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陈兆华:一生只为“医”事来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奉新新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陈兆华:一生只为“医”事来

转载 方璜2024/05/10 08:39:3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宜春新闻网 作者: 2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陈医生,这两天我感觉好多了,今天再帮我看下!”4月26日,在奉新县赤岸镇下坑村陈兆华诊所,外嫁到邻县的村民雷朋前来复诊。“有个感冒发烧的,我都会来找陈医生,他不仅医术好,而且收费还不贵……”雷朋笑呵呵地说。

陈兆华是赤岸镇下坑村的“赤脚医生”,1948年出生,扎根农村半个多世纪,守护乡村百姓健康。陈兆华奉新卫校毕业后,在县人民医院实习半年回到家乡下坑村,便一直行走在家乡的山间小道上,跋涉于田野之间,用自己的双手和知识,为当地群众送去健康与希望。

刚开始的时候,陈兆华只能帮助附近的村民治疗一些头疼脑热的普通疾病。村里老人多,情况复杂,面对很多疑难杂症,陈兆华无法治疗,看着被病痛困扰的乡亲们,刚满20岁的他决定买医书自学。

“20世纪70年代医书特别贵,还记得买的第一本《内科学》花了我4块钱,攒了很久很久才买到,那时候挂个号看病才只要5分钱。”陈兆华一边展示自己的宝贝医书,一边说道。

陈兆华回忆,有一次,村民赖春半夜突发高血压,瘫在床上起不了身,情况十分危急,家人跑来叫他。陈兆华第一时间赶到了赖春家中,对他进行应急处理,次日送往县人民医院。县医院的医生表示,发病时还好处理及时得当,不然会落下中风后遗症,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抢救及时,赖春转危为安。

从那以后,陈兆华更加刻苦地学习医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中医学院举办一期“中医函授中专班”培训会,全县只有17个名额,当时他以出色的成绩,在全县200多名医生中脱颖而出,顺利得到进入江西中医学院学习的机会,并且成功获得“中医函授中专班”毕业证书。此次培训让他的医术得到了提升。除去感冒发烧之类的简单疾病,他还可以治疗胃肠道、呼吸道等疾病,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就近就医。

“1982年,农村合作医疗取消以后,原有的工分制、5分钱挂号、病人免医药费等政策也随之消失,我常常为家庭贫困的患者减少医药费。赊账是常事,快过年的时候,有些赊过账的村民会送些大米、鸡蛋等农副产品给我,但我从没收过。”陈兆华说道。

据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陈兆华一边种田一边给村民看病。农忙时,病人家属来找他,陈兆华就赤着脚从田里出来出诊看病。面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没有退缩,始终坚守。那时,奉新县的大医院多次向他伸出橄榄枝,但考虑到农村缺医少药,乡亲们离不开他,陈兆华终究选择放弃。

“原来我们村还有一名女医生,1994年以后就没做了。病人多的时候我一个人忙不过来,顾不上吃饭、夜里出诊是常事……”陈兆华笑着说,“还好老伴支持我,经常给我打下手,分担了不少工作。”

陈兆华早在2005年时因患冠心病心脏做了搭桥手术,他的大衣口袋里随时放着强效救心丸,医生一直叮嘱他要注意休息,避免太过劳累,但他放心不下乡亲,选择继续坐诊治病救人。

“他不仅医术好、医德高,经常赢得病人的赞誉和锦旗,还为人低调有威望,经常帮着调解纠纷,解决问题,是老百姓信任的好医生,深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下坑村党支部书记金永述如是说。

56载行医路,没有轰轰烈烈。陈兆华用点滴小事诠释着一名乡村医生的使命。“我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果身体允许,我仍会坚守这个岗位,做一名称职的乡村医生。”面对荣誉和赞许,76岁高龄的陈兆华道。(舒启明 邓建刚 胡银连)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