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晓?奉新有人曾在伟人邓小平老家做过官...
转载
方璜于 2023/04/16 08:44:5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46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樊明芳
4月10月,奉新县博物馆许彬彬馆长问我:“清朝时奉新是否有一位叫刘有仪的人任过四川广安知州?”我答:“广安是当代伟人邓小平故里,刘有仪其人我在《奉新古代人物》一书中写过,但具体情形尚需考证。”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1人物4应例第61页载:
“刘有仪,字象卿,号碧溪,念拔子,法城乡人。任四川广安州知州,历署华阳、安岳等县知县,酉阳、卬州、直隶州知州。所至有声,以年老致仕,士民感其恩,众建留鹤园并田租三十担,攀留宾城,年七十七卒于蜀。”由此可知,刘有仪,字象卿,号碧溪,刘念拔之子,奉新县法城乡(今会埠镇)稻田村东田人,他的确曾任四川广安知州等职。关于他的父亲刘念拔,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1人物4应例第58页有如下记载:“刘念拔,字超然,号笛楼,晚号铁楼,曰璟子,投效云南为盐井渡尉,调办九龙江军营粮务,管理军需局销算,内艰,服阙,调补直隶保定府经历,历任广昌、安肃、雄县、苏州事,所莅多烦剧,念拔捐资办差,不扰户口。又兴水利,建书院,士民咸利赖之。擢顺天东路同知。嘉庆元年与千叟宴,赐以寿杖、玉如意、朝珠十三种,念拔有诗纪恩,时年七十,以病假回里卒。”由此可知,刘有仪之父刘念拔,字超然,号笛楼,历任云南盐井渡尉、九龙江军营粮务、直隶保定府经历,还在广昌、安肃、雄县、苏州任过职,因考绩优异而擢任顺天东路同知。嘉庆元年(1796),他应邀参加乾隆皇帝在京举办的千叟宴,还受到过赏赐。可见刘有仪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是一位典型的官二代。综合光绪版《广安州志》“名宦志”和“侨寓志”相关内容可知,刘有仪,字碧溪,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人,监生。自嘉庆八年(1803)起,辗转巴蜀各地,先后担任过安岳、温江、蓬溪等地知县,他每至一地,兴文教,除积弊,多有善政。嘉庆十六年(1811),刘有仪升任广安第40任知州。此时的广安州因遭受白莲教连年战火的破坏,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刘有仪下车伊始,首重教育,他担心渠江书院校址低下,容易进水,便将前院校舍加高3尺4寸,增加5级台阶,后院校舍加高5尺6寸,增加7级台阶;重建堂室头门10余间,两廊各10余间,课亭2座,周边用砖墙围砌,极大地改善了书院环境。嘉庆二十三年(1818),刘有仪捐钱500串(每串1000文),在城内文明街桂花井(今厚街附近)购得一块好地,倡议城中士绅捐修义学,得到士绅积极响应,义学建成后仍以明代大儒吴伯通讲学的甘棠书院命名,书院共有讲堂4间,东西学舍各10余间;又在后院高敞处兴建堂舍,作为知州讲学训示之所。此后,他又将城西的武庙续修完毕,将文昌宫迁移到甘棠书院旧址,前建乐楼,上立奎星阁;重修城隍庙后殿,用公田租息收养年老孤贫,续修《广安州志》。这年冬天,刘有仪被调到阳安(今简阳)代理知县,很快又因政绩突出被举荐,得到嘉庆皇帝召见,命他仍回广安担任知州。回广安后,刘有仪在城南中桥夏家坝购买公田二处,每年收谷租200石,用来补修衙署右边的花厅和西侧的倚翠轩;又在杨柳溪购置学田,年收租谷24石6斗,作为渠江书院办学经费。道光元年(1821),刘有仪又主持修建了南门内火神庙,上盖亭檐,两廊建有乐楼。刘有仪任广安知州30年,他“明吏治,多善政”,对广安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受士绅百姓拥戴。