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有人在湖北竹溪做了七年知县,立有德政碑,书法作品留世...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有人在湖北竹溪做了七年知县,立有德政碑,书法作品留世...
转载
徐璐于 2024/01/28 08:49:3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2347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11
奉新有人在湖北竹溪做了七年知县,立有德政碑,书法作品留世...
显示
据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载:“邓树声,南昌府奉新县人。登同治十三年甲戌科陆润庠榜第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官知县。”由此可知,邓树声系南昌府奉新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中进士,曾任知县。由于他中进士时间在同治十年(1871)之后,故同治版《奉新县志》并无记录,其生平事迹更无从得知。2024年1月,因赤田庄溪邓氏重建宗祠,本人应奉新县税务局邓治安先生之请,为撰《庄溪邓氏重建宗祠记》、宗祠牌匾和楹联,有缘得见《庄溪邓氏家谱》,从中发现了邓树声的许多重要史料,此即本人撰写本文之缘起。1996年版《庄溪邓氏家谱》下册·世系第504页载云:“修淮,官名树声,字达甫,号香谷,行饮四,私谥文孝先生,邑廪生。应同治甲子科并补行辛酉科本省乡试,中式第五十六名举人。甲戌科会试,中式第二百八十五名进士,殿试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钦点即用知县,签分河南,因亲老告近,改掣湖北,奉旨补授竹溪县知县,钦加同知衔。光绪丙子、己卯、壬午三科,充湖北乡试同考试官,覃恩诰授奉政大夫。”由此可知:邓树声,谱名邓修淮,官名邓树声,字达甫,号香谷,私谥文孝先生。祖父邓正爵(官名锡禧,字惟五,号葆斋),父亲邓心密(字宥基),奉新县南乡(今赤田镇)庄溪村人。邓树声原系县学廪生,应同治甲子科(1864)并补行辛酉科(1861)本省乡试,中式第56名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参加甲戌科会试,中式第285名贡士,殿试登陆润庠榜第三甲第40名进士第,钦点即用知县,签分河南,因亲老告近,改湖北,奉旨补授郧阳府竹溪县知县,钦加同知衔。充光绪丙子(1876)、己卯(1879)、壬午(1882)三科湖北乡试同考官,覃恩诰授奉政大夫。显然,家谱世系只是个生平简介,并未涉及出仕政绩。查阅1996年版《庄溪邓氏家谱》上册第169页,收录有一篇民国二年(1913)癸丑孟冬月署名“宗弟林材”撰写的《香谷宗先生事述》,其中有云:“先生讳树声,号香谷,未生而孤,以遗腹产,家徒四壁立,太宜人吴曰未亡人,幸有子一,志抚育,篝灯纺绩以自给,以养以教,俾至于成人。弱冠补邑庠,寻食饩。同治甲子,并补行辛酉科,登乡举。甲戌成进士,改知县,分发湖北,屡佐文枋,补郧阳之竹溪。县地故瘠,与疲氓爬梳则大治,县绅董父老相与建德政碑。”家传说邓树声“未生而孤”,父亲邓心密在他未出生时便已去世,他是遗腹子,全凭母亲吴氏“篝灯纺绩”,“以养以教”,家境惨淡不言而喻。咸丰四年(1854)20岁时进入县学读书,不久就考取廪膳生员。同治三年(1864)30岁时中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40岁时中进士,被钦点即用知县,分发到河南,考虑到母亲年迈,请求就近安排,被改派到湖北。因知县一职暂无空缺,先被安排佐理“文枋”。光绪五年(1879),他被正式授任郧阳府竹溪县知县,钦加同知衔。竹溪县位于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现属于湖北省十堰市辖县,是一个僻远贫瘠的山区小县。邓树声下车伊始,首先关注学校教育,加意地方的人才培养,“尤能以和平为民造福,以清廉为民养财”,竹溪士民对他的莅任无不额手称庆说:“邓公怎么来得这么晚呀?您的莅任实乃吾民之福啊!”