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有一座声名显赫的龙泉书院,现在它却成了这个样子……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有一座声名显赫的龙泉书院,现在它却成了这个样子……

转载 方璜2023/06/11 08:32:2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94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龙泉书院的历史沿革
樊明芳 帅国富
在奉新县宋埠镇西南部,有一个行政村名叫锁石,相传因晋代许逊逐蛟至此地小溪中一大石旁,“锁此石以镇之”,故名;在锁石村西2公里处,有一个自然村名叫龙坑,又名龙泉,因村前有一大水坑,相传“昔年有龙潜其间”,故名。
(龙泉地标)

龙泉是一条小溪,溪旁有一座小山,山虽不高而多树,山水相依,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北宋庆历年间,帅璧自靖安县水口乡桃源徙居奉新县北乡(今宋埠镇)锁石村后,龙泉便成为锁石村民的出脚之地,也是前往县城的必经之地。

(龙泉小溪)
北宋崇宁年间,帅璧第6世裔孙帅茂英,字国英,号茂材,娶涂氏,生日宣、日新、日益三子,他谨遵先祖耕读传家、重教崇文之遗训,为使子孙读书进取,便倾其家产,在锁石村西2公里的小溪旁,创办了一所家族化的书院,因书院位于龙泉旁边,故命名为龙泉书院。
龙泉书院初创时情形若何?我们仅根据清雍正二年(1724)秋月,锁石帅以发(学逸)支裔孙帅振显所撰的《龙泉书院记》可知其大概:
“锁石有龙泉书院,距居之西四里许,昔茂英公所创以延名师课子处。山蝘蜒而来,若断若联,水潆洄而出,似留似去。右有泉深不可测,清泠滃出,四时不竭。昔年龙潜其间,故曰龙泉也。左有逶迤曲水,紫石横滤,止而不流,溢而中注,其声铿铿锵锵,若宫若徵,恍乎琴音之悠扬。后有土城,平广数里,可供远眺,群山耸翠,众壑涵清,浮云、越岭、西山、虬峰之秀盈目,文光朝拱,剑气夜冲,秋月春风,皆足以涤俗肠而生文思。以此吟哦其间者,日宣公、应和公、以达公、用昌公。继而以文章科甲鸣者,中丞公、鹤亭公、只廷公、如之公,近则周长公、于孙公辈,莫不钟是地之灵以成人杰。今旧院倾颓,遂迁显教寺于其所,然迥思诸先达俱潜修其地而致飞腾,不可以不记。清雍正二年岁在甲辰秋月,发支振显书。”
这篇记文首先交待了龙泉书院的地理位置和创办人,然后写到龙泉书院的环境:这里的山“蝘蜒而来,若断若联”;这里的水“潆洄而出,似留似去”;这里的泉“深不可测,清泠滃出,四时不竭”;因“昔年龙潜其间”,故名。接着详写龙泉声音之美:“铿铿锵锵,若宫若徵,恍乎琴音之悠扬。”最后写站在龙泉书院后面高高的土城之远眺“群山耸翠,众壑涵清”的美景。这些不正是最容易触发士子“涤俗肠而生文思”的景物么?作者如此着意描写是想表明:龙泉书院是一处风水极佳,环境綦美,十分适合士子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龙泉书院遗址)
正因为先祖所择龙泉书院办学环境十分优越,因此记文最后写到龙泉书院办学成果十分显著:帅茂英创办龙泉书院,延请当时名师到龙泉书院执教,把三个儿子都送到书院读书,果然功夫不负苦心人,三个儿子均不负乃父厚望,学业成绩都十分优秀,特别是长子帅日宣,字遗逵,中举之后,又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被朝廷任命为湖广刺史。他是帅壁从靖安徙居奉新后,子孙参加科举高中的第一名进士,帅茂英所创龙泉书院可谓功不可没。
继帅日宣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高中进士任湖广刺史之后,南宋开庆元年(1159),帅以达登进士第,官广东转运副使;嘉定三年(1210),帅应明登进士第,官江苏扬州知府;嘉定四年(1211),帅应和登进士第,官南丰州判。元代存续时间不长,锁石帅氏读书出仕风气稍逊。元朝末年,龙泉书院因战乱而停办。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6纪事和卷4寺观载:
“(至正十二年)夏四月,贼陶八都据奉新南乡,奉新帅元济聚众拒于境上。”“元末帅元济屯兵于此(龙泉书院),捍卫乡里。”
根据如上两条记载可知,元至正十二年(1352)夏四月,当陶八都占据了奉新县南乡(今赤田镇)时,锁石帅氏后裔帅元济为了捍卫乡里,曾经聚众以龙泉书院为据点,在南北二乡的交界处抗击陶八都军队的进犯,此时的龙泉书院因战乱而停办。
