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蹉跎岁月十五年!两百多干部子弟曾插队罗坊青年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蹉跎岁月十五年!两百多干部子弟曾插队罗坊青年场...

转载 徐璐2023/10/16 08:28:1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6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干部子弟插队青年场
蹉跎岁月回首鬓已霜

甘道友


往事如烟,当有一段历史让你深深追怀,那一定有着几许苦涩,几许惆怅;岁月如歌,当有一段过往让你久久记忆,那一定有着几度欣喜,几度朝阳……

1974年11月3日,奉新县党政军群系统领导的十位子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由县委“对台办公室”主任古芳德带队,集中乘车下放到罗坊青年场芭源大队的泽上插队落户。
罗市镇芭源村泽上

这批干部子弟当年刚刚初、高中毕业,也是奉新县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干部子弟下放对象。他们是:于赣、宋名林、温志和、刘敏、李奉香、王霞、宋新菊、赵芳、潘军荣、舒伟军十人。不久,知青赵勇、古春华、刘爱英、王琴、韩江萍、帅品花、邓居彬等干部子弟也相继下放到罗坊青年场落户锻炼。

当年青年场副业队在柳源居住的房屋

干部子弟的到来,不但熏染了一些政治气氛,而且弥漫着一些神秘色彩。尽管他们生长在县城对农村生活不熟悉,但对农村生活环境仍然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新鲜感;尽管他们不知以后的生活有多艰苦,工作有多劳累,路要走多长,命运难预测。但他们的到来,为罗坊青年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青春活力。这些刚刚走出学校的干部子弟,其身上具有的蓬勃朝气,散发的青春光彩无不为青年场抹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年知青用过的水井

初来乍到的干部子弟因形势的需要来到农村插队落户,他们脱离家庭的怀抱,少了父母的温暖,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几乎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下田锄地没有驾式,担水挑粪压的直不起腰板,放牛让牛欺负,推车常翻水沟。但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劳动是最好的锻炼。柳源山脉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上留下了他们挑竹片的脚印,潦河岸边生机盎然的蔬菜果园飘荡着他们悦耳动听的歌声,“双抢”战役机声隆隆挥镰收割流淌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农闲时晒场上村庄旁载歌载舞展现出他们青春的风华正茂……他们有“一颗红心”的炽热,不怕脏、不嫌累,立求把自己锻炼成“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当年知青的住房

据青年场第一任场长涂文生回忆。当时,场部根据这些干部子弟思想比较单纯的特点,适时地安排了劳动工作的范围。有的分配在蔬菜队,有的分配在农业队,有的配合后勤,有的参与管理,男青年个高力壮的却分配在副业队……不久,早年下放的上海知青王丽霞替换知青徐以平担任场团支部书记,并兼任妇女主任。随后几年知青刘敏接任场团支部书记。

那时,我在罗坊大队担任团总支书记,曾与青年场有过团的工作接触和交流。青年场的青年团员整体素质很高,其团支部工作在全公社名列前茅,赫赫有名。场团支部经常组织青年团员开展篮球、羽毛球以及拔河比赛等小型的体育活动,以缓解青年人在农村乏味、单调和枯燥的生活。知青于赣就打得一手好篮球,后来上大学就成为校队成员,曾代表国家出国比赛,为奉新人争了荣誉,更为罗坊青年场添了光彩。

笔者在写罗坊青年场知青的往事时,采撷到许多有趣又生动感人的故事。有知青深有体会地总结出知青在农村的三种选择:一是参军。通过军营锻炼完成服兵役义务,退伍有工作分配,这是最好的去处。二是留城当工人。不但工作和收入都比较稳定,也能在父母身边得到关心和照顾。三是下乡插队。通过自身的磨练,提高自身的素质,碰上恢复高考或招工的机会,洗净脚上的泥土,走出农村。

1965年至1980年,青年场先后有徐以平、黄秋根、邹仁吉、熊秋保、赵勇、舒伟军、韩江萍(女)、罗来喜、邓居彬等青年通过体检、政审合格光荣参军,知青于赣不久推荐到上海交大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人生命运,一度成为青年场人的佼佼者。

留在罗坊青年场的干部子弟,仍然在艰苦的岁月中磨练自己。他们原来稚嫩的脸晒成了农民的肤色,他们细腻的手磨成了农民手掌般的粗糙,但他们依旧生龙活虎。劳作间隙面对田野撒欢,在庄稼地里嬉闹高歌,将心底抑制不住特有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发泄出来。他们身上那种小资情调似乎还没有完全散去,有时趁着月色结伴散步于田间小道,在小溪旁听潺潺流动的节奏;青春的浪漫与年少的懵懂交织一起,心中涌动许多无限遐想……

潦河两岸曾是青年场蔬菜果园基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批干部子弟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外部条件的具备,有的成家就业,有的考取大学,有的找到更好的工作环境而逐渐地离开罗坊青年场这块热土……最可贵的是这些干部子弟在青年场插队落户锻炼时,没有谁因“根正苗红”而忽视对自身道德的约束对法律的轻视。他们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场规场纪,规范言行举止,没有谁因违法乱纪人生留下污点,来时洁净,去时清白。

罗坊青年场从1965年8月19日正式接纳第一批知青落户到1980年终知青基本回城的15年期间,知青进进出出大约二百人左右。场名先后由“罗坊青年综合场”更改为“罗坊“五七”林场”、“罗坊青年场”。奉新这批干部子弟“上山下乡”的蹉跎岁月已成为他们心中永久的记忆,他们至今都已年过花甲鬓已霜,但知青的故事终生难忘。句句可成诗,篇篇可成卷,可歌可泣,可颂可传……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