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老罗坊故事】“文林第”的冰山一角,毁于日机轰炸...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老罗坊故事】“文林第”的冰山一角,毁于日机轰炸...

转载 方璜2024/02/28 08:28:5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0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老罗坊古建故事之八:

“文林第”毁于日机轰炸

在老罗坊民间一直有严氏“四兄弟”建“司马第”、“进士第”、“文林第”和“鸳鸯第(地)”四幢古建的传说。尽管这个传说笔者至今没有查到任何历史资料及文字记载,但围绕这些古建却搜集到一些有趣的故事,也发现了一些蕴涵着厚重历史文化的迹痕。今天,我就来说说“文林第”。

首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文林第”的意思。“文林第”是文林郎的住宅,寓意“文人成林”的府第。“文林第”的由来是因为一个家族中有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文林”的称号后,其家族在建住宅或楼阁后可悬挂“文林第”的匾额,以示家族的地位和身份。“文林郎”在清朝时期是一种散官职称,通常授予正七品的文官。根据有关信息表明,文林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职官,而是类似于现代的荣誉称号,用以表示某人的官职等级,属于有职却没有权利的“散官”。在明清两代,担任文林郎的人多为翰林院编修、顺天府教授、京县县丞或各省知县等职位,这些职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因此,可以说文林郎在当时的体系中属于较高的官职级别。


古建“文林第”位于老罗坊上街头,与“进士第”、“司马第”古建并排而建于潦河边上,属第四幢,“鸳鸯第”(地)位于第三幢。去年冬,为了解和挖掘“文林第”的历史故事,我走访了罗坊街上目前仍健在90岁高龄的徐辉铭老人。老人说:“文林第”是一幢三进的古建。小时候他随父亲去过多次“文林第”玩,里面住的都是严氏家族的人,建筑面积比“司马第”和“进士第”还要宏大,木柱、窗棂上雕有许多花草、走兽、飞禽的图案。墙上也挂有字画,中堂摆一张八仙桌,两边整齐地摆放许多座椅,看上去不仅气派,又像聚会议事的场所,很有文化气息。”

“文林第”原址已建民房

根据徐老的回忆,我查阅了《罗市文史钩沉》(樊明芳著),其中62页有“严罗二族兴办文会”的文字记载。在这里是不是可以推测,当年严氏家族举办“文会”(相当于现在民间文化社团组织)的场所有可能就在“文林第”,因为举办“文会”除了“文林第”在老罗坊街上再没有较大的场所了,其文化氛围也只有“文林第”具备。
       
“文林第”在老罗坊家喻户晓,人们都把这里看作是最具文化的“圣地”,加上“文林第”居住的人本身就有文化层次,这里也就成了文人相聚的地方。所以,笔者认为,“文林第”既是文人的居住地,也是文人骚客挥毫泼墨,吟诗作对,举办“文会”研讨的地方。这一点推测,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文林第”留存的边房和残墙


据考证,“文林第”建造的时间要比“司马第”、“进士第”两幢古建稍晚些,大约在清嘉庆年间,至今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文林第”古建地处罗坊三里长街的中段,大门正对热闹的大街,相距仅十余丈远。正因为地理优势,加上相邻又是“鸳鸯第(地)”,注定这地方要呈现文人雅颂,笙歌升平之景象,在老罗坊独领风骚上百年……

依稀可见的“文林第”遗址麻石铺的地面

“文林第”古建在1937年3月奉新沦陷时,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毁,并有人员伤亡。这一段悲惨的历史原罗坊街上的刘衍庆老人生前与我有过谈及。老人还讲过,“文林第”在没有炸毁之前,每年的大年初七严氏家族玩龙灯要从“文林第”门口发灯。这一晚,当地的名人、文人都相聚于此,参与严氏家族主持的“罗坊第一龙”发灯仪式,场面热闹壮观,文化氛围浓厚。由此可见“文林第”在老罗坊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文林第”古建临潦河的古埠岸


民国至解放后,“文林第”古建主体遗址曾作为政府的“交易所”让民众在这里进行农副产品和禽畜交易。早些年罗坊八月初一的传统圩日,这里摆满摊铺,也是最热闹的地方。我家老宅离“文林第”仅百米之远,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一些年龄差不多的老友至今记忆犹新:徐衍柏,徐衍松、章家成、章家顺、章家圆、张孝锦、熊水庆、喻远顺、古方生、古方来等等。我们在一起踩高跷、滚铁环、赌棋子、打纸板,甚至还在一起玩追追打打的游戏。我们这一代年龄大的70过头,小的也60多岁了。回眸人生如此匆匆,真的是岁月无情……。

92岁的舒凤秀老人17岁就居住在“文林第”,她与作者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过往…


“文林第”解放前后曾居住张敦龙、徐忠仁、喻其祚、章振国、严成淦、熊贵云等居民家庭。这一代人老人都相继离世,但后继人才辈出。至今,“文林第”只剩一排破烂不堪的边房。由于“文林第”毁于战乱,没有查找到古建留存下的任何图像。“文林第”古建随着“老罗坊”一代人的渐渐离世,下一代人几乎不知道了它的存在。

笔者形成上述文字也只是记录“文林第”古建历史过往的“冰山一角”。“文林第”二百多年的历史过往,也许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沉寂在已消逝的岁月中,历史无法复制,后人也无法得知。笔者正在做抢救、挖掘一些地方历史文化的工作,尽管劳累辛苦,但必须要尊重历史事实,在没有查实的情况下,宁可不写,也绝不能捕风捉影去杜撰历史。写一段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都亦如此。古建“文林第”被毁是日寇侵华暴行的罪证,但它也是老罗坊在一段历史时期文化兴盛的缩影。“文林第”古建已经灰烬,但灰烬中仍有余温,这余温就是老罗坊人心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下篇预告:老罗坊古建故事之九:“鸳鸯第”其实叫“鸳鸯地”。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