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叫管仲,是齐桓公的辅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后裔,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颖上(今安徽由县)人。他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姜小白聘为丞相,尊为“仲父”,曾帮助齐桓公攻伐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末年,管仲第七世孙管修,字其夷,在周安王姬骄二十二年(前380)“田代姜齐”之后,管修被齐侯驱逐,自齐国逃到了楚国避难,被楚肃王熊臧封为阴邑大夫,因封地在阴(今山东省平阴县),其后裔遂以封地为姓,管修遂被后裔被称为阴修,系全国阴氏得姓始祖。
阴修世居南阳新野,其后裔历经千百年繁衍,成为当地名门望族。西汉宣帝时,阴氏后裔有一位名叫阴子方的人,他世居南阳新野,事亲至孝,每膳必亲具甘旨,亲若有疾,衣不解带,祷告必诚。干宝《 搜神记 》卷四载有“阴子方祀灶”故事:
“汉宣帝时,南阳阴子方者,性至孝。积恩好施,喜祀灶。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尝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家凡四侯,牧守数十,故后子孙尝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阴子方因宰杀黄羊祭祀灶神而致巨富,子孙显赫。这个故事正是我国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这一习俗之出处。阴子方娶氏不详,生子阴典,全国阴氏多遵其为一世祖,亦系阴氏郡望“南阳新野世家”所由来也。
阴子方第35世裔孙阴盈,字文富,登宋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进士第,除礼部员外郎,擢谏议大夫,晋资善大夫、大理寺少卿。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兵大举南下,时事日非,阴盈乃辞官致仕,由南阳郡新野县徙居南昌府奉新县进城乡(今罗市镇)阴村,娶瑞州府(今高安市)雷丞相之女,生阴科、阴辅二子,系奉新阴氏一世祖。
长子阴科,字符载,居阴村,系阴村阴氏支祖;次子阴辅,字符凯,徙居本乡坪上村路下,娶甘氏,生阴贞、阴贲二子;阴贞徙居法城乡(今会埠镇)渣广,系渣广阴氏支祖;阴贲,字叔文,行八六,仕将仕郎,任济源郡河阳县尉,娶胡氏,生阴章、阴奇二子;长子阴章,字景华,行千一,宋嘉定十二年(1219)中己卯科乡进士(举人,县志未载),授迪功郎,因时局未平,乃辞职归隐,由路下徙居局洲(今局场),娶费氏,生子应梦;次子阴奇仍居本乡坪上村路下,系路下阴氏支祖。
阴应梦(1224-1307),字谦甫,自号竹埜山人,晚号倦翁。淳祐九年(1249),阴应梦考取己酉科举人。淳祐十年(1250),连登庚戌科方逢辰榜进士第,一时名动缙绅,誉称朝野。但因奸臣贾似道擅政,时事日非,遂辞职归隐。
阴应梦娶靖安朱氏,生六子:长幼迈,字荣夫;次幼选,字诚夫;三幼迪,字允夫;四幼达,字中夫;五幼适,字敬夫;六幼遇,字时夫。五子赋性颖异,诗书过目成诵,词赋出口成章,惟五子幼适稍次之,时有“阴氏五神童”之誉。据元翰林姚江村为四子阴幼达所撰《元隐士幼达公墓志》载:
“公字中夫,号复春,半凝翁者,晚年之自号也。宋进士竹埜先生之子,迪功郎景华之孙,将仕郎叔文之曾孙也。母朱氏,生公昆玉六人,长幼迈,次幼选,三幼迪,俱以七岁举九经童科,授翰林秘书阁修撰正字之职。公生宋景定庚申十一月初九日酉时,行第四。”
由上可知,阴幼达三位兄长幼迈、幼选、幼迪都中九经童科,并授翰林院诸职,四子阴幼达生于景定元年(1260)庚申十一月初九日酉时,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0·童科第1页载阴幼达于景定二年(1261)举九经童科,幼遇于德祐元年(1275)举九经童科,是年幼达尚未满1岁,幼遇尚未出生,足证县志所载之谬。三兄出仕不久,南宋为元所灭。为表忠于宋室、不做元臣之心迹,阴应梦父子遂隐居不仕。
局洲地处奉新北大道,乃“局促之洲”之意,可见地盘逼仄,不利子孙发展。元初时局未稳,战端时现,阴氏家族常罹兵难。阴应梦乃深谋远虑,徙进城乡(今罗市镇)之西而居焉,取“家族一定兴旺”之意,名其地曰“定兴”,此定兴(今属上富镇庄田村)阴氏所由来也。
