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了不得!奉新百丈寺、永修龙昌寺、安义双峰寺,原来都是他选的址...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了不得!奉新百丈寺、永修龙昌寺、安义双峰寺,原来都是他选的址...

转载 徐璐2023/01/12 08:52:3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100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司马头陀其人其事

樊明芳

司马头陀何许人?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6·方外第32页载:“司马头陀,名曦,唐时人。习堪舆家言,历览洪州诸山,钤地一百七十余处,迄今犹验。”由此可见,司马头陀复姓司马,单名曦,系唐朝时人。他深通堪舆之术,游览过南昌府所属各处名山,为人相地170余处。当代出版的《云居山新志》载:

“司马头陀,唐代高僧,嗣系不详,俗姓司马,三国时魏之名臣司马懿之后裔。师虽出身名门世族,然不慕世荣,早具出世之志。少时出家于湘南南岳衡山,后入隆兴府黄龙山永安寺,持头陀行,职任典座,司掌厨炊饮食诸事。”

由上可知,司马头陀本系晋王室后裔,幼年时即具出家志向,少年时于南岳衡山出家为僧,后入隆兴府(今南昌市)黄龙山(今属九江修水)永安寺常住,僧职为典座,司掌僧众厨炊饮食事务,因其持“头陀行”,故人称司马头陀。

司马头陀一个和尚怎么就成为一代堪舆大师了呢?修水黄龙山迄今仍流传着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传说:

一日,司马头陀去寺侧井边洗捞饭的灶箩,忽见一只大白龟正在吃灶箩上的饭粒,他未惊动,第二天、第三天亦如此。头陀对它很怜悯,他每天都给白龟喂食。这样冬去春来,过了若干年。一天夜晚,头陀忽然梦见白龟对他说:“我本是东海龙王侍卫,因受不了龙宫拘束,且爱黄龙山的清泉,偷逃至此。现龙王已知我踪迹,限我今晚五更三刻回龙宫。我受你供养已久,不知如何报答?”说罢寂然而去。

五更时分,头陀复梦白龟回来对他说:“因你供养过我,龙王恨你,将于五更三刻用神剑伤你二目,用常药无效,需用我涎沫方可治愈。我将涎沫留于井石之上,明晨你可用它点双目,不仅可治眼疾,且可左观天文,右察地理,但你得速离黄龙,否则祸将及你。”说罢欲去,头陀不舍,欲抱住白龟,但闻空中雷雨交加,突觉眼前金星一冒,双目疼痛。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唯目痛难忍,不可抵耐。

头陀披衣起床,按白龟所指,果见井石之上留有涎沫。他将一小点滴入右眼,突然昏天黑地,右眼剧痛有如刀割,他不敢再点左眼,但片刻之后,双目皆愈,而右眼更是大放光明。头陀深知白龟梦中之言不虚,再到井边看时,石上涎沫已无。于是头陀便有了一只深知地理的神眼。

头陀谨遵白龟之嘱,立即离开黄龙,凭着一双神眼,为了相地无数,凡风水胜地,皆立记留钤,钤地达一百七十余处,被人称为“神眼头陀”。

据典籍记载,百丈山便是他相中的其中一处。唐贞元十年(794),怀海从建昌石门山泐潭寺(今靖安宝峰寺)西移新吴(今奉新)百丈山,适有当地居士游畅、甘贞自任向导,表示乐意将百丈山的山林田地施与大师建寺安僧,他想起蒙师慧照“遇马则参,逢丈则止”的嘱咐,此山又名百丈,可谓正中下怀。可是建到哪合适呢?正当怀海犹豫之时,适逢司马头陀云游至此,听了怀海的想法,便答应为怀海选择寺址。

百丈山山高百丈,四面环山,主峰大雄峰下有一块旷达百亩的夷坦之地,此地虽广,然气候高寒,不适宜种植水稻,往年收成都很差,当地百姓有“百丈好大丘,十年九不收”的说法。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是一块好稻田,未必不是一块风水宝地。只是此地山高林密,龙脉险峻绵长,常人势不敌此地之龙气。再观怀海相貌,骨立眉横,外慈内刚,司马头陀欣然题下“法王居之,天下师表”八个大字,惟反复嘱怀海云:“一定要等我离开千里之外,方可动土开基,不然,百丈山神将会找我麻烦!”说完便离开了。

