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甘常吉(1837-1885),榜名甘焘,派名常吉,字鹤江,号少甫,祖籍法城乡(今会埠镇)水口村,出生于县市乡(今冯川镇)下坊甘家巷,系甘汝来之来孙、甘禾之玄孙、甘立猷之曾孙、甘绍曾之孙、甘树滋之次子,甘醴铭之弟。民国甲寅(1914)版《奉新甘氏增修家谱》卷9·传第46页收入了一篇他侄儿甘曜翼撰写的《清授奉直夫大甘少甫先生家传》,开篇有云:
“仲叔少甫公讳焘,原名常吉,字鹤江,先大夫同怀弟也。读书讲求实学,为文盱衡今古,一本性灵,尤善诗赋,摛华掞藻,擅庾淸鲍俊之长,兼工书法,倒薤悬针,尽孔楷周模之妙。”
甘曜翼先介绍二叔读书和为文的特点,说他“尤善诗赋,摛华掞藻,擅庾淸鲍俊之长,兼工书法,倒薤悬针,尽孔楷周模之妙”。在侄儿眼中,二叔是一位才高八半,学富五车,多才多艺,名扬乡邑的长辈,字里行间表现出对二叔的十分钦慕之情。然后再写二叔走过的科举之路:
他20岁时进入县学,与兄长甘醴铭一同在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先生(字仲亨,号地山)门下读书,他以超等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一名廪生秀才。咸丰十一年(1861),他参加拔萃科试,凭着一篇清新优美的《吴彩鸾写唐韵赋》而名噪当时,脍炙士林。
同治二年(1863),他以秀才身份被特许直接参加廷试,被慈禧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擢拔为礼部京秩(即京官),但他志存高远,并不满足。光绪元年(1875),他参加全省乡试,中式举人。光绪三年(1877),他参加礼部主持的全国会试和皇上主持的殿试,登2甲第72名进士第,被授职户部主事,适逢皇上广施恩泽,诰授奉直大夫,品级为从五品。
甘常吉40周岁时已经是户部的一名中层干部,而此前长兄甘醴铭早已是名闻遐迩的江南道监察御史,兄弟二人登进士后都在朝为官,可谓春风得意,人生乐事。为了便于孝敬父亲,兄弟俩把父亲接到了京城享受天人之乐,尽管二人“先意承志,定省无违”,可是老父亲仍然不满意,他认为京城虽好,但不如在家自由自在,因此天天嚷着要回家。
怎么办?父亲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回家后无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真是忠孝难以两全啊!兄长甘醴铭决定向朝廷上疏,请求辞职回家尽孝,奏章递上之后,光绪皇帝强调监察御史位高权重,不可或缺,令他移孝作忠,专心供职。弟弟甘常吉深知长兄之难,见朝廷不准辞,便决定自己作出牺牲,他辞去官职,由他陪父亲回家,代兄长尽孝。
光绪六年(1880),甘常吉辞官获准,他“迁擢忘怀,买棹南归”,陪父亲荣归故里,全心全意地侍奉父亲。岂料父亲回家尚未满一年,就因病逝世。办完父亲后事,他依制守孝,从此“绝意世务,退隐邱园,晦迹韬光,以酒自娱,兴酣则徐步田野,与樵夫农竖较晴量雨,澹泊逍遥”,经常把自己比作古时的帝王无怀氏和葛天氏,过着逍遥自在的隐士般的生活。
光绪十年(1884)正月初十日,兄长甘醴铭因病逝世,年仅50岁,甘常吉痛不欲生。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十七日,甘常吉突患重病,延医服药无效,弥留之际,握着伯母彭氏的手说:
“吾父以吾继伯父后,为似续显扬计耳。吾为继父母迭请荣封,虽稍遂显扬志,而膝下无人,其何以承宗祧乎?吾疾殆不起,尔其择诸侄继之,所遗田产衣食外,毋多留以为益,过损志之,渐其捐助祠产祭费,水源木本之思藉报万一尔,其识之!”
他原是被父亲过继给伯父母为嗣的,虽然因自己为官曾经荣封伯父母,但毕竟自己膝下无子,仍是心中有愧。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交待了两件后事:一是从侄儿中选择一位立为继承人;二是将所遗田产除保留衣食所需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捐作祠产祭费。甘常吉交待完后事便奄然而逝,年仅49岁。
伯母按照文公(韩愈)家礼规定的丧仪为其操办后事,立了四叔的长子为嗣,先将25石田租捐给宗祠,作为每年祭祀列祖列宗的费用;再将140石田租和数嶂竹山捐给润斋公支祠,作为历届修谱费用,并成立了润谱会。甘曜翼写到这些,由衷地赞扬说:“煌煌义举,嘉惠族党,诚不数觏。”
甘常吉高中进士后身任户部主事,已是在朝京官,前途无可限量,但他为了照顾父亲,谦让兄长,为家庭毅然牺牲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为家族捐出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这难道不是一种值得弘扬的美德么?他侄儿甘曜翼在家传末尾补充并评价说:
“公事双亲色养倍至,极得欢心;待昆弟友于性成,食息与共;训课诸侄,亹亹不倦。待人接物与世无竞。至易篑时,犹谆谆于慎终追远,乐善好施,发为勤恳之辞,抑何慕义之深而孝思之笃也!”“懿哉,吾叔也!叔以硕德伟行,仪表乡邦,与先大夫友爱弥切,簪笏联翩,少两岁而生,后一岁而殁,殆天毓贤哲,生有自来欤?考终之日,独以捐租义举为嘱,婶母履行勿懈,其见义勇为,泽被后祀,今人穆乎有余思。”
甘曜翼对叔父的评价无疑是中肯而客观的,窃以为甘常吉虽未能“兼善天下”,但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形下,他毅然将自己毕生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放弃,作出了由兄长尽忠,由自己尽孝的决定,孝于父亲,悌于兄长,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诚不失为大忠大孝大义之举也。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