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注意!注意!
奉新人请警惕“亲吻病”
亲吻对不少人来说
是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
见到可爱的孩子
总想在TA粉扑扑的脸蛋上亲一口
甚至有些老人家给孩子喂饭时
还用咀嚼喂食的方式......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很可能害了孩子!
无独有偶
杭州20岁的朋朋(化名)
也在恋爱后因亲吻进了医院
这是怎么一回事?
和女友小曼恋爱没多久,朋朋就开始出现发烧、嗓子痛等症状,以为是流感就没放心上,直到连续发烧一周,脖子也跟着肿起来,他才意识到要去医院了。
朋朋来到当地检查,医生发现他B超显示颈部淋巴结肿大,而且肝功能也有异常。
进一步检查后,明确了病因。结果显示EB病毒相关指标阳性,他随即被确诊为“急性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感染”,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接吻病”。接吻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唾液传播。朋朋听到时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女友,但小曼身体并没有什么异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90%以上的成年人都携带EB病毒
!!!
其实,EB病毒感染全球普遍存在,多呈散发、局部小范围流行,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当地某医院感染科主任金洁解释:90%以上的成年人体内都携带有EB病毒,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曾经隐性感染过接吻病。但是由于自身抵抗力强,而且体内的免疫反应机制也很完备,成人感染接吻病后可能没有任何异常症状。
虽然可能没有症状,但是成人携带的EB病毒却极其容易传染给孩子等机体抵抗力较弱的人群。也就是说,若一个人携带有EB病毒,即使并没有出现什么症状,检查也显示良好,但病毒仍具有传染性。
此前曾有相关案例。
湖北一位奶奶担心两岁的孙子吃花生米会呛入气管,于是将花生米嚼碎再喂给孩子吃。后来,孩子出现反复发热,转到当地医院时,其颈部淋巴结与眼睛严重肿胀,经过检查、问诊等流程,最终确诊为“亲吻病”。
需要注意的是
EB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
与流感的症状相似
好在朋朋及时发现并接受了治疗,目前已经恢复。假如他没有及时发现,EB病毒进一步发展下去,很可能会侵犯更多组织器官。
医生表示,早期识别和对症治疗对接吻病非常关键。EB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与流感的症状相似,会出现发烧、鼻塞流涕、咽痛等,因此很容易被混淆。
这种病毒高发于4-6岁的孩子,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就会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比感冒更粘人的病症,它会侵犯人体的各个脏器组织,引发很多并发症,如扁桃体肿大、脑膜炎、肺炎、胸腔积液、心肌炎、脊髓炎、颅内出血等,甚至会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脏功能受损以及泌尿系统感染、肝衰竭等病症。
接吻病最典型的症状在于反复发热,一般不少于5-7天,持续不退,而普通感冒或流感导致的发热一般在3-5天内有所好转。
EB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
所以,如果出现发热持续不退,尤其是小孩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不要硬扛,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孩子
除了减少亲吻孩子,建议成人避免嘴对嘴喂食孩子,不给孩子吃大人咀嚼过的食物。孩子使用单独的餐具和水杯,并在餐桌上准备公共筷子。
成人
急性期病人应呼吸道隔离。保持手部清洁是阻止病毒传播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接触公共设施后,务必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洁双手。在人群密集或病毒流行期间,佩戴口罩可以减少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的风险。
营养丰富、均衡的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果蔬和全谷物。同时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平时应避免与EB病毒感染者有过密的身体接触,特别要避免唾液接触。EB病毒的传染源是病毒携带者和病人,病毒可在人的咽部上皮细胞内长期存在并繁殖,然后释放到唾液内。
通过血液检测可以早期发现EB病毒感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群体,如老年人,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请大家务必注意
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卫生!
此外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近日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
发出警告
称新的病原体和流行病的暴发
“只是时间问题
而不是是否会暴发的问题”
对此,国家疾控局日前作出回应
国家疾控局回应:很难避免,但可以防范和应对
针对“X疾病”,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表示,虽然“X疾病”的发生很难避免,但由此引发的大流行是可以防范和应对的。
“以准备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不确定性”,王贺胜说,中国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科学防控体系、群防群控体系。
他表示,防范应对全球传染病大流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同行。中方将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合作,积极参与大流行条约缔结和《国际卫生条例(2005)》修订,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什么是“X疾病”?有哪些特点?
国际社会对“X疾病”高度关注。王贺胜解释,所谓“X疾病”,并不代表某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一种由未知病原体引发、可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X疾病”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致命、传染快、易变异”,它的发生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对“X疾病”的病原体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来进行预测。
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受全球气候加速变化、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病原跨物种传播频繁发生等因素影响,由“X疾病”引发全球大流行的风险在持续增加。
“X疾病”如何应对?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指出,“X疾病”因为病原体不确定,其应对存在极大的困难。首先,需要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包括建立未知病原的检测技术,形成更敏感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其次,提升医务人员的临床救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应对突发的医疗需求激增的情况。最后,提升新疫苗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能够在“X疾病”暴发后在人群中快速建立免疫屏障。
他还表示,如果能够减少与自然界新病原体接触的机会,降低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就可以减少新现病原体或已知病原体在人群传播过程中导致的变异,从而降低“X疾病”出现的概率。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或研究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尽可能符合生物安全和伦理规范。
正值换季时节
气温起伏
小伙伴们多注意保暖
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扩散!提醒其他人!
▌来源:中国新闻社、红星新闻等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