历史解密!罗坊镇是谁受命建筑的,为何命名为罗坊...

转载 徐璐2022/11/21 08:40:1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140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明朝富商罗英叔,受命建筑罗坊镇

樊明芳 甘道友


奉新罗坊(罗市)最早的名称叫晋城,其历史悠久。在元朝以前,罗坊还只是一个散落的村庄,既没有完整的街道,也没有成规模的商铺,更不像一个集镇。但因罗坊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不久就发展成为一个商贾云集的商贸大镇。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整个罗坊街道还是七零八落,十分凌乱。

到明朝洪武元年间(1368),当时社会秩序还不是相对的稳定,当地一些地痞无赖、游手好闲之人与盗贼、山匪勾结,啸聚山林,打家劫舍,聚众作乱,民众安全受到威胁,当地发展颇受影响。为稳定治安局面,府县特在罗坊镇设立巡检署,这是一个维护治安的专属军事机构,主官叫巡检使,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其职权颇重。据同治版《奉新县志》载“巡检署在县西六十里进城乡罗坊镇,明洪武元年,巡检王良玉创,阔八丈,深十五丈,周围四十六”。

明朝建立以后,朝廷十分重视各地的市镇建设。世居罗坊的罗氏后裔有一位叫罗英叔的人,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成年后以经商为业,积挣了丰厚的家财。由于他志向远大,与众不同,全县的富商贤达都十分敬重他。罗坊家乡发展的这么快,他感到由衷的欣慰,但看到街道上连一条好走的路都没有,便顿生想法,毅然捐款请来众多石匠在罗坊的“五坪里”打石,历经年载,修建了从现在“大井头”至上街头“严家祠堂”一条石街。从此,行人车马过往十分方便,改变了以前路面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的现状。

(历史上的罗坊老街)
正在此时,朝廷诏令各地兴建集镇,时任县令王溥接诏令之后,立即召集各地乡绅议事,一致认为:罗坊人烟富庶,商贸发达,理应在全县率先建镇。可由谁来负责这件头等大事?乡们想到了在罗坊颇有声誉,德厚才高的商贾罗英叔。隔日,县令把罗英叔请到县衙,特设宴招待,当面委以建筑罗坊镇的重任,这重任正与他心中的愿望不谋而合,他二话没说,慨然接受。

罗英叔受命后,立即组建起建镇机构,他作为主持人,深知任重道远,于是夙兴夜寐,从街道的规划,到镇署的设计,从经费的筹措,到工程的施工,亲力亲为,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那时,没有电灯照明,夜间民工打着火把夜以继日地施工,罗英叔不时到工地督促工期,检查施工质量,并周到地安排好夜间民工的用膳等需要。通过数年的努力,罗坊一座崭新的城镇展现在世人面前:街道干净整洁,店铺林立,镇署的门庑、厅堂、鼓楼、廊房,一应俱全,井然有序,“翼郁可观,屹乎一巨镇矣。”

建镇工程完成之后,当地乡贤达纷纷前来参观祝贺,巡检使王良玉把罗英叔的事迹申报到县衙,县衙为表彰罗英叔的功绩,把已具规模的新镇命名为“罗坊镇”,这就是罗坊镇的来历,还特别授予罗英叔一块义匾以表彰其功德。罗坊镇是当时奉新县除县城外最大的一座城镇,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清代这里就建有城隍庙。这座城隍庙在今田背村所属的下街头潦河岸边,由于岁月的侵蚀,城隍庙已残墙断壁,满目疮痍。

(位于田背村下街头潦河边的城隍庙,满目疮痍,残墙断壁。)
时光匆匆,物换星移。如今的罗坊镇日新月异。沿河的老街已拆除,兴建起漂亮的防洪堤,潦河上一座新桥横跨两岸,方便快捷。镇域不断扩大,主街道早年已繁华于省道两旁,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与当年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更显热闹喧哗。

(老街道已拆除,新建了防洪河堤。)
历史久远,文化厚重的罗坊,仍然是奉新的骄子,它独一无二,依旧靓丽优雅,魅力四射……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