道光二十年(1840),刘有仪不知因何故得罪了何人,被人诬告到素有“铁御史”之称的陈光亨处,说刘有仪“因筹办军需,修筑城垣,滥行科派,并令富户报捐耆老,收受白役规礼,与吏目索贿分肥,又收生监为门生等款”。陈光亨一向疾恶如仇,不问青红皂白,立即将四川广安知州刘有仪、内江知县吴勤邦以“贪酷殃民,声名狼藉”为由,向朝廷上了《奏参四川州县贪酷殃民请饬查以肃吏治折》,道光帝御批:“令成都将军、代理四川总督廉敬到任后,即刻详细查明,据实禀奏。”代理四川总督廉敬到任后,对陈光亨参奏之事进行了调查,然后上报朝廷。道光二十二年(1842),朝廷发布对广安知州刘有仪和内江知县吴勤邦的调查处理结果:“广安知州刘有仪因筹办军需,修筑城垣,滥行科派,并令富户报捐耆老,收受白役规礼,与吏目索贿分肥,又收生监为门生等款,或查无其事,或系循照旧章办理,该员尚无贪酷殃民情事,惟刘有仪年力实已衰迈,难膺民社,着即勒令休致。吴勤邦另案革职,着毋庸议。” 刘有仪被参之事虽查无实据,但朝廷还是以刘有仪“年力实已衰迈,难膺民社”为由,勒令其退休。清朝时,文官一般可做到70岁退休。刘有仪估计是因为达到70岁仍未请退,有“贪恋权力”之嫌,故监察御史有权直接参奏弹劾。刘有仪自嘉庆八年(1803)任安岳知县起,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罢官时止,他在巴蜀做官近40年。广安士绅百姓感怀他平日的善政恩德,盛情挽留,坚决不让他回籍,专门集资在城内北仓沟修建了一座“留鹤园”供他寓居养老,又在观塘购买田产,用租税供养其生活,刘有仪成为地地道道的广安人,把一生都无怨无悔地献给了广安,夫妇俩死后都安葬在留鹤园。民国三十五年(1946),广安人为纪念他的事迹,特将县城原来的横街命名为“有仪路”,足见刘有仪在广安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刘有仪擅长书法,尤其喜爱题写摩崖石刻,四川各地遗留其题刻甚多。广安“萃屏公园”(邓小平题)老鹰岩,迄今仍保留有一处“云峤”题刻,上款为“大清嘉庆癸酉年春中浣”,下款为“安汉刺史南昌刘有仪书”。题刻为方形浅龛,宽6.8米,高2.7米。《广安州志》载:“老鹰岩,州西一里连大维山,州治后石壁上有云峤二大字。”可见该题刻系广安知州刘有仪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春季某月中旬所书,“安汉”系广安古名;“云峤”即“员峤”,古代神话中的仙山名,赞老鹰岩风景秀丽,有如仙境。今广安区老城平桥(又称志喜桥)西溪河右侧的峡谷崖壁上,保存有“碧汉层虹”摩崖题刻,该题刻刻于崖壁浅龛内,龛宽6米,高1.5米,字径1.2米,前款“大清道光三年六月”,后款“广安州牧南昌刘有仪题书,邓元顺、邓芝恒、陈名山、谢贤朝、涂宪贤、杨开泰、王孝忠等捐修”。书法苍劲有力,落款清晰明确,现已列为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宣统版《广安州志》“金石志”载:“志喜桥石刻在州南五里志喜桥右崖上,绝壁横刻碧汉层虹四大字,嘉庆二十年知州刘有仪题,又碑刻志喜桥三字。”依此来看,该题刻应为时任广安知州刘有仪于嘉庆二十年(1815)题写,道光三年(1823)六月,由士绅捐资请石匠刻于志喜桥右侧山崖上。“碧汉”指银河,此喻西溪河;“层虹”指彩虹,此喻横跨于西溪河上的志喜桥。刘有仪除工书外,还善画,尤好画芭蕉。《益州书画录续编》评价刘有仪“工书画,尤善画芭蕉,生动有力”。今人收藏了一幅刘有仪画的芭蕉立轴,左上角有题画诗云:“破叶残茎不自持,一株犹挺岁寒姿。同心赖有潇湘友,伴我冰霜凛冽时。”落款是“蛰囗老人刘有仪作”,无时间和钤印。该画系水墨画立轴,只画一株“破叶残茎”的芭蕉,根部饰以兰花草,构图简洁明快,其寓意从题画诗中可以看出:画家以芭蕉自况,虽然已是“不自持”的“破叶残茎”,但仍然挺着不畏岁寒的松柏之姿;作者表示要像“潇湘”(竹)那样, 即使面临凛冽的“冰霜”,也要坚忍不拔,宁折不弯。诗画合一,竟然表现出作者高洁的志趣和坚毅的品格。请联系:1387054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