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永远的记忆!我少年时代的电影情结...
转载
方璜于 2024/01/30 09:02:0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7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自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这个当时被称为拉洋片的玩意便立即风靡世界,倾倒了无数痴情的影迷,一直到今天也经久不衰。我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影迷我不知道,但我看电影的奇葩经历,可以回答读者这个问题。聊起这个话题的起因,是前几天在家看电视,搜到电影这块,突然一部老电影《平原游击队》引入我的眼帘,鬼使神差,那么多电影我都没有点,唯独把它点开。不但点开,还鬼使神差的把它看完了。现在想来,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这部老电影起码看了十几遍,郭振清扮演的李向阳真是绝了,那双浓眉大眼,一张轮廓分明,坚毅果敢的脸庞,英勇无畏的性格,骑马打枪的英姿,活脱脱就是一位神奇的抗日英雄。随父母下放兰家时,我刚好十岁,那时的愿望,除了吃饱穿暖,对文化生活也是非常的渴望,甚至超越了吃和穿。但那个时期不但经济贫困,文化生活更是十分贫乏,除了八个样板戏,好像便没有其他的娱乐了。
70年代初期,情况有些好转。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镇上时不时会放些电影。但这些电影也就是几部老片子打转转,像《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打击侵略者》等,看的特别多,一些经典台词耳熟能详:“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要想抓住狐狸就得比狐狸更狡猾“。那时不知是太饥渴还是咋的,竟百看不厌。
后来开始流行阿尔巴尼亚电影,看的最多的是《地下游击队》,估计也有十几遍,那时特别喜欢那个片头,一个游击队员向包围他的敌人喊道:共产党员绝不投降!然后从高楼窗口跳上敌人的坦克,揭开顶盖,右手举起手雷,我以为会投进坦克舱爆炸,但没有。而是定格成一个雕塑般的造型,酷极了。随后是演职员表的字幕,那时隐隐感受到电影艺术的一种魅力。其他还有什么《宁死不屈》,《勇敢的人们》,《第八个是铜像》等。
同时上映的还有朝鲜影片,据说《卖花姑娘》在奉新县城上映引起轰动,很多乡下人都搭便车涌进城里看,一个妇女搭乘敞篷货车,挤在车厢最边缘上探出头,一不小心,被一辆迎面而来的汽车会车时削掉了半边脑袋,酿成了比悲剧《卖花姑娘》还要惨的更大悲剧。那时朝鲜电影特别火,他们的电影片名还很有特点,喜欢带个的字,如《看不见的战线》,《南江村的妇女》,《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火车司机的儿子》等。那时候很多时候看电影不要钱,但是很费劲。一场电影要拖到很晚才有看,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喜欢开会,可能是开会难召集人,于是,便趁着放电影的时机先开上一个会,就像现在看影视剧之前要放上一段广告一样,开会之前每次领导都会说:我简单的说几句,然后便洋洋洒洒,哼哼哈哈的讲个大半天,最经典的口头禅就是:嗯,这个这个……啊,半个钟头能讲完的领导算是爽快的,遇上啰嗦的甚至不止一个领导的,浪费一个多小时是常有的事。还有的时候可能是片子来的慢,虽然片子排给你了,但在其他的地方放,那你就得等。记得有一次,在有个老戏台的露天影院看《铁道卫士》,盼星星盼月亮,盼完了开会,我以为可以尽心尽意的欣赏电影了,但是别忙,片子还未到,于是又等了两个小时,总算来了,但没放多久,机器又坏了,于是又修。一部电影断断续续放到了半夜三四点钟,那时是深秋时节,下了很大的霜,大家冷的要命,看完电影回到家都差不多天亮了。那时我们看电影的热情特别高。,兰家方圆十来里路范围内,不管哪里有电影,我们都是要去的,看过的地方有:罗坊,越山,泽上,巴源,平安,曾家堎等。一次在曾家堎看纪录片《红旗渠》,放电影的钟师傅(大家叫他钟麻子),在看电影之前,为了强调看电影的教育意义,给我们讲了很多大道理,具体的话记不太清了,就记得两句经典:我们不是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我们是为了革命而看电影。当时我有点想笑,我就是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的,不为看电影我还不来呢。但终究没敢笑。不过钟师傅说的很有道理,看过电影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河南林县人民为了改变长期缺水的恶劣环境,全县人民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穿岩凿洞,奋战数年,终于把漳河水引入林县造福人民,这部影片对我们来说,确实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中国人民真伟大,他们脚踏实地,战天斗地,努力的改变着家乡的面貌。由此联想到我的故乡,奉新人民也非常了不起。在文革年代,也修建了堪称伟大工程的老愚公水电站,使我县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小水电,我深感自豪和骄傲。《红旗渠》中,那吊着绳索,在悬崖峭壁上晃荡着打炮眼的民工,不也是我们老愚公民工在工地打炮眼时的形象再现吗?在泽上村看的一部电影是《列宁在1918》,是县里电影放映队组织下乡的,因为怕停电,他们还自带了当时颇感先进的脚踏发电机,那机器像踩独轮车一样,那时候,我们看外国电影有时看不懂,音响效果又差,多亏了一个也是姓钟的放映员及时讲解:同志们请注意,这位是列宁同志的警卫员瓦西里同志。这个是女特务卡普兰,她要暗杀列宁同志。随着他的不断讲解,我们才渐渐看出一点眉目。还有一部彩色纪录片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那是在镇上罗家祠堂放映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那部电影。是我第一次看见天安门广场拍的那么雄伟壮丽,那么清晰,那么近距离,仿佛自己置身其中。跟着摄影机镜头又到了中山公园,那么多国家领导人在那里游园联欢。我看的直发呆,当时竟痴痴的想,要是我能走进电影里去,那该有多好啊。我没有走进电影里去,下一部电影打破了我的幻想,那是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不过也不错,以后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成了我常哼的曲子,特别是下雪的时候。后来出现了一个新宠物一一电视,这样我们就不但追电影,还追电视了。大约是73年,第一次听说越山垦殖场有彩色电视,这比黑白的又进步了不少,于是又结伴追到越山垦殖场,远远的便看见礼堂边上的窗玻璃被映得五彩缤纷,那里正在播放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娘子军战士在蓝天白云,木棉树红花盛开的背景下飒爽英姿的训练舞蹈,那画面真是赏心悦目。更大的则是一种稀奇感,就像民国初期,老百姓看到西洋镜一般。放回城后,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追电影,有时候街上没有,还追到乡下去看。改革开放后,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大满足了我国观众的渴望,我们罗坊镇上三天两头有电影。感谢电影放映员吴学林,邹福亮等师傅,他们为电影放映业,不畏辛劳,努力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以后我还订阅了《大众电影》,继续追逐着我的电影梦想。
杨四保
2024.01.26
作者简介:杨四保,1958年5月出生,奉新罗坊人。爱好文学,有作品见诸报刊、网络平台。现居珠海,系奉新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