元末明初,帅璧第十四世裔孙帅昱,字贵彰,号若愚,由京吏官迪功郎,娶三溪谢氏,继娶廖氏,生帅岳、帅岱、帅岙三子,因锁石前村居所狭隘和三子读书不便,遂率三子自锁石前村徙龙泉定居,帅昱系龙泉帅氏始迁祖。从此以后,龙泉便成为锁石帅氏一支的祖居地之一,因龙泉的人气再度旺盛,书院再次传来朗朗书声。
明清两朝,龙泉书院的教育成果达到鼎盛。明建文二年(1400),帅用昌高中进士,任四川南充知县;万历四四年(1616),帅众高中进士,累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即记文中所称“中丞公”;此外还有记文中所称“鹤亭公”所指不详,“只廷公”指帅继科,“如之公”所指不详,“周长公”指帅承发,“于孙公”指帅士元,他们都曾于清雍正二年(1724)以前就读于龙泉书院,无疑系记文作者帅振显眼中之佼佼者。
清康熙末年,龙泉书院创办600余年之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帅氏子弟读书出仕的热情,此时盖因县学冯川书院声名鹊起,帅我一家购买了位于县城东门的徐氏别业水心园,他的四个儿子帅仍祖、帅念祖、帅绳祖、帅光祖遂进入县学读书,龙泉书院一度被荒废。帅氏家族不忍视其破败,遂决定将书院改作佛寺。
雍正二年(1724)秋月帅振显所撰的《龙泉书院记》云:“今旧院倾颓,遂迁显教寺于其所。”由此可知,显教寺是雍正二年从别处迁来的。显教寺迁到龙泉书院故址后,很快就成为一座名扬遐迩的佛教禅寺。帅家相《卓山诗集》卷16第12页有《显教寺》诗云:
“旧地东山宅,经行北部寻。青云龙迹在,白月虎溪深。佛诵通禅寂,空花结殿阴。时携藤竹杖,披豁自祇林。(寺有龙泉,即先世书院故址)”
《江西诗征》卷77国朝13第28页收入了本乡牌楼村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宋五仁所作的《奉和董太守龙泉寺即事原韵》诗二首云:
“公余方息辙,散步到祇林。风细钟初动,苔幽径转深。茶香消世味,松影静禅心。一水名功德,红尘隔不侵。”
“丈室虚生白,华林晓带青。好山皆入梦,古佛自通灵。月朗心同印,云深迹暂停。琅函抒秀句,龙象护禅扃。”
由此可知,此时的显教寺又称龙泉寺,董太守是指董宏毅。同治版《奉新县志》卷7知县第23页载:
“董宏毅,字士超,号任庵,奉天正红旗人。康熙十二年以监督出知奉新县,以循良擢陕西庄浪同知。去之日,民间号泣,声震数十里,绘公杀敌图发献。后历官中外四十余年,仕至左都御史,八十二卒于家。邑人立祠祀之,乾隆中祀名宦。”
董宏毅因为乾隆中被奉新县崇祀名宦,重游奉新龙泉寺后作诗纪游,可惜未见其原诗,只见宋五仁和诗。又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4寺观第72页载:
“显教寺在北乡六都(今为十都),即帅氏龙泉书院地,原在袁坊,后迁于此。咸丰十一年,兵燹无存。同治七年,帅姓醵钱重修,计砖屋二所,均绕以群房,旧有护寺竹木山一大嶂。……有田租柒十余石。道光间,帅清芬堂助寺前聂家垄田十柒亩为香灯费。”
(显教寺遗址)
由上可知:显教寺原在本乡的袁坊,清雍正初年才迁到龙泉,当时寺产有田租70多石。道光年间,锁石帅氏清芬堂还向显教寺捐助过寺前聂家垄的水田17亩作为寺院的香灯费。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驻奉新,所有寺院、道观、庙宇全被焚毁,显教寺亦未能幸免。同治七年(1868),锁石帅氏又集资重修了显教寺,重修后的显教寺计有砖屋2栋,四周有房屋环绕,房屋外围还有护寺竹木山一大嶂。
民国初期,锁石余村举人余勉之曾在显教寺设馆授徒,后村帅新吴、宋埠宋苞九、观下刘秀山、华林胡梦仙等都曾在此读书。据徐培士先生说,1941年,他在此读私塾时,显教寺大殿仍然存在,还有2间厢房改作了教室。1961至1963年,锁石民办中学为解决办学经费,还租种了显教寺的37亩水田。寺后原有大片松林和茶树竹林,其中高大的松树被宋埠公社农机厂砍伐介板,今已荡然无存。
徐培士有《游显教寺》诗云:“萧寺无人宿,空庭穴野狐。欲穷人与佛,入径问樵夫。”显教寺旁旧有唾拾园,原系龙泉书院师生课余游赏之所。徐培士有《唾拾园抒怀》云:“西风庭院晚凄凉,唾拾园中百卉荒。昔日书声常拂户,今朝蛛网任遮墙。”
曾经显赫一时的龙泉书院和显教寺,在历经数百年沧桑之后,现已成为荒烟蔓草,但锁石帅氏后人每念及先祖辉煌事迹时,永远不会忘记这两座与家族有着深深的历史渊源的建筑,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过锁石帅氏一族昔日的荣耀和辉煌,一砖一瓦都铭刻着锁氏帅氏一族的骄傲和自豪。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