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老罗坊故事】地处繁华,繁华不再,“罗家祠堂”的那些事...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老罗坊故事】地处繁华,繁华不再,“罗家祠堂”的那些事...

转载 徐璐2024/01/22 08:29:3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4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老罗坊古建故事之六:

“罗家祠堂”历史上最繁华的地段

 “罗家祠堂”古建在罗坊的历史上可谓是名声显赫,家喻户晓。罗氏不仅是老罗坊“严、罗、王、邓”四大家族中排行第二,更重要的是“罗家祠堂”建在潦河岸边罗坊老街最繁华的地方,这足以证明建造者当时其威望之高,其身份特殊,也不得不佩服其眼光的独特和资金的雄厚。

“罗家祠堂”旧址


从《豫章罗氏大成谱》刊的“罗坊基址老图”上发现,“罗家祠堂”当年建造的位置坐北朝南,是罗坊老街的中心。前临潦水淙淙,后依群居叠叠,远眺群山莽莽,近观人流纷纷……祠堂前建有石码头埠岸,坚固而宽阔,拾级而下于岸边常见放排客摇桨逐波,又见鱼翁撒网泛起涟漪;那一排倚岸而建的吊脚楼别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推开窗门看河面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日沐晨曦暖阳,夜赏圆月星朗;那岸头上妇人们带有节奏的捣衣声,蕴含着温情的嬉笑,在河面上飘拂,在街头上回荡……这老罗坊“八景”之一的“下埠渔歌”正是“罗家祠堂”前这河面呈现的一派景象写照,如画如诗……


罗家祠堂前的老埠岸


 “罗家祠堂”建于何时?在已消逝的历史长河中它发生过怎样的故事?笔者在罗坊田背村罗氏族人罗来华家中查阅《豫章罗氏大成谱》时,方知“卷帙浩繁,全谱达330余万字。追溯其发展源流,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罗氏一族徙居罗坊已近千年,因始迁祖不同而又分为罗坊、田背、梧岗、竹溪、巴源、东溪、尖坳等数支。罗氏一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们在清代同治十年以前,先后考取举人17名。在现当代,罗氏后裔或杏坛执鞭,或悬壶济世,或商海弄潮,或警界护民,或军界卫国,或政坛展志,或艺台献技,真可谓人才辈出,群星闪烁,指不胜屈。明代吏部尚书蔡国珍说:“罗坊罗氏,余邑中著族也。”此言诚不虚也。”(见《罗市文史钩沉》樊明芳编著)


在奉新历史上,有“罗坊十八罗”之说,也就是说罗氏一族在奉新有十八个分支。可见族人分布面广,发脉之快,系老罗坊名门望族之一。对于“罗家祠堂”建于何时?是何人所建?笔者在查阅《豫章罗氏大成谱》时,却没有查到建“罗家祠堂”的任何文字记载。却在375页有“豫章罗氏珠公三十四世孙延蔓、延嗣公大宗祠,位于罗市老街中段往南源渡口,面积约八百平方米,距今千余年,遗迹尚存,解放初已分由外姓管业。”的文字。根据上述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确定罗氏家族在罗坊不但建了“罗氏宗祠”,还建有“罗家祠堂”。这一点在“罗坊基址老图”上有清楚的标注。


 “罗家祠堂”一幢三进,其建筑布局有致,空旷又不失紧凑,虽然没有雕梁画柱,但八根粗壮的木柱直立,以传统的“穿斗式”架构将第二幢和第三幢有序连接,形成幽深独特的视角效果。第一幢和第二幢中间修造了一个用清一色的麻石块铺就可容纳上百人的天井,天井两边却是两排厢房,小巧玲珑,精致素雅。第三幢后墙前曾摆放一排香案,供奉着罗氏始祖及各支族祖之牌位,不幸在“文革”期间悉数尽毁。


解放前,罗坊伪镇保安大队曾扎“罗家祠堂”,并设有监牢,罗坊早期地下党交通员席凤彪被捕后就关在此。1932年6月25上午,受尽折磨不屈不挠的席凤彪被匪兵押出“罗家祠堂”沿老街直上,他一路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大义凛然,昂首挺胸,被杀害在严家洲上,时年60周岁。是罗坊在册登记32位烈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老罗坊街道,现已拆除。


1939年中秋前后,有一个连的中国军队路过罗坊并在“罗家祠堂”扎营,不料走漏风声,在傍晚遭受日军三面包围的进攻。中国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沿罗坊老街边打边撤到潦河北岸的城隍庙,借助庙宇防御抵挡日军的火力,又迅速涉浅滩过河登上河南“潭头山”的制高点,全连集中火力封锁河面,日军几番涉滩进攻未能登岸,最终退败。中国军队趁着夜色消失在河南的群山之中……这场战役有中国军人壮烈牺牲,这场战役就是罗坊老一辈人讲述的“潭头山”之战。

 解放初,“罗家祠堂”曾作为人民公社的礼堂在这里开大会斗争地主、进行反霸等宣传活动。六、七十年代这里曾建了一个火力发电厂;罗坊农机厂也曾在这里翻砂制作打谷机的部分零件;由南昌、上海“知青”组成的“罗坊公社文艺宣传队”以及罗坊中学的“文艺宣传队”多次在“罗家祠堂”搭建的舞台上载歌载舞表演“革命样板戏”等文艺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罗家祠堂”河岸曾修过一座横架南北的铁索桥,不但方便两岸群众出行,也一度成为潦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历史上的“罗家祠堂”门前因地势宽阔,又是罗坊老街的中心,每年物资交流大会这里是最繁华的地段,各地商铺、各类摊点云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曾经在“罗家祠堂”参与表演文艺节目的“罗坊中学文艺宣传队”。


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罗家祠堂”内曾居住过杨发新、周秀全、陈香椿、吴学林、熊字联、曹中华等家庭。从“罗家祠堂”古建的风格来看,大约在明末清初所建,至今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九十年代中期,“罗家祠堂”作为公产由当地政府出卖给农户建房。目前只剩下了凝聚着历史沧桑岁月的两根立柱和两扇斗梁,看上去斑驳陆离,孤零凄凉……

   

(采写此篇,原罗坊的老干部杨发新、周秀全提供了相关的信息,镇文化站站长罗会钧、田背村村民罗来华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老干部杨发新向笔者提供“罗家祠堂”的有关信息


下篇预告:老罗坊古建故事之七:“庆盛堂”风格特异建于清末民初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