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宋埠镇青湖村居住着解氏家族,他们分居于青湖村的上保和中保两个自然村。青湖原名清湖,因位于南潦河南岸一清水湖旁而得名,清代以前隶建康乡(今干洲镇冈前村)管辖,民国以后因地缘关系划归宋埠镇管辖。解氏家族系青湖村最大家族,现有人口千余人,其迁徙源流及其发展情况究竟如何?我不敢妄说。今受该村解友光先生之托,拜读该族民国三十八年(1949)仲春月《清湖解氏重修宗谱》之后,结合相关史料,将其受姓始祖及迁徙源流情况梳理如下:
据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和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等典籍记载,解氏出于姬姓,历史悠久。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姬昌之子姬发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是为周武王。周武王姬发传弟姬诵,是为周成王。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叔虞于唐(今山西省曲沃),叔虞遂为唐国国君,故称唐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姬燮继位,姬燮迁都晋邑(今山西省太原),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唐叔虞的另一子姬良被封于解邑(今山西省临晋县解城),遂以封邑为氏,称解良,系解姓得姓始祖。
展读《清湖解氏重修宗谱》,所收上保、中保两村谱序十余篇,以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所撰为最早,以26世裔孙解士凯、28世裔孙解胜显、解显成、解晖显同撰《上保清湖解氏解氏宗谱源流总序》为最全面,其中有云:
“原我解氏世传,查对吉水缙公序,其系出于晋大夫弧公,食采于解,以解为氏,一时扬公、张公皆显于晋,此平阳所由称也。后耻于事秦而多散处,不事汉高而多隐沦。”
由上文可知,关于解氏渊源,清湖解氏均以明代吉水解缙所撰序言为准,所称“晋大夫弧公”,实为晋国大夫解狐。解狐(?-前570),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县东冀里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
“解狐荐其仇于简主以为相,其仇以为且幸释己也,乃因往拜谢。狐乃引弓迎而射之,曰:‘夫荐汝,公也,以汝能当之也;夫仇汝,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之,故拥汝于吾君,故私怨不入公门。’”
上述引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解狐荐仇”的故事,韩非主张“私怨不入公门”,他写“解狐荐仇”的故事,正是为了弘扬“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观点,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时经常提及的典型案例。
总序说“其系出于晋大夫弧公,食采于解,以解为氏,一时扬公、张公皆显于晋,此平阳所由称也”,可证解狐系解良之后;“食采于解,以解为氏”,“解”是地名,春秋时属冀州之平阳,此即解氏郡望称“平阳世家”之缘由;说“一时扬公、张公皆显于晋”,可见解狐后裔解扬、解张均在晋国身居显位。
解扬,字子虎,原籍晋国霍邑(今山西霍州),故人称霍虎。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能言善辩,聪明过人。史载有“解扬守信”的故事。《左传·宣公十五年》载: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解扬受命于晋君出使宋国,半路被楚庄王所获。楚庄王欲借其口摧垮宋人守城的意志。对于以完成君命为己任的解扬,这里存在两个失信的可能:一、无法完成使命失信于君;二、遂楚人心愿欺骗宋人,此不但失信,更是失节了。这场变故无疑是对解扬人格的考验。楚王欲以“厚赂之”达到“交换”的目的,这是把解扬的“信”物质化了。此举当为忠义之士所不耻,一句“不许”,表明了解扬在物质诱惑面前的操守,言简意赅,掷地有声,但随后的“三而许之”,不得不令人一头雾水了。这里,情节有了起伏,悬念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解扬将计就计,利用楚人的粗疏,直传君命!这种冒险之举,充分表现了解扬的智慧,在几乎无法完成使命的困境中,巧妙地把楚王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是大智,也是大勇,而其智勇均是以他的人格与信念为依托的。