第二天,怀海以为司马头陀已远走高飞,遂破土开基,不料顷刻之间,百丈山变怪百出,百丈山神掐指一算,获悉系司马头陀泄露天机,仍在中会村(今会埠东会村)逗留,遂紧追不舍。头陀自知不敌,遂投河而遁。头陀深通遁水之术,入水之后,他逆流而上,从东源村井中逃出,方才摆脱百丈山神追杀。

司马头陀为怀海相看寺址的史实,元代承直郎、国子博士黄溍《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天下师表阁记》一文中有如下记载:

“菩提达磨大师后八叶,有大比丘,居洪之百丈山,人称之曰百丈禅师,今天子始命,因其旧谥大智觉照者,加以弘宗妙行之号。寺以寿圣名,则故额也。山去郡治三百里,其未置寺时,林壑深阻,岩径峭绝,樵苏之迹所不通。有司马头陀者,善为宫宅地形之术,睹其山势斗拔与夫冈峦首尾之起伏,知为吉壤,所留钤记有曰:‘法王居之,天下师表’。”

(奉新百丈寺)

由此可见,原百丈寺址即为司马头陀所选,百丈寺“天下师表阁”之名亦源自司马头陀钤记。今百丈山有司马石,会埠镇有马投潭、司马井、头陀山、头陀寺等遗迹,均因司马头陀而得名。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古迹第26页载:

“马投潭在县西中会村,源出百丈,流注于潭。又名司马井,其井在县西六十里头陀寺后。相传唐司马头陀精地理,为百丈大智师卜今寺址,嘱云:‘俟我出千里外始开基,不然于我不利。’言讫辞去。翌日遂开基,变怪百出,师不为动,怪逐头陀至中会村,知不免,乃赴水没,头陀有仙术,遂逆流而上,从井出焉。”

司马头陀第二次至百丈寺拜见怀海禅师,其目的是为沩山选主人。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记载了怀海弟子灵祐与沩山的机缘:

“司马头陀自湖南来,谓丈曰:‘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所居之处。’丈曰:‘老僧住得否?’陀曰:‘非和尚所居。’丈曰:‘何也?’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徒不盈千。’丈曰:‘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陀曰:‘待历观之。’时华林觉为第一座,丈令侍者请至。问曰:‘此人如何?’陀请謦欬一声,行数步。陀曰:‘不可。’丈又令唤师,师时为典座。陀一见乃曰:‘此正是沩山主人也。’丈是夜召师入室,嘱曰:‘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而华林闻之曰:‘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丈曰:‘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即指净瓶问曰:‘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林曰:‘不可唤作木揬也。’丈乃问师,师踢倒净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输却山子也!’师遂住焉。”

这段史实明末清初释弘赞《沩山警策句释记》中也有类似记载,两则材料所记相似。由此可见,沩山胜境亦系司马头陀所选。唐元和末年(820),灵祐前往湖南宁乡沩山驻锡。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载:

“是山峭绝,夐无人烟。师猿猱为伍,橡栗充食。山下居民稍稍知之,帅众共营梵宇。连率李景让奏号同庆寺,相国裴公休尝咨玄奥,由是天下禅学若辐凑焉。”

此后,灵祐在沩山大畅宗风,弟子云集,并且与弟子仰山慧寂师徒倡和,共创沩仰宗,成为禅宗“一花开五叶”中最早成名的一叶。

(宁乡密印寺)

唐元和初(806),司马头陀云游到建昌(今永修)云居山之南的瑶田村,为道容禅师选好了一处宝地。民国年间岑学吕《云居山志》卷7第71页收录了南宋绍定六年(1233)承节郎张大猷《云居开山缘起记》一文云:

“唐宪宗元和初,司头头陀至云山之南曰瑶田,见道容禅师,谓容曰:‘吾自南岳来寻此山,凡十五载。今获胜地,愿与禅师阐扬佛教。’是夜梦五神人来曰:‘求珠当入九重之渊,获宝必登高仞之巅。上十里许,山水奇胜,真方外之金汤,法门之带砺也。’黎明,头陀命樵人开道,与容登山。有白鹿衔花前导,自横岭折而北数百步,地平如掌,湖澄如镜,峦岫环列如屏障。忽见五神人现前,语曰:‘此山乃弟子眷属所居,弟子受佛记嘱,今愿舍此续佛慧命。’容领诺,随即其地治基建寺,曰龙昌。后三日,复见五神人现前,容问曰:‘舍此何适?’五神人曰:‘后山枯木可居也。’容一日往谢之,五神人果从枯榧树中出,容问安乐否?五神人曰:‘弟子举族安乐。’由是山遂得安乐之名。僖宗中和三年,弘觉禅师道膺入山,开堂演法,常有五老人来听。一日,弘觉问曰:‘公何人?’对曰:‘山前檀越。’言讫而行。弘觉异之,令人观其何往,到山侧小池,跃入其中,遂不复见。至今人呼为五龙潭。宋祥符中,赐额真如院,有仁宗飞白书。”

