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三八”节,谨以此篇深切缅怀邹德秀老师...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三八”节,谨以此篇深切缅怀邹德秀老师...

转载 方璜2024/03/09 09:26:0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6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时至“三八”妇女节,谨以此篇深切缅怀一位品行高洁、为人师表的邹德秀老师




说起邹德秀老师,老罗坊五、六、七十年代的人都应该熟悉。这除了她是原罗坊中小的教师外,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红军年代的宣传鼓动家”原江西省省委宣传部长彭加伦的原配夫人。

一生品行高洁、为人师表的邹德秀老师

我是邹德秀老师众多学生之一,并与她的外孙钟志军是多年的朋友。前年,我曾在网络平台发表过一篇关于她和彭加伦在革命时期一些生活经历的文章,但总觉得在邹德秀老师的人生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没有被发现。3月6日早上七时许,尽管天下着绵绵细雨,还有几分春寒袭身,但也阻挡不了我要去邹德秀老师的娘家——古竹山采访的决心。我踦上摩托车,直奔目的地而去……

古竹山属会埠镇水口村一个自然村组,全组70余户,300余人。我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小村早晨的宁静,正围在一口有着年轮古井边洗涮的村民,用异样的眼光打量我。我土生土长在农村,又有着多年下乡经验,与村民亲近拉家常是我的强项。当停下车来说明来由,又自我介绍我是水口村甘氏的后人,瞬间拉近了感情,村民们非常热情地与我谈起了邹德秀老师在娘家的一些往事,这其中有邹老师堂亲的晚辈,有她当年邻居的后代……

邹德秀,生于1903年,会埠镇水口村芭毛山人。生母不详,生父邹盛堂,早年在九江做生意,死后葬于会埠游落易山水库的一山岗上。胞弟邹德铭传解放前夕受中共组织的安排秘密潜入台湾,后一直没有音信。邹德秀1921年与彭加伦结婚,在1927年11月生下女儿彭男英前,曾生育两个孩子,都因生活条件艰苦相继夭折。


据彭加伦《我的自传》中记述:他的父亲彭大宽在他出生不久就去世了,后来全家依靠五叔父彭大德过日子。当他参加革命后不久,五叔父去世,他母亲和妻子邹德秀因无法生活,均各自回到娘家……彭加伦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9月,他在罗坊冶城参与创建中共奉新第一个支部,是罗坊、上富一带革命运动的主要负责人。1930年彭加伦随红军第六纵队到南康进行革命,从此与妻子邹德秀、女儿彭男英失去联系。

彭加伦、邹德秀的女儿彭男英年轻时的照片。1927年出生,已故。

笔者在村民的引荐下,找到了邹德秀的堂弟邹德福的老伴,今年91岁的廖作珍老人。老人尽管高寿,脚有些不方便,但记忆力好,口齿清晰。她说,邹德秀是在彭加伦离开奉新到外地革命后带着女儿来芭毛山娘家的(大约是1931年后),她父母当时就住在芭毛山,解放后搬迁至古竹山。她的堂哥邹德厚和堂弟邹德福住在古竹山,邹德秀为了生活与堂兄弟一起学着种烟叶、烤烟、栽辣椒,还要上山砍柴,下田插秧。那时她的女儿才四岁,她又当父亲又当娘,上有老下有小,起早贪黑,艰难度日。但生活中的许多琐事并没有压倒这个看上去身形高挑但比较单薄的女人。她想起丈夫彭加伦临行前的嘱咐,再怎么艰苦也要坚持把女儿带大,再怎么日子难熬也要等着丈夫彭加伦胜利归来。


廖作珍老人与邹德秀是堂弟媳关系。尽管她与邹德秀相差30多岁,但她记得邹德秀是解放后得知彭加伦来了江西工作才离开芭毛山的。当时她来了与堂哥堂弟话别,感谢兄弟教会了她许多农艺以及生活上给予的关顾。老人说,邹德秀是一个非常贤淑、善德,有人格魅力,又懂得感恩的人。据彭加伦的外孙钟志军回忆,外公彭加伦在解放初期因组织的要求回江西,先后任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外婆得知消息,带上他的母亲彭男英赶往南昌与外公见面。这时候,外婆才知道外公彭加伦在1930年失去联系后,因革命的需要,在1940年重新组建了家庭。

廖作珍(91岁)老人和她的儿媳邹悦娟,回忆起邹德秀老师的一些过往…

邹德秀深深地理解彭加伦当时革命的艰辛和困苦,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能生存下来的红军实属不易。她以一个女人无私的境界和豁达的胸怀,选择了接受现实,并睿智地对彭加伦说:“我比你大三岁,以后就叫我姐姐。”从此,邹德秀以姐姐的身份重新融入彭加伦的生命历程。


不久,彭加伦为了邹德秀将来生活有保障,根据她的意愿把其安排在罗坊小学任教,并把女儿彭男英送到南昌八一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又送到红色革命根据地兴国县参加土改工作。邹德秀在罗坊中小、中学任教一直到退休,多次评为县级优秀人民教师。她爱学生为己出,为学生买过衣服、鞋帽、垫付学费,不少的学生在她窄小的房子里吃过饭,她在家中备用数把雨伞为学生提供方便。她立足本职,热血丹心育桃李;她为人师表,栉风沐雨做园丁。深受老师们的尊重和学生的爱戴。其间,她作为无党派人士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连续五届为政府积极进言献策,参政议政。

邹德秀老师和外孙钟志军1978年合影

1970年1月彭加伦来信要邹德秀去北京一趟,她在病榻上见到彭加伦。这对一个为革命出生入死,一个为爱情坚守如初的夫妻,尽管最终不能再珠联玉映,相守白头,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他俩比翼双飞,是圆满的,也是幸福的。他俩为革命作出的贡献,为爱情作出的牺牲,其意义非凡,可歌可表,让后辈无比的崇拜和敬畏,深深的感动和追怀……1月16日,彭加伦在北京与世长辞,而邹德秀正在回家的列车上。这对在苦难中相爱,又在革命中分别的夫妻,从此 “天上星河遥相望,别离悲怆;人间怅挽幕低垂,沉重难诉……”

1990年10月,时年87岁的邹德秀携女儿彭男英来到会埠水口村古竹山参加她堂弟的儿子邹恒大、儿媳邹悦娟的婚礼。那时,她早已白发苍苍,无情的岁月鞭鞑着老人十分消瘦的身体,她似乎对生命的终结有着未卜先知,便抽空去看了一趟芭毛山老居,眼前已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1991年4月12日,邹德秀老师在罗坊上街头堂侄孙彭修湖家中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起草了追悼词,罗市镇镇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她的女儿彭男英、女婿钟才福和外孙钟志军等孙辈们以及亲属、朋友、教师、学生、群众数百人,在极其悲伤的哀乐声中告别了这位品行高洁、为人师表的老人。灵堂上悬挂的挽联:“德懿垂范傲霜苦,秀慧忠贞肝胆知”是邹德秀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

甘道友

奉新县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任《法制周报》、《文学启迪》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 ,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江西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宜春市、奉新县“新四军及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