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的这两座牌坊,原来是为了纪念他和夫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的这两座牌坊,原来是为了纪念他和夫人…

转载 方璜2024/07/22 08:38:5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1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宋一端德政惠民
樊明芳
宋埠镇汶塘村蕃冈自然村,因雅溪宋氏一支徙居于山冈且人丁蕃盛而得名,今已被后人因其谐音而改名凡江,虽简化了笔画,但已无先贤命名的美好希冀。村中有两座牌坊,一座是“进士第”坊,一座是“贞寿之门”坊,系后人为进士宋一端和夫人刘氏兴建的纪念性建筑。

(进士第和贞寿之门照片)
宋一端(1659-1732),字次吕,号朴庵,北乡(今宋埠镇)汶塘村蕃冈人。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人物“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王云锦榜”进士第28页载:
“宋一端,字次吕,号朴庵,北乡人。幼孤,事母以孝闻。任陕西金县知县,金为古陇西地,接壤巴巂,民劲悍而不事稼穑,一端教之开渠道水,轻徭役,民皆乐之。又念士习不振,首捐俸修葺学宫,建文昌阁,兴义学。岁旱,民大饥,请发粟以赈,牒上未即允,一端持之如初。或谓公:‘公独不念考成耶?’曰:‘为民请命,功名不暇计也。’卒从其议,全活者数万人。两摄渭源县,西陲用兵,制府知其才,檄令督运肃州、西宁粮饷,单骑往返塞外十余年,须发为白。事定以同知擢用,致仕归,卒。一端以儒术起家,及筮仕边塞,驰驱戎马间,懋著劳绩,高安朱文端赠诗有曰:‘壮时文战同穿札,老至温言独解围。’”
县志对宋一端生平记录比较完善,其事迹主要是在陕西金县知县任上的表现。我想对其事迹作进一步的了解,于是找到了十修《宋氏宗谱》卷下·传赞类第3186页所收《朴庵公传》,但传记内容与县志所载基本一致,并无多少新的信息。所幸在十修《宋氏宗谱》卷下第五篇第3114页找到一篇雍正三年(1735)十月金县阖邑士民合撰的《朴庵公任陕甘金县德政碑记》,让我们得以了解他的在金县的全部事迹,其中有云:
“宋公名儒臣也,讳一端,字次吕,号朴庵,江西南昌府奉新人。好学力行,癸酉举孝廉,丙戌登进士,癸巳岁恭膺简命,来莅金邑,其宽宏简重,出于天性,粤自下车之始,询民艰,察吏弊。明年五月亢旱,虔诚祈祷,四郊沛泽。邑自数代之久,士不发科,农废先畴,公恻然念之。爰卜城外东南隅,先建文昌阁以培士气,次改本县署门以补民风,竖造桥梁以便行旅,开渠导水以苏禾苗,皆自捐修,不累民,故民亦欣然劝力。其兴利除害,举纲张目,未易更仆数也。”
综合县志和族谱可知,宋一端生于顺治己亥年(1659)五月初二日卯时,幼年时就死了父亲,少年时侍奉母亲以孝著称。好学力行,系县学廪膳生员(秀才)。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中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康熙四十五年(1706)登王云锦榜第3甲第13名进士第,其时已经48岁。他在朝任职7年,但不详所任何职。
康熙五十二年(1713),宋一端奉命出任陕西省临洮府(今属甘肃省)金县知县,下车伊始,他一本宽宏大度和庄严持重之本性,深入民间,询问百姓疾苦,了解吏胥弊端,时刻把国计民生放在心上。金县地处古陇西地域,民风剽悍,土地干旱,百姓不喜欢种庄稼。宋一端耐心地教导他们如何种植庄稼,如何导水灌田。他还呈文向上宪请求减免百姓的徭役,减轻百姓的负担,百姓无不感激涕零。
