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革命何须怕断头
下乡采访,一位老者告诉我,罗市镇的巴源村有一位青年叫兰铨裕,他18岁就参加革命,后被当地民团杀害。带着这条线索,我采访了巴源村的退伍军人喻业吉。在他的讲述中,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兰铨裕烈士为革命赴汤蹈火、短暂而又炽热的一生。
据了解,兰铨裕是奉新西塔人,家中有六兄弟,他排行老三。7岁时父母把他卖到了罗坊巴源一农户做崽,随后在巴源村长大。查阅《江西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上记载:“兰铨裕,籍贯:奉新,年龄:18岁,1931年参加革命,职务:赤卫军战士,牺牲时间地点:1933年被民团杀害于长坪木马树下 。从记载上可以看出,罗坊牺牲的32位烈士中他的年龄最小,正是青春年华。
兰铨裕烈士的老居遗址:巴源村兰家
巴源这块红色的沃土,从大革命时期开始,前后走出田寿修、李拥栏、周思崇、罗运寿等革命前辈,他们在轰轰烈烈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前仆后继,出生入死,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兰铨裕这个年仅18岁的青年,就是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参加革命,与年龄相仿的周思崇等青年一起担任赤卫队战士,在罗坊、甘坊、金洞、西塔、长坪等地开展革命斗争活动。
1931年,兰铨裕和周思崇在田寿修的介绍下先后参加赤卫军队伍。他们都是巴源村一条坑里的人,相邻相亲,年龄差不多大,平时也有过不少的接触,知根知底。这年秋季,田寿修接到上级的任务,有两位红军伤员从高安转移到巴源村的“三叉岭”临时红军医院治疗。当天深夜,田寿修组织周思崇、罗运寿、李拥栏、兰铨裕等人带上用竹床自制的担架,翻过巴源的“桐子岭”山峰到达高安,来回二十多里山路,将两位伤员抬回到巴源“三叉岭”红军医院养伤治疗。这处临时“红军医院”至今还有遗址存在。
1932年11月,省委委员傅秋涛来到修铜宜奉检查指导工作。奉新县委组织罗坊以上的赤卫军战士,化装成商贩、车夫、甚至乞讨,沿途警戒暗中保护傅秋涛的工作安全,兰铨裕就参加了这次活动。由于兰铨裕出生在西塔,对该地的环境、老乡熟悉,组织上曾多次派他去西塔、金洞传递情报,每次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1933年春节过后,兰铨裕去西塔以看望患病的兄长为由,在金洞联络点取回秘密文件途经长坪时被当地民团拦截,怀疑其身份进行搜身检查,他迅速把文件掐成纸团吞入腹中,兰铨裕寡不敌众,一伙民团相拥而上把他按倒在地,不幸落入敌人的魔掌。在关押期间受尽了酷刑,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他用年青的生命保护了党的秘密,不久被民团杀害于长坪村的木马树下。
5月1日早上六时许,笔者踦上摩托,驱车近50公里直奔西塔长坪村。进入长坪村时,路上邂逅该村支委陈后炳,我说明来意,他非常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长坪村属西塔乡一个偏避的村,毗邻甘坊乡的金洞。全村127户,人口437人,“木马树下”是该村的一个地名。该村四面环山,山峰高耸,地形险要。
长坪村支委陈后炳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1929年9月,百丈村的夏福来等人加入党组织后就经常在百丈、西塔、茶坑、长坪、金洞一带用土炮、鸟铳、梭镖和当地的民团进行斗争,给民团以沉重的打击。斗争中,有赤卫军战士、游击队员、交通员被国民党民团杀害,殷红的鲜血把西塔这块沃土染红。
据了解,兰铨裕还有一个兄长也参加了革命,但至今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和有关证据,他的六个兄弟都已离世,后续无人,已成绝户。年仅18岁的他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诠释了“满天风雨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他壮烈牺牲的地址笔者已经证实,但他的遗骸却无法寻找,忠魂难回故里,留下深深的遗憾。
长坪村木马树下绵延不绝、地形险要的山峰
站在长坪的木马树下,凝望着崇山峻岭,层层叠叠,绵延不绝。我想,这正是无数革命先烈忠魂的化身,是那样的伟岸而又挺拨,遒劲而又隽秀。他们与山岳同在,与祖国同在,与阳光同明媚,与鲜花同娇艳;他们在我们心中永远存在,忠魂不死,万古千秋。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