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老罗坊故事】有一年,“灵宫祠”一根栋梁“轰”然坠下,文革时曾堆满文物古玩...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老罗坊故事】有一年,“灵宫祠”一根栋梁“轰”然坠下,文革时曾堆满文物古玩...
转载
徐璐于 2024/01/16 08:56:1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6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老罗坊故事】有一年,“灵宫祠”一根栋梁“轰”然坠下,文革时曾堆满文物古玩...
显示
古建“灵宫祠”是老罗坊镇上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幢房子。这幢古建当地的人习惯叫“永大祥”,是因为民国时期罗坊的烟业巨头赵明德曾在“灵宫祠”开办过烟厂,门口悬挂“永大祥”老字号的招牌。当时“永大祥”烟业不仅在罗坊名气大,其烟丝在湖北等地也颇受青睐,人们就逐渐把“灵宫祠”忘了,便把此古建叫成了“永大祥”,并沿袭至今。所以,在罗坊民间几乎没有谁知道这座古建叫“灵宫祠”了。
查阅《严氏宗谱》和《豫章罗氏大成谱》上刊印的“罗坊基址老图”发现,老罗坊集镇历史上祠堂庙宇建筑甚多。像严家祠、王家祠、邓家祠、关帝行祠、城隍行祠、罗氏祖祠、文昌行祠、白马三郎庙、罗家祠堂、忠洁祠、灵宫祠、通德祠、显圣祠、真君殿等。由此可见,老罗坊镇上古建密集,历史文化厚重,其繁华昌盛可见一斑。
古建“灵宫祠”位于现罗市社区对面约百米处,是一幢正面三个石拱门三幢进的古祠。大门上方斗拱结构,雕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斗拱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还能够体现建筑的美感。而木雕和彩绘则是祠堂建筑中最为精美的装饰,常用来描绘祖先的生平事迹和神话传说,让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祖先的历史和文化。
三幢进的“灵宫祠”只有一个天井,一幢和三幢面积比中幢要小很多。两边的房间以前不知有多少间,但现在遗存下来的只有大小六个房间。第三幢在解放前摆有神龛,神龛上供奉着那位神仙已无从得知。
“灵宫祠”建于什么年代,由谁而建?笔者查阅过罗氏和严氏的有关族谱,也没有找到任何文字记载。但从《严氏族谱》(1924年修)上刊印的“罗坊地势图”上有“灵宫祠”清晰的位置标注。从建造风格来看,我推算“灵宫祠”大约在乾隆年间建造,至少也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解放前,这里住着周垂通、周垂达、周垂途、周垂远四兄弟和陈九洪两大家人。其中周垂达在年青时因抓壮丁逃离罗坊,后在湖南常德石门成家立业,养儿育女,其后继人才辈出。解放后土改时期,因周垂途划阶级成份为僱农,按僱农分田分地优先的政策,当地政府又考虑周氏一大家人早年在此居住,几兄弟没有分家,在一口锅里吃饭的实际情况,就把“灵宫祠”的三分之二分给了周氏三兄弟永久居住。
1963年7月的一天,周氏和陈氏两家人正在“灵宫祠”的中幢吃午饭。两大家人相处几十年非常和谐,吃饭时都在谈笑之中……突然,“灵宫祠”的一根栋梁拆断,“轰”的一声瞬间坠下,栋梁就横砸在两张饭桌中间,两大家十多个人,包括在摇篮里酣睡的两个女婴都幸免于难。待两家人反应过来时,都吓得浑身发抖,脸色如土,呆若木鸡……
相传,有一个僧人云游至“灵宫祠”,进得后院一看,神龛依旧存在,小香炉上还插着几根灵香,僧人便道出能幸免于难的缘由:一是两家人前世修来的福份;二是今生敬奉神灵做了善事的福报。这件“祸事”的发生,周、陈两家人躲过一劫,真的是不幸中的万幸。尽管事过境迁,尽管僧人道出的缘由有着几分迷信色彩;但周、陈两家的后人如今谈起此事依旧心惊肉跳,不堪回首。可见当年这飞来横祸在他们心中至今仍留下了难已挥散的阴影……
当年那根栋梁断裂坠下来以后,两家人出资在深山大岭砍了一根几乎一模一样的木料,请来木匠重新修缮。不久,周氏兄弟中的老大周垂通患病,这一病便卧床不起,待他再次“走”出“灵宫祠”的大门时,已是棺木披纱,灵幡招魂,哀声一片……周垂通的离世,周氏整个家族悲痛欲绝。他在离世前“主持”周氏大家庭的事务,兄弟几十年团结和睦不分家,一直在一口锅里吃饭,足以证明他在大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勤俭持家的掌控能力,也由此可见家族对他“长兄如父”般的尊重和信任……
笔者前不久来到“灵宫祠”察看那根已修复60年的新栋梁,经目测长约6米,直径约40公分,湿重约千斤以上,离地面高约10米。站在栋梁下,想像突然断裂坠下的情景,顿时一身冷汗,毛骨悚然……1957年8月我爱人周佩兰就出生在这里,我岳父周垂途、岳母罗时莲一生在这里度过,直到终世。所以,我对“灵宫祠”的后期情况是非常了解和熟悉的。
1966年,因罗坊大队革命工作的需要,周、陈两大家人搬出“灵宫祠”自行安置住处,这里便成了罗坊大队干部办公,群众开大会的场所。“破四旧”的时候,这里堆满了造反派抄家来的古书、字画、瓷鼓、花瓶、老床、椅、木器、牌匾、老铜器、银器等等,应有尽有。这些文物古玩有的价值连城,有的历史悠久,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活龙活现,木雕的栩栩如生,手绘的形态毕真……当年仅有八、九岁的我放学后去大队部玩,看到这堆成小山似的物件,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蕴涵历史价值和厚重的文化,更不知道这些物件到现在如此宝贵、稀少而又值钱。想起当年那些被无情践踏的厚重历史,那些被肆意蹂躏的璀璨文明是多么可惜,令人痛彻心扉……
大约在七十年初期,周、陈两大家近二十人因罗坊大队兴建了新的办公场所,又重新搬回“灵宫祠”居住。也许是神灵眷顾佑护这两大家人,也许是这两大家人相处和谐的缘故,几十年来一直平平安安,诸事顺利。陈九洪先后担任司马生产队的队长和罗坊大队的书记,“灵宫祠”曾做过临时“托儿所”,也曾一度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周、陈两大家的后代都相继娶亲、出嫁,老一辈相对年寿甚高,下一代都事业有成。后因原始的“灵宫祠”居住条件落后,年轻人陆续迁出或建新宅或因工作的需要定居他乡。曾经人声鼎沸,历史上有过辉煌时段的“灵宫祠”,从此无人涉足,像没有了灵魂的躯壳一般,寂静中带着几分萧条,即将被岁月的长河慢慢淹没……
(采写此篇,周氏、陈氏家族后人周光明、周佩兰、陈家圆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此,一并致谢!)
下篇预告:罗坊古建故事之五:“逊和堂”五幢进日冦炸毁两幢。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