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碎炭、起火、熔铁、扬水、打花……入夜,奉新县澡溪乡九仙君澜温泉度假区,一场流光溢彩的“打铁花”民俗表演如期在“来奉新 亲凉夏”奉新县第二届纳凉季启动仪式上上演。随着1600℃的铁水在夜空中幻化成漫天的星光,现场瞬间一片沸腾。观众纷纷用手机或相机记录这绚烂璀璨、壮观奇妙的时刻。这一巧夺天工的“重金属艺术”是奉新县赤岸镇历富村邓家组村民邓世阳及其团队的作品。
打铁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是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据了解,奉新县赤岸镇历富村的邓家源于河南南阳世家,始祖禹公世居河南南阳新野,由允晖公迁居新吴县(现奉新县)西关外历富,故打铁花技艺流传至奉新。邓世阳从小就看着父辈们打铁花,大人们喊着嘹亮的号子,用木棒击打铁水,炽热的铁水在空中飞溅起10多米高的铁花,满天火星,灿烂夺目。这些都在邓世阳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门技艺的传承,对迁居历富村的数代邓家人似乎更多的是顺理成章。一代一代邓家人从父辈手中接过这门手艺,打铁花就像是流淌在邓家人身体里的血液。
说起第一次打铁花,邓世阳说其实当时挺害怕的,毕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表演者的胆量、身体素质和技巧要求非常高。炽热的铁水、表演者默契的配合、娴熟的手法,是完成一次高质量表演的基本要求;用尽全身力气将铁水击打到空中,是保证演出质量和表演者安全的关键。1600℃的铁水可是货真价实,大多数表演者身上都留下了很多疤痕,当然,这些也是他们的“勋章”。
“打铁花流传至今,衍生出架设花蓬式、城墙泼洒式、柳木勺抛掷式等各式各样的打法。我们打铁花所用的工具是坩埚和奉新特有水竹制作的竹勺。”邓世阳介绍,旧时用废旧的铁锅制作铁水,现改为了生铁。夜幕降临,先在炉子里引火,在早期是利用风箱引燃焦炭,现改进为鼓风机。待炉内温度上升至1600℃,铁熔化成沸腾的铁水后,由两人配合,一人从坩埚中用竹勺舀出铁水,以极快的速度抛向空中,在铁水还没有洒落的瞬间,另一人用事先制作好的木板对准铁水猛击。顿时,铁水四处飞溅,铁花像金蛇飞舞,流光溢彩。
酒香也怕巷子深。之前打铁花只是邓世阳逢年过节时的自娱自乐,并不为人所知。改变源于邓世阳侄子邓永涛。两年前,在浙江杭州海洋馆工作的邓永涛在抖音上偶然看到惊艳绝伦的打铁花表演,不禁为之一动:“叔叔就是打铁花的高手,何不向叔叔学习,一起表演打铁花?”
心动不如行动。邓永涛返乡期间便跟着叔叔邓世阳学习,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接单到各景区、商超、广场表演,将打铁花由幕后移到台前,打铁花也正式成为他的“第二职业”。“打铁花是勇敢者的游戏,对表演者的身体条件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稍有不慎极易发生危险,对自己或他人造成烫伤。”邓永涛说,打铁花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专业性极强,需长期艰苦训练,绝技背后的艰辛非亲历者难以感同身受。
打铁花既有民间传统焰火的神秘惊险,又有现代烟花的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因为新奇、惊险、赏心悦目,打铁花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从事打铁花表演以来,邓世阳觉得,这门技艺虽然辛苦,但是只要看到人们为腾空击起的铁花而欢呼,心里就格外高兴。“每次表演,观众都会被流光溢彩的画面所震撼。特别是平时很少见到这种传统民俗表演的小朋友,他们都欢呼雀跃,很是喜欢。”邓世阳自豪地说。
如今,邓世阳培养出一支近20人的打铁花队伍。他们以数字技术为“针线”,以热爱和创意为牵引,应邀赴南昌凤凰沟、融创茂以及浙江、湖南、湖北等省内外表演100余场次,每到一处均能引起轰动,观众无不为打铁花艺人火海弄潮的勇敢精神和精湛技艺所折服。
打铁花虽然辛苦且危险,但邓世阳及其团队凭着热爱,把铁水玩出“花”的执着,默默耕耘在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发展之路上。“我们之所以从事这个行业,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希望这一流传了千年的民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邓世阳乐呵呵地说。
“随着打铁花在纳凉季、干洲镇春源家庭农场景区的火热出圈,这项非遗技艺已广为人知。现在赤岸镇华林社区、冯川镇蒋家堎社区等地不少群众要拜师学艺呢!”邓世阳表示,今后将带领团队用心钻研创新,进一步优化装备、改良技术、丰富表现形式,让铁花的颜色更加多彩,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打铁花民俗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付俊斐 赵梦 卢金星 文/图)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