此文生动而详尽地记述了司马头陀为道容禅师选定龙昌寺(即真如禅院)址的全过程。大抵名山胜地多灵异,云居山的“五神人”主动舍地与百丈山神追杀司马头陀泄露天机,两个故事情节迥然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永修真如寺)

司马头陀在外云游多年,他原挂单的永安寺寺小地偏,宗风难振,为此,他曾为另建寺院选择寺址。他在黄龙山中选定了一处五虎出洞的平阳地方,并留钤云:“地禀三山之秀气,接六八之精华,当兆四十八代禅师。”他去世后,唐乾宁二年(895),超慧禅师至此观止而言曰:“凝三山之灵秀,蓄九泉之源流,九关十三锁,真佛境也。”乃创建黄龙寺,未及寺成,僧侣云集,宗风广被,宋真宗敕赐“黄龙大崇恩禅院”匾额。宋治平二年(1065),洪州太守程公孟敦请临济宗名僧慧南禅师入主崇恩院,创立黄龙宗,声名大振,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七派之一。

(修水黄龙寺)

宜春慈化寺有一座圆圆的山顶,恰似行脚僧人头顶上戴的斗笠,当地人把它叫做僧帽山。相传司马头陀有一天来到慈化,见南泉山古木参天,山色秀丽,紫气常绕,便道:“如此胜地,必有法门龙象出世,在此弘法布道。”

当地有个颇有名气的风水师听说来了个和尚,讲这里日后会出高僧。他跑来对司马头陀说:“我看此地必有帝王出世。”司马头陀笑了笑说:“我们何不在瓦缸内放一顶草帽,盖上盖子。如果缸内草帽变成龙帽,算你赢;若是缸内草帽变成僧帽,就是我赢。”风水师默然同意,并手持法器,围着缸四周走动,口中念念有词。约过了半个时辰,风水师突然大喝一声:“请!”话音刚落,人们早已迫不及待地将盖打开,只见一顶圆圆的僧帽在里面闪闪发光,风水师一看,满脸羞愧,只得向司马头陀抱拳作礼而去。

司马头陀遂对众人说一偈云:“南山有个七星嶂,亥脉宜丙向面前。峰秀似悬幡,佛祖不为难。”随手将僧帽一挥,落在山楚村的一块平地,化作了一座山。宋政和五年(1115),普庵禅师出生时,邻居见其室祥光烛天,继而莲生道周,或现阡陌。众人异之,原来是大师降生。由此大家才知祥光莲瑞为佛圣之征,亦想起唐时司马头陀所说的话,普庵禅师果应期而出。

(宜春慈化寺)

司马头陀相地之后所留下的钤记总是那么形象准确,人们无不信服。元代释大欣《蒲室集》卷九《龙兴路新建县双峰寺记》载,新建石鼻(今属安义)有一座双峰寺,其寺址亦系司马头陀所选,钤其地云:“石鼻双峰,如鼓如钟。匪公匪侯,梵王之宫。”头陀的意思是:这里两座山峰,既像鼓,又像钟,地形奇特,是一块宝地。虽说是宝地,但却出不了公侯显宦,只适宜建寺院。双峰寺建成之后,曾经香火旺盛,果然成为一方名刹,今不存。

《云居山新志》载:“传师于奉新百丈山为大智怀海禅师勘选寿藏地址时圆寂,遂葬其地。怀海禅师并为师立祠供祀,祠横匾曰‘神眼头陀‘,联云:‘生寄黄龙,死归百丈。’师之字号、生卒年及其他事迹均已失考。”

(奉新怀海塔院)

《云居山新志》说司马头陀是为怀海禅师勘选寿藏地址时圆寂的,可见怀海禅师的寿藏之地大宝胜轮塔院亦系司马头陀所选;怀海禅师既作偈吊之,可见他圆寂的时间比怀海禅师更早;怀海禅师圆寂于唐元和九年(814)正月十七日,司马头陀圆寂的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安葬的具体地点亦无从知晓,一生为人选地无数,却不知将自己遗骸置于何地,这也许就是所有堪舆大师的宿命吧!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