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探究神秘的八大山人和耕香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奉新新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探究神秘的八大山人和耕香寺

原创 方璜2023/09/17 11:33:4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曾冯发 作者: 1368 阅读 0 评论 18 点赞

探究神秘的八大山人和耕香寺


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长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他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八大山人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等。        

image.png

我第一次探访耕香寺是在1993年秋,和奉新县史志办及文物所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我们一行在原耕香寺只看到残砖碎瓦。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一块坚式花岗石石刻,上面有”耕香寺”三个字清晰可见,我负责拍照片。八大山人是在大明王朝中央政权倾覆四年后,满清军队于1648年7月5日包围、攻打南昌之时,“妻、子俱死”、身陷“逆旅”于南昌城赣江以西的石头口驿,无奈“胡跪”于佛门临济宗剃发为僧逃遁,先在江西进贤县介冈灯社“鹤林寺”曹洞宗栖身十五六年,再转而“遁奉新山中住山二十年”,来到了奉新芦田“耕香”禅院。

image.png

八大山人在这座禅门曹洞宗寿昌派系博山一支寺庙里“住山二十年”的释家和尚生活,是其由壮年转为中年与晚年的重要人生转捩时期。其一生当中的“逃难”“修持”“癫狂”“还俗”“谋妻”生活;其在“耕香院”交往、游历,影响命运轨迹的几位重要人物裘琏、胡亦堂、方以智、萧孟昉、蔡受等;其思想、情感、艺术活动,宁藩王孙身世、禅门背景的重要作品《墨花图卷》《梅花图册》《个山小像》等,都与这段在奉新芦田“耕香院”的禅门际遇、经历和生活息息相关。


研究界许多研究文章和书籍屡屡提及“耕香院”,但又对其一无所知,反映出“八大山人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对奉新芦田耕香院这段生活经历、作品背景等的研究,陷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在面对八大山人书画作品中的“耕香”印章,史料、文献中时有出现的“耕香院”“耕香寺”“耕香庵”记载,人们只能在言及此奉新芦田“耕香院”和八大山人在此生活的经历时,采取语焉不详或完全回避的态度,来对八大山人在“耕香院”创作的书画作品进行一种揣摩和猜测。这对于八大山人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image.png

八大山人“遁奉新山中住山二十年”的“耕香院”地方在哪里?康熙(1662)编修的《奉新县志》记载说:耕香院在新乡,顺治十三年耕庵禅师卜基始创。康熙十二年(1673)编修的《进贤县志》,说八大山人:弘敏,字颖学,隐居介冈之灯社及奉新芦田,字畊庵老人,法嗣传綮,号刃庵,能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


为探究史料和文献中记载八大山人在奉新“新乡”和奉新“芦田”的“耕香院”这段历史,并找到“耕香院”的详细区域和具体地址与位置,笔者多次来到了奉新会埠张坊村,为寻找这段鲜为人知,“八大山人”研究中被失落、被淹没了300多年的“耕香院”史实与故居,在奉新县境内展开了艰苦的实地调查。依据《奉新县志》“耕香院在新乡”的记载,在奉新县境内按图索骥找到300多年前,八大山人在此“住山二十年”的“耕香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300多年前县志中所说的“新乡”,即清顺治、康熙间奉新县的“新兴乡”乡名,今已不复存在,也并没有几人知晓。好在地方志书中有“新乡”在县治西二十五里”的记载,遂只能按照县志中记载的这个方向和区域的范围内,来进行寻找。


原奉新县文化馆滕朝进馆长是一位敬业、忠厚、踏实的干部,我多次向他请教,多方打听,终于在曾编修过地方志的文联副主席徐冰云先生处,了解到“过去的新兴乡”大概位置。


在张坊村口,妇孺老人指点附近南向的山头和往南而去的石板道路说:这附近都叫“炉田”,你们说的“耕香”庙,也就在那山边上。又指着石板路两旁的大片水田说:以前这些水田都是庙里的田产,是由庙里的和尚自己来耕种的。


问那耕作的农人姓名,告知是这个张坊村里的王氏二兄弟。向其探问详情,这兄弟俩除言词躲躲闪闪之外,并不愿有更多的交谈。遂折回村中向村民再三打听,芦田村的农民才介绍说:王正平曾在“耕香院”的旧址翻地时,挖出过“耕香院”的许多写有字迹的瓷器板、瓷瓶及铜香炉,因怕调查“文物走私”,故闪烁其词。后经再三询问王某,他只承认挖到过一只铜香炉,“后来换糖吃了”。王某则在挖水沟时,挖到了一方1尺半长宽的青石,上有“耕香寺”三字,且署有年代。并再三强调,那个“耕”字,是一个“田”字旁加“井”。该石后来做了王某的厨房基脚石,我要求带往前去观看,王某指着被黄土糊了墙的厨房墙基说:“就在墙内!


从清顺治十三年(1656)“耕香寺”创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土改拆毁,“耕香寺”在有清一朝存在了255年,在民国存在了38年,共计297年。就这样,“耕香”禅院的遗址终于找到了,只是这座禅门的寺庙,与文献记载的“寺”与“院”和“庵”之间,有一字之别。康熙时期记载的“芦田”也与今天的“炉田”,有草“芦”与火“炉”的区别。按照后世的对这一地名的解释:“清乾隆年间,王姓开基,赘江氏为婿,以炉火象征人丁兴旺而得名炉田。”距离康熙十二年的“芦田”记载,已经过去一个多甲子60余年了。其地名演变的真正原因,当可留给奉新地方史志办的同志们,以及奉新研究乡邦历史的专家们了。

image.png

后又经几次的艰难探寻,在当地村民的大力帮助下,将八大山人在“耕香寺”期间,与之过往密切的释门书画家牛石慧出家的“牛石庵”,也于甘坊乡南面不远的上村(石垴里村)以西的荒山野岭荆棘丛中找了出来,并在荆棘丛生的“牛石庵”遗址后面不远的山上,找到了一片墓碑均署“康熙”时期的墓葬群。至此,八大山人曾前后生活20多年、并在后世研究中被失落的“耕香院”,终于以活生生的文献记载与地面遗留的实物文化遗存相一致,完整地呈现在“八大山人研究”的领域。其好友牛石慧出家地“牛石庵”被发现的消息,也从此在研究界不胫而走,遍及了世界各地而得以广泛传播。更可喜的是2018年5月,奉新县书画爱好者高小京,黄朝伦,揭起松等人在耕香寺参加义务劳动栽菊花时,发现了“雪衲”与“传綮”两枚印章,据考证为八大山人用印;经县文物部门积极申报,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image.png

曾冯发供稿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