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积德行善!县城西门曾有一座青云楼,由彭仕捐修...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积德行善!县城西门曾有一座青云楼,由彭仕捐修...

转载 徐璐2023/09/05 09:04:5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252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彭仕捐修青云楼

樊明芳 甘道友

明清时代的奉新县城西门一带,是一个文化教育机构云集、人文底蕴至为厚重的地方,这里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有崇圣殿、学宫和冯川书院等一系列建筑,著名的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以及教育主管官员办公的教谕署、训导署等都设在这里。奉新历史上像胡直孺、宋景、蔡国珍、宋应星、甘汝来、许仙屏等名贤显宦,几乎都曾经在这里读过圣贤书,拜过孔夫子。无庸讳言,说这里是奉新县的一方圣地,一点也不过分。

位于县城西门学宫正南面的潦河边上,从前有一座建筑叫“游圣门”,意谓游览圣人宝地必经之门;而游圣门的上面是“青云楼”,这楼意谓读书的人经此便能平步青云。青云楼是学宫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乾隆四年(1739),青云楼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此时,在奉新任知县已八年的赵知希得知,便召集部分士大夫,把想重建青云楼的事郑重其事地跟大家提了出来。这个赵知希是安徽泾县人,康熙庚子年(1720)中了举人,雍正十年(1732)由内阁中书改任奉新知县。他在奉新任知县时,洁己爱民,风教蔚然,并先后完成了学宫、城墙、桥梁、道路和各地应祀的祠庙等诸多工程,在奉新当时民众眼里是一位清廉正气的好知县。
话说赵知县与众士大夫谈及修建青云楼的事时,其中一位长者站起来说:“我年轻时也曾在官府做过事,通过三次考试按例也被授予了议叙县丞的名位,只是因年老无能,不能为国家效力了。作为一名百姓,凡公事都应积极参与,作为读书人对修建学校的事就更应积极响应。我虽平日里节衣缩食稍有赢余,但重修青云楼这件事,我愿意尽心尽力来做,不必劳烦知县大人忧虑,事成之后也不必表彰褒奖,这也是我要做这件事的本意。”
这位长者名叫彭仕,字介溪,是罗坊冶城人。他年轻的时候的确在县衙做过吏员(相当于公务员),并通过考试取得了议叙县丞的资格(相当于副县长),只因为了恪尽孝道,照顾年迈的父母才没有赴任。此前,他曾经为修城墙、港口桥等公益出钱出力。他的两个儿子彭奂祚、彭衍祚,秉承父亲的品德,无论做人做事都能体现其父亲的志向。

冶城街道

赵知县听完彭介溪的一番话,不禁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曾做过的善行义举,由此肃然起敬。接着赵知县行文向南昌府请示,得到批复同意,便即刻委派监生徐成业专门负责此项工程。这位监生是彭介溪的女婿,岳父捐资,他负责工程,双双联手,从招募工匠到筹备材料,从工程监理到质量的把关做到尽职尽责,总共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花费一千一百七余两白银圆满地完成了全部工程。从前的学门又旧又小,新修的学门改为三楹二门,比以前的更为高大宽敞气派。青云楼竣工后,赵知县兴奋之余,特地撰写了一篇《重修学宫青云楼记》。

罗坊冶城彭氏宗祠
文章末尾说:“善夫!彭君其乐善好义之风,诚足附青云而不朽也。抑尝考学宫经理水城之后,科第接踵而出。今复增饰斯楼,巍巍翼翼,地脉有灵,纡青紫之士必知更盛于前,彭君之功岂小补哉?若乃列之于朝,仰承圣天子褒荣之典则,上台自有定鉴,余亦不能微显之也。”
尽管彭介溪此前曾说过“为善勿近名” ,“不必表彰褒奖”之类的话,但赵知县仍然在文章中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一个曾经可以做县丞的老者,用缩衣节食积攒的余银无私地捐出重修青云楼,这是何等地高风亮节,于古于今都值得人们的赞颂和社会的褒奖。“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积善为众,获福无边。古人能为之,我们何尝不为?

正在维修的奉新大成殿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