阴应梦徙居定兴之后,局洲、阴村、招宾遂无阴氏聚居。阴应梦生六子,惟四子阴幼达有后裔传世,其余五子均不知所终。阴应梦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九月初十日午时病逝,享寿84岁,葬靖安白香山,元处士金履祥为撰《宋进士竹埜先生墓志铭》。
阴幼达(1260-1331),字中夫,号复春,晚号半痴翁,居定兴。幼年颖异卓越,过目成诵。比长,嗜学不辍,落笔千言,性甘恬退,义不仕元,讲学于聚德楼、稽古堂中,心无旁骛,稽古著述。娶华林胡氏,生阴燠、阴煌二子。幼达殁后,元翰林姚江村为撰《元隐士幼达公墓志铭》。
月有盈亏,族有盛衰,定兴阴氏亦然。元朝末年,战乱频仍,定兴阴氏后裔遂不断外迁各地,遂有“九阴”之号,分别为:定兴、路下、山东、会埠、吟村、渣广、澡下、洪塘、武宁9支,所憾阴氏族谱损毁,各支已无完整世系,兹分而述之,各支户数人数据《奉新县地名志》统计,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定兴支:位于今上富镇庄田村,系奉新阴氏的祖居之地和发祥之地。新编族谱始于阴盈第25世阴思广、阴思廷、阴思炜、阴思琳,上缺第10至24世,最快一支已繁衍至31世,现有52户205人。
路下支:位于今罗市镇坪上村,原系阴盈次子阴辅所居之地。明洪武年间,阴德雪后裔从定兴迁此建村,因村处奉新至罗坊的大路下而得名。新编族谱始于阴盈第24世阴伏江,上缺第10至23世,已繁衍至第30世,现有39户149人。
山东支:位于今罗市镇坪上村。明洪武年间,阴德雪后裔从定兴迁此建村,因村庄建在山东边的山窝口,故名。新编族谱始于阴盈第27世阴家兵,上缺第10至26世,现已繁衍至第30世,有18户67人。
会埠支:位于今会埠镇会埠村会埠组阴家巷。新编族谱始于阴盈第26世阴见宽,上缺第10至15世,已繁衍至第30世,现有数户十几人。
吟村支:位于今会埠镇稻田村。阴镗,字彦闻,洪武三年(1370),以经明行修(岁贡)任奉新县学训导,系奉新阴氏第9世,吟溪阴氏始迁祖。明洪武初,阴镗由定兴徙法城乡(今属会埠镇)定居,因居所旁有小溪潺潺,时有士子于溪上吟诗,故名吟溪村,简称吟村。稍后迁入的还有阴镒、阴锷兄弟。阴镒,字宏美,进城乡定兴人,明永乐间岁贡生,官浙江布政使司理问所理问。明弘治年间致仕后,与弟阴锷徙吟溪村定居,并创吟溪书院。新编族谱始于阴盈第23世阴鲁公,上缺第10至22世,已繁衍至第30世,现有24户52人。
渣广支:又称渣埝,位于今会埠镇稻田村。原系阴辅长子阴贞徙居之地,系查广阴氏支祖。清乾隆年间,阴有道从本地吟村迁此建村,因村庄建在用渣土堆砌而成的土堆上而得名。新编族谱始于阴盈第26世阴见禄、阴见善、阴见怡、阴见心、阴见淼、阴见森、阴见柏、阴见河、阴见泰、阴见木、阴见德、阴见端、阴见源,上缺第10至25世,现已繁衍至第33世,有34户90人。
澡下支:原名��溪,位于今澡下镇澡下村。阴幼达长子阴燠(1278-1323),字用哲,行兴六,邑廪生,治《春秋》,娶伍桥何氏,生阴垓、阴墉、阴城三子;次子阴墉(1317-1346),字可远,行厚七,邑庠生,治《礼记》,娶闵氏,生子阴铣,“因元季贼乱,被兵括索家财宝物,放火焚毁屋宅被害,殁于元至正丙戌四月初二日,葬定兴黄佛岭打鼓坪”。阴铣,字彦德,号墨云,行成一,其父阴墉被害时,阴铣年仅一岁半,因家中财物被洗劫一空,定兴房屋被火焚毁,母亲闵氏自毁容颜,怀抱孤子,携先夫文契、祖遗诰敕等同婢女从暗室中逃出,徙新安乡(今澡下镇)��溪(今澡下)定居。阴铣稍长,进学读书,他“笃学儒雅,优游高尚,淡然有君子之风”。因多善行义举,明永乐间,上宪叠赐匾额、绢帛而赏之,例赠“义耆”冠带,系奉新阴氏第9世,亦系澡下阴氏始迁祖。新编族谱始于阴盈第25世阴学煌、阴学淮、阴学朗、阴学锦,上缺第10至24世,迄今已繁衍至第32世,现有一百余户约数百人。
洪塘支:位于今赤岸镇谌坊村。清乾隆年间,阴孟生由进城乡(今罗市镇)定兴(今属上富镇)徙奉新乡(今赤岸镇)潦河南岸定居,是为赤岸阴家,原属洪塘村,今属谌坊村。族谱所载始于阴盈第22世阴而远、阴而高、阴而旭、阴而锡,上缺第10至12世,已繁衍至第30世,现有75户318人。
武宁支:位于今武宁县徐溪石门。首迁人不详,新编族谱始于阴盈第25世阴思城、阴思珍、阴思汉、阴思福、阴思椅、阴思杨,上缺第10至24世,已繁衍至第31世,现有近40户150余人。
总之,进城乡(今罗市镇)定兴(今属上富镇庄田村)阴氏一族在奉新人数虽仅一千余人,但阴应梦创招宾馆、聚德楼、稽古堂,第一、二、三子举九经童科,四子阴幼达、六子阴幼遇主编《韵府群玉》,裔孙阴镒创办吟溪书院,在奉新县史乃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