康熙五十三年(1714)五月,金县大旱,发生了多年不遇的大饥荒,宋一端具文向上级提出了开仓放粮的建议,具文尚未得到允准,他坚持自己当初的意见。有人问他说:“公独不念考成耶?”他回答说:“为民请命,功名不暇计也。”最终上级同意了他的建议,被救活的饥民有好几万人。为了开展生产自救,他还率领官民虔诚求雨,竟然感动了上苍,境内普降甘霖。
金县几代人以来,“士不发科,农废先畴”,读书人士风不振,几十年来没有一人登科,宋一端为此感到十分悲哀,常对此耿耿于怀。为振兴文教,他首先捐出自己的俸禄修葺了学宫,兴建了文昌阁,创办了义学,使士子有了读书求学之所。此外,他还捐资改建了县衙大门,新建了便民桥梁,所有工程费用都是他个人捐助,没有增加百姓任何负担,因此百姓对他的倡议也大力支持。
金县有为争夺财产而互讼至县衙的人,案件因为被豪门大族所左右,或者被官府吏胥所蒙蔽,导致此案前几任知县都未能判决。宋一端上任后,亲自勘验审理,理清事实真相,再一一判决,让豪门大族再不敢出面干预,官府吏胥全部闭嘴,陈年积案终得以了结,原告、被告无不服其公允。
他任金县知县期间,曾经两次兼任渭源县知县,适逢西北边陲连年战乱,经常有军队过境,总督深知他的才能,檄令他筹办督运肃州、西宁一带的粮饷,肃、宁二地迫于供输任务繁重,又因物力匮乏,饥馑屡告,百姓流离失所。他只得由金、渭两县竭力供输,“一切公买支应赔资偿价,未尝克扣科派”,他单骑往返塞外十多年,胡须头发都被风霜染白。
雍正三年(1725),他已年届67岁,在金县已任职13个年头,他为民兴利除害,所做的善举政绩不胜枚举。金县在他的辛勤治理下,达到了“文教聿兴,民俗丕振”的良好效果,而他也“不觉视茫茫而发苍苍”,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贡献给了金县人民。战乱平息后,他因功被提拔为巩昌府同知,敕授文林郎,而他却上书请求致仕回乡。
金县百姓获悉父母官要辞官回乡,他们顿感“凡我士民均失恃怙,遮道有人,攀辕无术”,于是他们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立了一块德政碑,来铭记和感激父母官对金县百姓的深情厚意。碑文最后评价说:
“公恂恂于事不谄不渎,其学纯笃,其操清贞,因时制宜,只期一心之安。至于是非毁誉,俟百世之知己,不求谋于当时,故上之人既莫之知,而学士亦莫之识,或阿谀曲从私相干谒者,公毅然不允,贤孝节义必旌表焉。”“日用瓦器蔬食,略不介意,起居来往行装萧然,其俭约有寒士所不及者。民以事至邑,必告以孝弟姻睦。”
碑文在补充宋一端事迹的同时,对他“只期一心之安”,对是非毁誉“不求谋于当时”的高风亮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对他未能受到朝廷重用表现出十分的遗憾,而宋一端却认为:
“居此官即宜尽此职,行此事即宜尽此心,俾吾士民得蒙治安,吾虽屈守下邑,可以慰矣。”
宋一端这些话并非豪言壮语,但句句入情入理:只要治下士民能够安居乐业,自己虽未能得到提拔,但也可以问心无愧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难怪金县士民要为他立碑以志“甘棠之爱”了。
碑文最后赞扬说:“此诚数百年来司牧之不可一二见者也。”几百年才见到一位这样的知县,这应该是金县士民对一位父母官至高无上的评价吧!高安朱轼有诗赠宋一端,其中有云:“壮时文战同穿札,老至温言独解围。”这是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对宋一端一生的高度概括。
宋一端回家7年后,雍正十年(1732)十二月十一日子时因病逝世,享年74岁。著有《官常政要》四册,今不传。娶新建霞沅国宾刘仲升长女,敕封孺人,生于顺治庚子年(1660)五月初一日未时,乾隆己卯年(1759)寿满百龄,乾隆皇帝给帑赐建“贞寿之门”坊,殁于乾隆丁亥年(1767)二月廿七日辰时,享年108岁。生有三溁、三涢、三龙、三沨、三滮5子和4女,今蕃冈自然村宋氏多系其后裔。

(“贞寿之门”匾额)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