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罗坊巴源村的革命烈士李拥栏与老革命田寿修、烈士周思崇、罗运寿都是“巴源坑”里的儿时玩伴,也是同时期参加革命的。为寻访李拥栏烈士的革命斗争足迹,我先后三次来到巴源村,终于在榨下村小组找到了李拥栏的侄子李水睦。因我八十年代曾在巴源村蹲点工作过,与他见面彼此还有较深的印象。当我说明来意,李水睦非常高兴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采访时,我和李水睦骑着摩托沿弯曲的水泥路蜿蜒而上,来到李拥栏出生的老居地址。房屋早已废弃,原址上由李水睦改造为一个养羊的基地。李水睦介绍,这里村庄叫榨下,老居侧有一条崎岖山路,前行三华里处叫“三叉岭”,有一幢房子,是当年红军的临时医院。李拥栏和田寿修、周思崇等地下赤卫军队员曾多次用担架把受伤的红军运至医院治疗。这里地处深山大岭,山峦层叠,树木茂密,山路峭陡,林中常见麂兔出没,夜间温差有别,但非常秘密安全。李水睦告知,这里原来都是石阶路,行走十分艰难,一些受伤的红军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伤愈后又继续投入革命斗争,当年的临时医院房子已毁,现仅存遗址。因时间关系,没有前去瞻仰,但这一愿望,我到时一定要实现。
据另一线索了解,李拥栏的祖上家境殷实,按现代的话说他是“富二代”,也读过多年的私塾,可谓是能文能武,这为他在红军队伍中任职副官奠定了基础。李拥栏的结发妻子熊先贵是童养媳,上富坳下人。俩人育有一女,其名不详,早年出嫁罗坊的茭湖村,于1956年农历7月因难产而亡。李拥栏1934年正式参加革命,后随红军到达江西于都集结,于10月开始长征,从此与家里失去了联系。整个家族和妻子知道他去了当红军,但都不敢声张,有人问起李拥栏行踪只有谎称外出做生意去了。他父亲为防万一,把家里大量的铜钱、银洋埋入地窖,不久举家从老居搬迁至山脚重建一幢房子。笔者找到了这幢房子的遗址,只见杂草丛生,树木苍翠,房屋的主人早已作古,残存的门板、家具等杂物似乎告诉我,这个红色的家庭他们曾经承受了多少担惊受怕,煎熬了多少不眠之夜。
李拥栏在红军队伍中任职副官(一说是团副官)。副官相当于主官的秘书,协助主官工作,管理一些日常事务,维护军风、军纪等。如果按团级副官来确定,李拥栏已是连长级别。据李水睦介绍,解放后政府派人送达李拥栏的烈士证件时,才得知他在长征途中经四川懋功时患疟疾牺牲。查史料记载:红军长征是从1934年10月开始至1936年10月结束。而《中华英烈网》显示李拥栏牺牲的时间是1939年。这里有两点存疑:一是长征结束于1936年10月,而李拥栏牺牲的时间却在1939年。二是李拥栏是不是在长征途中患疟疾病故?如果是的话,为何记录牺牲时间却在1939年。李水睦回忆,解放后,老革命田寿修曾多次回家乡罗坊巴源村,到榨下去看望李拥栏的家人,他在儿时与李拥栏玩耍的地方伫立,凝目良久,以寄托对战友的那份思念。他同时证实了李拥栏是在长征途中患疟疾而牺牲的事实。所以,可以断定李拥栏牺牲时间1939年是记录上有误。
李拥栏烈士短暂的一生是为革命英勇战斗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一生。他是罗坊人民的骄傲,是巴源村的自豪,更是李氏家族的荣耀。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华民族那段被人欺辱的历史,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先辈。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