光绪六年(1880)秋,竹溪县有些刁民图谋不轨,四邻百姓听说后,引发骚动。邓树声深感自己守土有责,他沉着冷静,不动声色,组织本县武装力量,神不知鬼不觉地逮捕了为首人员并绳之以法,及时地平息了一场动乱,有效守护了一县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光绪七年(1881),邓树声三年任满,因考绩优等,同年九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降旨,授予邓树声为正五品奉政大夫,圣旨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分符百里,必遴出宰之材;报最三年,爰重懋官之典。尔同知衔现任湖北竹溪县知县邓树声,雅擅才能,克宣慈惠。抚绥有要,常深疾痛在已之心;怀抱无穷,不忘顾复斯民之责。兹以覃恩,授尔为奉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前劳已茂,用褒制锦之能;来轸方遒,益厉饮冰之操。”光绪十一年(1885)秋,风传隐藏在上庸一带的太平军和白莲教残余势力准备举事。邓树声听说后,一个晚上数次惊起,他同县尉杨芝孙一道商量对策,加固了城垣,整顿了武备。由于作好的充分的准备,担心的事情并未发生,竹溪闾阎安堵如故。竹溪县士民纷纷赞扬说:“非常之变不足困公,适以显公也。”上宪听说了邓树声的事迹,正要向朝廷推荐提拔他时,突然接到家中来信,说母亲头部长了“脑疽”,这在当时是十分凶险的病症。他十分害怕年近八旬的母亲有什么三长两短,于是按照当时朝廷允许的“独子终养”之惯例向朝廷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奉养母亲。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邓树声的辞呈获朝廷批准。竹溪士民听说了父母官要辞官回乡奉母的消息,既为他的孝心所感动,又十分难舍他的离去,念及他在竹溪县前后七年的恩德,他们共同商量着为他立了一块《邑侯邓公香谷父台德政碑》(见1996年版《庄溪邓氏家谱》上册第80页),碑末有云:“夫宰之于民,世治则事教养,世乱则思所以保卫,顾往往以职有分司而诿之,一旦变生,不虞束手无策,小则一邑生灵涂炭,大则蔓延及于海宇,遗祸元穷,何如我公于已形之乱严之以威,无形之乱镇之以静,民果何幸得公来宰是邦哉!虽然民既仰公如父母,复倚如长城,孰不愿久隶帡幪?乃遽以太夫人年近八旬,请于当路以求去,民欲效攀辕,恐格于例,爰即功德昭昭在人耳目者缕述而勒诸石,凡我庶士,其亦念懋著之勤劳愈思之而为忍忘也夫!”邓树声任职竹溪的时间并不长,却获得了竹溪合邑士庶以立德政碑形式的高度认可和长久缅怀,窃以为这是对一位知县至高无上的评价!家传说他回家以后,“虽清风两袖,而菽水一庭,先生母子甚适乐也”,“逮太宜人登大年寿终,先生哀痛至咯血几毁,后竟以血疾终”。他生于清道光甲午年(1834)七月二十三日午时,殁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闰六月二十日申时,年仅59岁。邓树声娶南乡冈上童保和之长女,覃恩诰赠宜人;续娶北乡宋熙年之四女,覃恩诰封宜人;生德樾(子方炳,官名景华,加布政司理问衔)、德芬、德矩3子7女。其后裔秉承乃祖耕读传家之祖训,虽无大富大贵,然安居乐业,子孝孙贤,亦足慰乃祖于九泉之下矣!邓树声作为一名进士,其从政才能已见于上文,然其诗文作品并未见传于后世,偶然检索,却见有其书法作品散见于民间收藏之家,视若珍宝,兹简介一二。其楷书有《王文在老母七十大寿寿序》局部,图示如下:该作品系为王文在母亲七十大寿时而作,以楷体书写,虽属应景文字,然书写工整,端庄秀丽,足见其功底不凡。其行书作品仅见一幅书诸葛亮《后出师表》的条幅,为排版方便,兹将将截分为两幅以示:条幅书写的文字是:“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书以为兆祥仁兄大雅正之,树声(邓树声印)。”该行书作品将诸葛亮《后出师表》掐头去尾,仅书中间一段文字以赠“兆祥仁兄”,有如行云流水,飘逸自然,足见邓树声对该段文字的偏爱。本人不谙书法,仅录之以补传记之缺,以成人物之全耳。请联系:1387054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