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曾有一所九贤书院,你可知是哪九位重要人物...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曾有一所九贤书院,你可知是哪九位重要人物...

转载 徐璐2023/05/23 08:49:1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26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九贤书院的历史渊源

樊明芳

古代书院的功能一般有两个:它首先是生童读书的地方,其次它也是供奉对本地有特殊贡献的名宦贤达的地方。由此看来,书院首先是一种教育机构,同时也兼有祠庙的性质。奉新古代有一所九贤书院,它便是具有这种功能的民办官助的一种特殊教育机构。
九贤书院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它最早名叫三贤祠或三贤书院。康熙版《奉新县志》卷11第25页载:
“三贤书院在县治北门外宝云寺之西。宋代周敦颐、苏轼、黄庭坚三人曾寓迹于此,县令李兼尝祀于庙学。至元末,邑人邓谦亨为建三贤祠于县治之北宝云寺之西,欧阳玄为之记。”
由此可知:宋代周敦颐任分宁(今修水)县主簿时到过奉新,苏轼到筠州(今高安)探望其弟苏轼时途经奉新,黄庭坚系分宁(今修水)双井人,前往省会南昌必经奉新,三人均为当时名士,故奉新县令李兼将他们三人奉祀于孔庙学宫之内,称三贤祠。元至元五年(1339),县人邓谦亨将三贤祠迁到县治北门外的宝云寺之西,改称三贤书院,请一代宗师欧阳玄作《三贤书院记》,开篇有云:
“洪之奉新三贤书院者,舂陵周元公、眉山苏文忠公、修川黄文节公之祠也。邑庠旧祠三贤,以元公尝仕修川,黄文节公实修川人,苏文忠公南行,弟文定公谪官筠州,因省其弟过洪州之筠,奉新为邑,盖有三贤辙迹焉,故邑人慕而祠之。孔子之宫更兵祠废,世儒邓公谦亨久欲复之未兴,后至元五年己卯,有旨禁民为莲社,其祠宇听民请射为业。有堂名种德,适迩邓氏居,谦亨与伯子杞谋,遂入辞于官,请以为三贤书院,有司许之,乃撤故益新,加以补葺,中为先圣宴居,别室为三贤祠,一如其它书院制,既而讲授肄习悉循其规,于是割田若干,岁入得粟数百石,以备圣贤飨祀、师生廪膳之资。他日其季子梓宰邑安化,道浏上,将父兄命,具书院颠末谒玄为之记。”
欧阳玄在文中补充说明了三贤与奉新的关系,叙述了奉新世儒邓谦亨与其长子邓杞捐资将其住所旁的种德堂改建为三贤书院以及“割田若干”“以备圣贤飨祀、师生廪膳之资”的事迹,交待了欧阳玄为之作记的机缘。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奉新知县冯烶改建广仁仓于县仪门之右,以旧仓仪门左隙地重行鼎建书院,且谓“有宾不可无主”,增祀宋代奉新县令杨万里,改称四贤书院,并自撰《四贤书院记》,开篇云:
“奉新旧有三贤书院,在宝云寺西,实始宋李令兼以周濂溪、苏东坡、黄山谷三先生尝过化焉而祠之学宫。至元而邑人邓谦亨始创为书院,嗣是兴圮不常。冯子初下车,则思改之,顾事未易就。逾五年,会改建广仁仓于县仪门内,而旧仓仪门左尚余隙地……遂建厅三楹,翼以耳房,以正三贤之位。既思邑祀三贤,徒以濂溪簿分宁、山谷居分宁、东坡访子由于筠州,皆取道奉新,一时逆旅,非有居官得民之实。而宋之贤令,其以居官得民显者,无如杨诚斋先生,而先生之道德、节义、文章,足以方驾三贤而无愧。三贤有书院,而诚斋无专祠,仅以名宦类祠学宫,得乎?若宾三贤而配以诚斋之贤主人,于礼为适,遂匾其门曰四贤书院。”
冯烶记文交待了将三贤书院迁址于县治东门外三十步并更名为四贤书院的原由,三贤虽曾寓迹奉新,但毕竟还是奉新的宾客,并无“居官得民之实”,而真正“以居官得民显者”没有谁比得上杨万里,他曾任奉新县令,他的道德、节义、文章“足以方驾三贤而无愧”,正是因为如此,故有冯烶由祀三贤而增为四贤之举,此即四贤书院之由来。