解张,字张侯,晋国大夫。曾在齐晋鞌之战中为郤克驾驭战车。晋文公重耳流亡过程中,介子推曾割股为其充饥。晋文公重耳即将回国登上王位时,介子推因有从亡人员争功,耻与之为伍,遂隐居不出。解张系介子推邻居,听说之后为其鸣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书信的大概意思是:“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晋文公重耳看书信后,心中不安,乃寻介子推,然介子推已经隐于山中。为逼介子推下山领赏,以洗刷自己的忘恩之责,重耳竟然下令焚山,但是,介子推宁死不愿下山求赏,最后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节操。重耳下令从此年后,这一天不准生火,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清明节)的由来。解张想办好事,结果事与愿违,这便是解张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解氏族人“耻于事秦而多散处”,史料未见解氏有出仕现象,但已开始由平阳散处各地。秦朝灭亡后,解氏后裔仍“不事汉高,而多隐沦”。解氏子孙何时才开始出仕显扬的呢?总序中说到:
“及汉文帝时,彪公位侍中,祈公位仆射。至万年公而散徙敦煌,宗明、光、胜、恭涉诸公等或为司隶,或膺侯封,或受都尉、御史、相史,职位攸分。及汉魏间,梁邹侯武功吏治考绩称奇,晋世系公刺史雍州,清声洁己,去兹陇右,著族济南。传及澈公、舆公,声名卓卓。至修公为渤海太守,政绩为天下第一。式成公封将军,而护军称奇;爰及沂公,仕后秦,震公父子仕燕,叔谦公为一时高士,事具《南史》;观占公位至尚书,夙擅才华,天嘏公都督于魏;忠鲠公司空于周。”
上文根据解缙谱序列述了自汉及唐诸多显宦:汉文帝时,解彪曾任侍中,解祈曾官仆射,解宗明、解光、解胜、解恭涉等均曾出仕,然正史查不到,盖因职位较低之故。唐代房玄龄等著《晋书》列传第三十有解系传云:
“解系,字少连,济南著人也。父修,魏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绩为天下第一。武帝受禅,封梁邹侯。系及二弟结、育并清身洁己,甚得声誉。……后辟公府掾,历中书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豫州刺史,迁尚书,出为雍州刺史、扬烈将军、西戎校尉、假节。……伦、秀谮之,系坐免官,以白衣还第,阖门自守。及张华、裴頠之被诛也,伦、秀以宿憾收系兄弟。梁王肜救系等,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肜苦争之不得,遂害之,并戮其妻子。……结弟育,字稚连,名亚二兄。历公府掾、太子洗马、尚书郎、卫军长史、弘农太守,与二兄俱被害,妻子徙边。”
上文所述解修,曾任魏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绩为天下第一,武帝受禅,封梁邹侯。总序将梁邹侯解修分割为二人,且称“修公为渤海太守”,显然是错的,当以正史为准。解修所生三子解系、解结、解育均十分优秀,居住于济南,故总序有“晋世系公刺史雍州,清声洁己,去兹陇右,著族济南”之说,但三子均“为奸邪所疾,无罪横戮,冤痛已甚”。
总序中还述及南北朝时曾经出仕或显赫一时的解姓人物有解式成、解沂、解震、解叔谦、解观占、解天嘏、解忠鲠等,然因朝代更迭频繁,正史多难稽考。紧接着传到唐代的解琬:
“传至唐世琬公,任沧州刺史,为政知大体,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其子讳隐公,官于蕲,即寓于蕲。迨后徙洪都,分吉水,迁永丰,传临江,派衍甚多,此皆缙公谱序内载。”
解琬是吉水解氏和清湖解氏二支族谱中都认可的先祖,是一位承先启后的至关重要的人物。《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解琬传》载:
“解琬,魏州元城人。举幽素科,中之,调新政尉。后自成都丞奏事称旨,躐除监察御史,以丧免。武后顾琬习边事,迫追西抚羌夷,琬因乞终丧,后嘉许之,诏服除赴屯。迁侍御史,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以功擢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西域安抚使。琬与郭元振善,宗楚客恶之,左授沧州刺史。为政引大体,部人顺附。景龙中,迁御史大夫,兼朔方行军大总管。前后乘边积二十年,大抵务农习战,多为长利,华虏安之。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料三城兵,省其戍十万人。改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济南县男。以老丐骸骨,不待报辄去,优诏以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准品给全禄,玺书劳问。会吐番骚边,复召授左散骑常侍,诏与虏定经界,因谐辑十姓降户。琬建言吐蕃不可以信约,请调兵十万屯秦、渭间,防遏其奸。是冬,吐蕃果入寇,为秦渭兵击走之。俄复请老,不许,迁太子宾客。年八十余,开元五年,终同州刺史。”
《解琬传》中只有这么多文字,并未述及其婚娶和生养情况,而清湖解氏总序中却有“其子讳隐公,官于蕲,即寓于蕲。迨后徙洪都,分吉水,迁永丰,传临江,派衍甚多,此皆缙公谱序内载”的说法。考吉水《解氏族谱》所载解缙《解氏族谱题辞》、《重修解氏族谱序》、《吉水解氏族谱序》以及《解氏世系歌》4篇文章,均未认定解隐系解琬之子,而总序竟然直接肯定了解隐系解琬之子,这显然系主观臆断,不足为据。但有一点可以认定:吉水解氏系解琬后裔,其一世祖为解隐,但不能确定系解琬多少代裔孙;清湖解氏亦系解琬后裔,其一世祖为解钱,也不能确定系解琬多少代裔孙。
从《解琬传》可知,解琬终于开元五年(717),享“年八十余”即至少有81岁,可见他生于唐贞观十一年(637);从吉水《解氏族谱》可知,解隐生于唐万岁通天丙申(696),殁于唐广德癸卯(763),享年68岁;解琬比解隐长59岁,解隐最大可能系解琬之孙,这只是推测,并无史实依据,故解缙亦未敢轻下结论。总序最后还说到:
“惟我清湖钱祖生唐季,后晋天福年间,为荆南镇抚使,赘海昏曾学士女,解任后往来海昏,见清湖山水之胜,因卜居焉。奉新原属海昏地,此其所以为始祖也。生二子,长十五公,居南岸,今不可考;幼十六公,居北岸,即为今上保之基。迨至元末明初,不无兴废之殊,多有舍故土而迁异地者,惟我十五世祖学渊公、学清公、学源公、学海公与天井堂汝淋公、汉涼公等,不以时艰而贰志,不以势险而异心,笃守故土,敦诗书以启后贤,故斯时琦公登洪武庚午科亚魁,任楚军民教授,与吉水缙公并驰名于一时。”
由上文及族谱中相关内容介绍可知,解钱,字鲸文,号九圜,一号清湖,洪都(今南昌)人。生于唐末(907),成年后做了海昏曾学士的上门女婿,奉新古属海昏县辖地,此时虽已是独立的新吴县,但有时也会将新吴称海昏,曾学士是否系新吴人?我们已无从考究。解钱在后晋天福年间,即在29-36岁之间出任荆南镇抚使,“解任后往来海昏之地,见清湖山水之胜,因卜居焉”,后晋天福年号起止时间为936-943,前后仅7个年头,可见解钱任职的时间并不长,后晋天福八年即南唐保大元年(943),该年新吴改名奉新。解钱极有可能在此前后卜居奉新建康乡清湖,成为清湖解氏一世祖。解钱生于唐末(907),他比解琬小270岁,按平均30年一代计算,这其间达9代之多。
解钱生二子,长青云,字不详,行十五,其后裔传至第十四世而断;幼青简,字圣可,行十六,至元末,其后裔多有为躲避战乱而分徙各地者,只有第十五世裔孙解学渊、解学清、解学源、解学海和天井堂支的解汝淋、解汉凉等人“不以时艰而贰志,不以势险而异心,笃守故土,敦诗书以启后贤”,终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解汉凉次子解琦登庚午科(1390)江西全省乡试亚魁即第七名,出任湖广军民指挥使司教授,即楚地土司管辖地区的一名教育行政主管官员,而此时吉水的解缙已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高中进士,累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清湖谱称“与吉水缙公并驰名于一时”,有言过其实之嫌,二人职位高低与名气大小自不可相提并论。青简后裔现分居于中保、上保各地,耕读传家,人财兴旺,贤哲挺生,代有闻人,不胜枚举,现任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副厅级)解鸳即其后裔。平阳解氏徙居宋埠清湖已历1080年,迄今已传39世,方兴未艾,前景无可限量!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