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人赵开元的仕宦生涯...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人赵开元的仕宦生涯...

转载 徐璐2023/10/29 08:12:0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721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赵开元的仕宦生涯

樊明芳

奉新县城北门赵氏是县市乡(今冯川镇)的名门望族之一,这个家族先后考取举人21名,进士5名,其中第一名进士是赵开元。

赵开元(1710-1782),字希辂,号质斋,行跃七,赵榗四子,奉新县县市乡(今冯川镇)下坊人。乾隆元年(1736)中举人,乾隆二年(1737)登恩科于敏中榜进士第。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人物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于敏中榜”进士第35页载:

“赵开元,字希辂,号质斋,下坊人。知河南汤阴县知县,调新乡,岁饥,救荒之策无不实心为之,捐建鄘南书院,养士课文,科名大盛。再调武陟,地当沁冲,督办堤防,坚固无水患。擢刑部主事,升郎中,总司秋谳,于每次情实案犯册籍悉心勘校,宽严悉当。选云南楚雄知府,以年老留部,寻告归。筑室城北,购书万卷,涵咏其中,卒。”

(同治版《奉新县志》书影)

县志所载只是人物任职简历,人物生平事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平面抽象的印象。最近借得《奉新赵氏家谱》,在其中的卷16·传第72页找到一篇他侄子举人赵鸣岐所撰《质斋公传》,这对我们全面地了解赵开元的生平事迹有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家传开篇即云:

“叔朝议公讳开元,字希辂,号质斋,中宪朴庵公四嗣。少颖悟绝伦,读书目数行下,行文气骨不凡,务当立言意。能诗,格律在苏、白间。乾隆丙辰举于乡,丁巳成进士。”

(《奉新赵氏家谱》书景)

家传首先交待了赵开元少年时颖悟超群、读书聪慧、作文优异、吟诗风格在苏轼、白居易之间的情形,正是因为优秀,所以他26岁中了举人,27岁连捷进士,在科场上可谓十分顺利。然后再写他的仕途经历:

乾隆四年(1739),赵开元所任的第一个职务是河南彰德府汤阴县知县,他下车伊始,就罢除了强加在百姓头上不合理的杂派,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以革除积弊为己任,大胆地对原来不合理的做法进行改革,到任才8个月,汤阴县很快就形成风清气正的局面,他清廉勤慎的声誉很快就传遍河南各地。

乾隆五年(1740),卫辉府新乡县发生了饥荒,该县积累的弊政很多,各项事业废驰,适逢知县缺员,上宪深知,没有一位明智干练的人根本不能胜任。此时,河南巡抚想到赵开元,于是他通过“特奏”的途径向朝廷推荐了他。巡抚的奏折很快得到了朝廷允准,赵开元任汤阴知县才8个月就被调任他县任职,这样的做作法在全国也算是一个特例。

乾隆六年(1741),赵开元下车伊始,立即通过各种途径筹措救灾钱粮,赈济灾民,受到救助的灾民多到要以万来计算。新乡县文教不兴,科名不振,赵开元找到原来书院的旧址,捐出自己的俸禄,重建了一所鄘南书院,士子有了读书的地方,他们争相濯磨,刻苦自励,当年河南学政主持童生考试,本县郭均荣获第一名秀才,新乡全县共有二名童生获隽。邻县学子听说后,都争先恐后跑到新乡来读书,鄘南书院规模小了,只得连年扩建。本县曾两次过兵,因赵知县的极力保护,书院并未受到骚扰,安堵如故。

河南全省的疑难积案甚多,因为赵开元明智干练,断案平允,上宪多请他前往代为审理。他认真研读案卷,广泛深入调查,务求事实真相,摒除严刑峻法,判决务求公正公平,当事人没有一个被冤枉,也没有一位不服判决。在新乡县任内,他还担任了辛酉(1741)、甲子(1744)、丁卯(1747)三科河南乡试同考官,为河南省的人才选拔作出了突出贡献。

乾隆十二年(1747),赵开元调任怀庆府武陟县知县。武陟县地处黄河、沁河交汇处,往年夏季很容易发生水灾。赵开元上任以后,他组织百姓疏浚河道,加固堤坝,两岸百姓再无水患之忧。朝廷对官吏例行考核时,他“课最第一”,按例应在地方升职,但因为他幼弟赵春福中进士后在户部任主事,把母亲涂太恭人也接到了京城,为方便孝敬母亲,他要求到京城任职。乾隆十四年(1749),他因为“卓异”而被“首荐”。第二年,他受到乾隆皇帝召见,命他“奉旨回任候升”,皇上还“恩赐蟒袍一袭”算是对他的奖赏。

乾隆十六年(1751),恭遇皇太后万寿覃恩,他被敕授文林郎,并由武陟知县擢任刑部直隶司主事,其间曾“因公诖误”,不知因犯何错而被停职。乾隆二十六年(1761),赵开元在山西迎驾,有机会面见乾隆皇帝,他“奉旨以原官用”, 被选授户部山西司主事,后又擢升户部云南司员外郎、刑部云南司郎中,其间钦点顺天府乡试武闱同考官,后又被钦差出任北新仓监督,升刑部福建司郎中,钦差出任本裕仓监督。

乾隆四十五年(1780),赵开元因记名知府而被签掣为云南楚雄府知府加二级,诰授朝议大夫。他因年纪大了,又患有足疾,走路不便,请求留部获准,于是在刑部兼管了几个司的事务,并负责全国的秋审。他对待每一个案件都平允谨慎,很多案子在他的努力下都得到平反。广东省上报刑部的案件,经赵开元认真核查,发现其中有13名人犯犯罪证据明显不足,他于是为这13人平反。秋审结束后,他因功被纪录两次。当人们赞扬他时,他却说:“吾不喜得纪录,喜十三人不枉也。”

当年年底,赵开元因年逾古稀,加上足疾加剧,他上折请求致仕回乡获准。侄子举人赵鸣岐所撰家传最后补充并评价说;

“(叔)中外历官四十余年,三为河南同考官,一为顺天同考官,皆号得人,而宦橐如洗,从不以琐屑盐齑累胸次。为人天真烂漫,不设城府,然疾恶如仇,人不敢犯。公余,诗酒自娱。工草书,肆力米海岳间,醉后临池,辄多妙笔,人以是藏弆之。筑室城北,号见山园。尝购书万卷,手自评点,以丁艰分寄各处,多散失少存。生平内行甚笃,推解为怀,遇事持正,尤不肯少阿。家居痛俗弊,力以维风振纪自任,为一邑之望。”

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二十八日戌时,赵开元因病卒于家,享年73岁。著有《四书大全图考》、《诗传辨体图考合编》待刊行世。他娶1妻3妾,生有7子4女,殁前有已有4孙绕于膝下。以上即为赵开元辉煌而完整的一生。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