清顺治八年(1651),奉新知县胡以温因县治北原有合祀宋代奉新县令沈云举、高南寿的二令尹祠和县治东原有合祀明代官员周宪、吴一贯的忠烈祠都倒塌了,便将原位于县治东门外三十步的四贤书院改祀八贤于一堂。顺治十三年(1656),因有廖氏后裔明经廖云衿、秀才廖文茵等请求将其始祖宋代名宦廖择增祀于书院之内,奉新知县万物育将此请求交由学宫讨论。据2009年12月《奉新廖氏合族总谱》卷6·文迹篇第2291页收入的教谕汤嘉年、训导程良佐出具的《从善公崇祀九贤书院看语》云:
“看得宋名宦令尹讳择廖老先生:卓荦楚材,循良宋令。学并四贤,功媲二尹。出处殊时,后先合辙。建化桥以登胥溺,家季子以慰扳留。九年顾复,入人深矣。百代歌思,垂德远焉。由一本而椒聊渐衍,分三族而瓜瓞益蕃。沈高利赖一时,廖令功存奕世。祔众宰父以享祀,公道攸彰;合诸贤烈以荐馨,舆言罔间。且俯视仰观庙貌,弗烦他构;牲牷酒醴俎豆,不必另陈。昔以其福佑民人者,食报于其子孙;今仍以食报子孙者,福佑于其民人。查与往例相符,允宜加隆禋祀。”
知县万物育见到教谕汤嘉年和训导程良佐出具的看语后,批准了增祀廖择于书院之内的请求,并将书院更名九贤书院,他还亲自撰写了《九贤书院记》,其中有云:
“丙申春月,廖裔明经云衿、士文茵有求其始祖宋名宦令尹讳择合祀,余颁议于学宫,学博汤君、善卿程君、虞臣旁搜志籍,博稽公论,咸称廖令爱民建梁,本于道德、文章、节义、事功,质之诸贤不多让,宜进公同飨,以报盛德。余稽先生膺登甲第,服官宣德,学问渊源,直升舂陵之堂,中立无回护,与元祐众正汇征眉山玉局乐得同道,修川绣错,咫尺玄亭,轮蹄所经,赋诗赠缟,若杨若沈,皆继续绾符,共莅斯土,流风善政不谋而合,致身敬事成仁取义,心源若揭,以俟吴、周,不较若画一乎!”
(九贤书院和梯云集图)
通过以上相关史料和几篇记文,我们基本上了解了九贤书院供奉的分别是宋代的廖择、周敦颐、苏轼、黄庭坚、杨万里、沈云举、高南寿和明代的周宪、吴一贯共九位与奉新有关的重要人物,在这九位人物之中,廖择、杨万里、沈云举、高南寿曾任奉新县令,也是奉新名宦祠中供奉的前四位名宦,具有“居官得民之实”,无疑系奉新县的贤良好官,而周敦颐、苏轼、黄庭坚三人又是曾经寓居于奉新的文豪大贤,在奉新留下了许多题咏诗文,如上七贤在奉新享诸庙祀,古代奉新士绅必定是能够接受的,当代奉新人民想必也能认可。然其中有争议的必定是周宪、吴一贯二人。
明正德四年(1509),华林农民起义爆发。正德七年(1512)四月,江西提刑按察使司副使周宪率官军讨伐之,破其仙女、越王、鸡公三分寨,但终在攻打华林主寨时被丁大全所杀。其子周干闻其父死,即身先士卒赴之,亦遇害。事闻于朝,奉旨立祠祀于县治之东。周宪死后,副使吴一贯先后在西道筑城堡捍御,亦因矢尽而死之,遂许与周宪并祀于县治之东。周宪父子和吴一贯均死于奉新战事,被明王朝赐祀于奉新忠烈祠,这是当时通常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清代的奉新知县胡以温却因县治之东忠烈祠的倒塌而硬将周宪、吴一贯强拉硬扯进书院,与宋代七贤并祀于一堂,前七人为宋代文人,后二人为明代武官,如此文武不分,混居于一院之内,不唯享祀者尴尬,就是供奉者亦当别扭吧!
综上所述,九贤书院始于南宋时奉新县令李兼于孔庙学宫所设之三贤祠。元至元五年(1339),世儒邓谦亨将三贤祠迁至县治北门外宝云寺之西,改称三贤书院。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奉新知县冯烶将三贤书院迁于县治东门外,增祀奉新县令杨万里,并更名为四贤书院。清顺治八年(1651),奉新知县胡以温增祀宋代奉新县令沈云举、高南寿和明代忠烈周宪、吴一贯。顺治十三年(1656),奉新知县万物育增祀宋代奉新县令廖择,并将书院更名九贤书院,此即九贤书院的历史渊源。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